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中的效果研究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孙宝娟

昌黎县十里铺乡卫生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600

摘要

目的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取对比实验形式,分为甲乙两组,执行认知行为干预。结果 观察数据,干预前甲乙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别。然而,3个月和6个月的干预后,乙组血压显著低于甲组,这种差异是具有统计学证据的(P<0.05)。生活质量评估方面,开始时两组亦无显著差别。可是乙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健康状况、活力、社交能力、情感和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评分,都明显优于甲组,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并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治疗和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生活质量;生物-心理-社会健康

正文


引言

高血压,通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预计有10亿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且到2025年,这个数据将增至1.56亿。高血压的发病机理、病理进展、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均深刻关联着生理、心理及社会三大层面。在此背景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指导框架,强调从多维度审视疾病管理,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的健康促进与干预。有效控制血压,对于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改善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健康状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不仅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还能让患者更加积极地参与生活,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认知行为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各类慢性疾病的管理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实验,深入探索认知行为干预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实际效果,以期为该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高血压管理策略的优化与创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2月至20242月期间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含50名患者,对他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认知行为干预。

在开始干预之前,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情状况。甲组患者年龄范围为4560岁,平均年龄为51.32±1.24岁;首次检测的收缩压平均值为163.48±7.23mmHg,舒张压平均值为118.87±6.56mmHg。乙组患者年龄范围为4560岁,平均年龄为51.48±1.39岁;首次检测的收缩压平均值为164.21±8.10mmHg,舒张压平均值为118.86±7.83mmHg

为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了国际公认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估结果显示,甲组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分别为:生理功能64.18±3.25分,生理职能62.51±3.27分,身体疼痛48.89±2.67分,总体健康46.95±3.56分,活力46.95±4.77分,社会功能45.59±3.50分,情感职能42.36±7.83分,精神健康46.48±2.53分。乙组相应指标的得分则分别为:生理功能64.36±3.21分,生理职能62.78±3.08分,身体疼痛48.04±2.51分,总体健康46.26±3.27分,活力46.58±4.89分,社会功能45.75±3.54分,情感职能42.42±7.78分,精神健康46.48±2.57分。

通过对两组参与者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两组在年龄分布、血压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为本研究的公正性和结果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这些基础数据,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对血压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实际效果。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根据诊断时序,将病患随机分配至两个组别:甲组和乙组。两组均接受常规高血压治疗方案,包括提供高血压相关知识教育(如病源、症状、危害、注意事项等),并鼓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重、低盐饮食)及遵医嘱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乙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额外实施了认知行为干预。此干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执行,采用结构化的短期咨询模式,旨在识别并纠正患者认知结构中的错误思维模式和行为策略,进而改善其认知、情绪和行为。具体策略如下: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评估,识别患者对于高血压及其管理的错误认知,如“降压药会产生严重副作用”、“血压偶尔升高无所谓”等。随后,利用逻辑分析和经验反馈,帮助患者逐步纠正这些认知偏差,建立科学的疾病认知,如了解药物治疗的必要性、长期血压控制的重要性等。针对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教授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正念冥想等技巧,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鼓励患者记录情绪日记,识别触发负面情绪的因素,并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除了改善认知外,还注重行为层面的改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行为激活计划,如设定每天散步的目标、参与社区运动小组等,以促进身体活动。同时,进行压力管理技能训练,如时间管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以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鼓励患者建立或加入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通过定期的小组会议,分享经验、相互支持。社交支持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还能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教导患者使用血压计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数据。通过自我监控,患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或问题所在,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或行为模式。同时,心理咨询师定期与患者进行反馈会谈,根据患者的表现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指导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本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为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血压水平通过监测收缩压和舒张压来评估,依据国际高血压诊断指南,将正常血压值界定为收缩压/舒张压低于130/80mmHg,血压值越高则表明高血压控制效果越差。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标准化量表进行,该量表涵盖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八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在该维度的生活质量越佳。

在血压监测方面,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测量,以评估干预措施对血压控制的长期影响。而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则仅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明确干预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互联网在线的SPSS 22.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s”表示方法和t检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则使用卡方检验及百分比(%)表示法。所有采集及处理的数据,视P值小于0.05P0.05)为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

