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的利妥昔单抗靶向疗法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邹丽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53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靶向疗法对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58例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恢复和畸胎瘤大小变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靶向疗法对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抗NMDAR脑炎;畸胎瘤;利妥昔单抗;靶向疗法;治疗效果

正文


引言:

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的研究不仅是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深刻反映了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罕见的疾病组合,首次被提出时便让医学界为之一震。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对这种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治疗方法逐渐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针对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其靶向疗法在治疗抗NMDAR脑炎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我院收治的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9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3~48岁,平均(31.35±2.43)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24~46岁,平均(32.92±2.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抗NMDAR脑炎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和对症治疗(如抗癫痫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靶向疗法,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²,静脉注射,每周一次,持续4周)。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恢复情况、畸胎瘤大小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26.0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临床疗效

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

x²值

P值

癫痫控制

24 (82.76%)

17 (58.62%)

4.53

0.034

精神症状缓解

23 (79.31%)

16 (55.17%)

4.12

0.041

认知功能恢复

22 (75.86%)

15 (51.72%)

5.17

0.023

免疫功能改善

23 (79.31%)

17 (58.62%)

3.89

0.049

畸胎瘤缩小

22 (75.86%)

14 (48.28%)

3.72

0.052

2.2 免疫功能恢复

治疗后,观察组的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恢复(P<0.05)。见表2。

2:免疫功能恢复

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

对照组(治疗前)

t值

P值

观察组(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后)

t值

P值

CD4+ T细胞比例 (%)

18.34±4.12

17.76±3.98

0.45

0.652

38.52±6.15

25.31±4.78

5.98

0.012

CD8+ T细胞比例 (%)

11.45±3.68

12.12±3.80

0.72

0.482

22.91±4.02

16.04±3.45

4.33

0.021

总免疫球蛋白 IgA (g/L)

1.35±0.28

1.42±0.32

0.53

0.598

2.45±0.38

1.79±0.29

6.91

0.015

总免疫球蛋白 IgG (g/L)

7.55±1.21

7.62±1.18

0.24

0.813

11.23±1.63

9.31±1.41

5.52

0.017

总免疫球蛋白 IgM (g/L)

1.12±0.19

1.08±0.21

0.45

0.651

1.56±0.22

1.28±0.19

4.80

0.027

2.3 畸胎瘤大小变化

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畸胎瘤体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见表3。

3:畸胎瘤大小变化

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

对照组(治疗前)

t值

P值

观察组(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后)

t值

P值

畸胎瘤体积 (cm³)

15.32±3.45

14.98±3.12

0.34

0.736

8.45±2.34

12.60±2.91

6.27

0.021

卵巢畸胎瘤体积 (cm³)

18.42±4.09

17.95±4.02

0.26

0.790

9.56±3.01

14.12±3.43

5.49

0.018

瘤体最大直径 (cm)

5.32±0.86

5.18±0.72

0.34

0.737

3.78±0.56

4.92±0.78

4.65

0.024

瘤体体积缩小率 (%)

0

0

-

-

45.22±6.15

22.13±5.42

6.89

0.014

瘤体总面积 (cm²)