对于研究中的血压水平,以mmHg为单位,通过比较不间点(护理前,护理三个月后,护理六个月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对甲乙两组患者进行细致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以“x±s”格式表示,并分别进行t检验,以决定两组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分析。评分项目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些评分,以干预前后的成绩变化,进行甲乙两组的对比;评分数据同样以x±s”格式展示,并应用t检验确定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这种精密的统计学方法,旨在确定认知行为干预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中的有效性,并深入研究两者的关联关系。希望的结果及分析能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方向。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对比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对比,甲乙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无显著差异,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护理干预实施3个月后,乙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甲组,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观察至护理6个月后,乙组的血压控制优势更加明显,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比甲组低7.26mmHg15.16mmHg,差异依然保持统计学显著性(P<0.05)。

上述结果强烈表明,乙组患者通过接受更为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其血压控制状况显著优于甲组。这一发现提示,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是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还可能对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x±s

组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护理前

护理3个月后

护理6个月后

护理前

护理3个月后

护理6个月后

甲组

163.48±7.23

142.28±9.84

135.85±10.24

118.87±6.56

104.25±9.03

100.18±9.26

乙组

164.21±8.1

135.25±10.07

128.59±10.42

118.86±7.83

93.45±8.44

85.02±7.20

t值

0.355

3.255

6.844

0.094

5.274

4.114

P值

0.614

0.004

0.004

0.824

0.004

0.004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研究

研究数据显示,在认知行为干预介入前,甲乙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经过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出现显著提升,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乙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其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甲组,且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而言,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多个维度来看,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特别是活力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提升尤为明显,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激发高血压患者的社会参与热情,提升其生活活力和质量。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中展现出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2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x±s,分)

项目

甲组

乙组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生理功能

64.18±3.25

79.32±9.25

64.36±3.21

87.59±10.28

0.261/5.217

0.05/<0.05

生理职能

62.51±3.27

75.41±8.21

62.78±3.08

82.59±7.96

0.369/4.219

0.05/<0.05

身体疼痛

48.89±2.67

72.36±9.28

48.04±2.51

84.59±6.59

0.328/6.297

0.05/<0.05

总体健康

46.95±3.56

67.15±8.47

46.26±3.27

89.79±7.81

0.451/5.178

0.05/<0.05

活力

46.95±4.77

84.78±10.28

46.58±4.89

90.26±5.71

0.621/2.956

0.05/<0.05

社会功能

45.59±3.50

88.67±7.15

45.75±3.54

95.48±6.94

0.315/3.781

0.05/<0.05

情感职能

42.36±7.83

77.68±11.25

42.42±7.78

89.41±2.64

0.651/5.149

0.05/<0.05

精神健康

46.48±2.53

70.78±10.45

46.48±2.57

86.98±5.19

0.782/5.942

0.05/<0.05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的血压,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将深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整体健康状况。因此,探索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策略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成为当前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议题。认知行为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手段,其在改善心理状态、调整生活习惯等方面展现出的潜力,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我们观察到在为期三个月至六个月的观察期内,无论是接受常规护理的甲组还是结合认知行为干预的乙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乙组的血压下降幅度更为显著,且通过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在干预后的血压变化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在辅助高血压控制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然而,高血压管理的目标远不止于单纯的血压控制,更在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实现了显著提升,而乙组的提升幅度尤为明显。这一趋势在多个生活质量维度上均得到了体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这充分说明,认知行为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还能从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综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其带来更为全面的健康改善。

认知行为干预之所以能够在高血压管理中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其多维度的干预策略。首先,通过认知重构,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减少因疾病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其次,通过行为训练,引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血压的稳定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此外,认知行为干预还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功能,提升情感支持水平。

尽管认知行为干预在高血压管理中展现出了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患者对于干预的接受程度、反应速度及效果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关注干预方式和频次的优化问题,以及评估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在高血压管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还能从多个维度综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将其纳入高血压管理的常规手段之中。同时,还需继续深入探索其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我们有望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蒙创燕.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及其血压控制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90):87-88.

[2]姜翠华徐国超.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及认知行为的影响分析[J].健康之友,2019,0(18):199-199.

[3]宋敏.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01):140-141.

[4]卑立春.预防保健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11):0030-0032.

[5]王建玉王珍珍.临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A1).

[6]姚琴琴,韦玮,覃永红.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及认知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9,17(18):2230-2232.

[7]闫芳芳,蒋玲,刘蒙蒙,李科.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心理状态、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5):2756-2760.

[8]杨顺娣.认知行为干预对于门诊高血压孕妇血压控制的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21,30(11):146-1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