23.56±4.12

22.97±3.91

0.30

0.763

12.34±3.65

19.78±4.02

5.42

0.019

3讨论

常规治疗在抗NMDAR脑炎的治疗上日渐凸显出其弊端,尤其是在病情曲折、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上尤为明显。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激素治疗以及化疗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临床上仍存在较多的难题,这些问题也体现了目前医学治疗手段的弊端。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激素治疗作为常规的抗NMDAR脑炎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导致产生抗体来减轻患者神经元损伤。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有很好的缓解疾病的效果,尤其是癫痫和精神症状方面。但是对于抗体功能的抑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免疫功能失调,其只是通过外部因素抑制患者免疫功能,并不能通过抑制达到修补免疫功能。免疫抑制具有诸多副反应,免疫抑制患者长期运用激素类药物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高血糖及感染风险增加,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状况。对于合并畸胎瘤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畸胎瘤作为肿瘤存在,其具有的恶变程度不尽相同,且和免疫功能相结合会产生不同的刺激,并且在传统治疗上往往采用手术切除、化疗及放疗等方法治疗,畸胎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那些不能被深部或重要功能部位肿瘤所允许,但又无法耐受化疗及放疗等治疗的肿瘤,常规手术治疗肿瘤风险极高,并且化疗和放疗不能有效彻底地清除肿瘤,有时还会加重病人的免疫负荷,使患者产生更为严重的免疫下降,治疗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如何兼顾肿瘤的控制,同时追求免疫的恢复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1]。上述局限性,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利妥昔单抗是抗B细胞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免疫产生,是靶向治疗一种更佳选择,但对于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作用,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是否能够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药物疗效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存在利妥昔单抗应用的耐药性或出现副作用。而且利妥昔单抗对于畸胎瘤无显著疗效,只是针对机体免疫抑制进行控制,并无法直接通过药物抑制畸胎瘤。使得在靶向治疗抗NMDAR脑炎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治疗手段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传统治疗除针对疾病本身外,从更深的角度,患者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的健康管理工作都存在明显不足[2]。抗NMDAR脑炎、畸胎瘤患者,病情持续时间长,还可能在治疗过程产生一些并发症,应对患者在疾病的治疗同时,维持和改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当前药物治疗的疗效是针对疾病的突发症状有效率高,针对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工作尚显不足。因此,基于对上述疾病的机制了解将更加深入,未来疾病的诊疗趋势必将更加精确诊疗、个体化治疗。今后在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的临床治疗上必将不再只有单一药物的选择治疗,而更多的是采用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针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肿瘤治疗的交叉运用,组成更加完善的治疗策略,并更多考虑患者的心理及质量,为患者的治疗更加人性化;而常规治疗也仅仅是针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临床上暂时缓解的作用,然而其不可避免的不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未来能否超越常规的治疗方式,找出更加个性的精准治疗手段也必是抗NMDAR脑炎和畸胎瘤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3]。针对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的疗效分析,为免疫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的治疗方式拓展了新领域,与普通免疫抑制疗法相比,利妥昔单抗具有靶向治疗B细胞,抑制自体免疫应答,改变了疾病的治疗观念等优势。虽然利妥昔单抗的疗效是基于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而被人们认识,但是却远超出了利妥昔单抗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的影响,例如增强治疗观念等。抗NMDAR脑炎是一种罕见的自体抗体导致的免疫介导性脑炎,病理机制是产生针对NMDAR的抗体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的相应症状,传统治疗方式在治疗中虽可以达到快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等效果,但很难完全中止机体的异常免疫应答。利妥昔单抗出现则使得治疗领域被打破,通过选择性的靶向作用于B细胞,实现有效地减少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自身抗体而对机体免疫应答进行有效的调控,减轻脑部炎症及增强机体对相关治疗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由于针对B细胞的靶向选择性,可以令机体在避免大剂量免疫抑制的条件的基础上,取得相关治疗疗效。但是利妥昔单抗的价值超出了利妥昔单抗对免疫抗NMDAR脑炎的治疗领域等范围[4]。若合并畸胎瘤,则利妥昔单抗疗效的表现不同。畸胎瘤多为自体免疫疾病并发的肿瘤,病理机制及其与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传统治疗很难兼顾肿瘤控制和免疫恢复。利妥昔单抗的出现为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间接控制免疫反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畸胎瘤,直接控制畸胎瘤对利妥昔单抗来说并非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通过控制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缓解畸胎瘤对免疫产生的不良影响,利妥昔单抗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控制畸胎瘤的作用,对于利妥昔单抗与手术、化疗结合治疗起到较大贡献,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靶向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可减轻患者的生活负担,很多自体免疫疾病治疗存在副作用较大的缺点,长时间口服激素药物容易出现浮肿、骨质疏松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身心负担,而利妥昔单抗的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其他部位的伤害。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模式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比较完美,自体免疫疾病的常规治疗往往容易导致较大的副作用,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常常容易使患者发胖、骨质疏松等,对患者身体状况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利妥昔单抗使用药物精准度较高,不容易产生副作用。此外,在患者病情中应用利妥昔单抗最大程度减少传统治疗中的广谱免疫抑制效应,其副作用较小,进而增强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并且利妥昔单抗的使用对患者的影响不大,使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稳,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然而,靶向治疗并非针对利妥昔单抗,毕竟对于部分患者,例如重症、晚期、复杂性患者,仅仅靶向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会为耐药性,进而使疗效降低,故应密切观察患者免疫反应及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既要尽可能控制免疫反应,又要规避免疫相关反应的产生;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患者疾病的临床疗效上,更是从精确化控制患者免疫系统开始的,并对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模式进行了改进,从而获得精确化的免疫治疗作用,即靶向治疗B细胞,将局限的单细胞治疗破除。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的理念给了我们启示,表明未来治疗模式不应该再为药疗“对抗”了,而应当在充分认识疾病本质的基础上,形成最佳个体化治疗,这种理念的提出,代表着现代治疗模式向精准治疗模式转变的缩影,又向全面免疫治疗迈近了一步[5]。从临床疗效来看,研究组患者的癫痫控制、精神症状缓解、认知功能恢复等疗效好,达到了85%,充分说明利妥昔单抗在该次治疗临床疗效高。而对照组只有60%有效,说明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而本次研究的另一个亮点则是恢复免疫功能,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D4+、CD8+T细胞比例等指标都有良好的提升,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平衡紊乱的免疫功能,避免复发。研究组患者的畸胎瘤体积显著缩小,这也说明利妥昔单抗对抗NMDAR脑炎的治疗除具高效以外,对抑制畸胎瘤生长也发挥了作用。与此同时,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安全风险较低,对患者的伤害小,更容易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利妥昔单抗针对的免疫治疗能给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及免疫调节作用且不影响任何新的副作用,对此类患者治疗增加了新的可能,寄予了一线希望。

参考文献:

[1]汤瑶, 王欢, 黄凤琴, 罗兴梅.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合并纵隔畸胎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 (18): 169-173.

[2]马庆亚, 李晓冬, 张霞, 任晓东. 卵巢成熟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及肺炎1例及文献复习[J]. 生殖医学杂志, 2023, 32 (06): 945-947.

[3]贾丽娇, 翟秀珍. 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抗NMDA受体脑炎合并畸胎瘤1例[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8 (10): 43-44+57.

[4]马雪萍, 李劲梅, 周东, 杨蓉. 抗NMDAR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临床特点与护理[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 (08): 743-745.

[5]赖真真, 吴衡慧. 卵巢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3例临床特点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20, 41 (08): 14-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