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门诊患者的疗效观察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林家友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中心卫生院 贵州瓮安 550416

摘要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对门诊糖尿病患者前期治疗的病情改善情况。方法:从2023年1月~2024年6月时间段取以40例接受单纯二甲双胍糖尿病前期纳入对照组,同期同病40例接受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纳入观察组,分析两组治疗差异(包含血糖指标改善、治疗效果、疾病控制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疾病控制率较对照组更高,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门诊收治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治疗时提供单纯二甲双胍治疗整体疗效一般,无法达到预期控糖效果。若在提供合适剂量二甲双胍同时配合阿卡波糖综合治疗,能够促使患者血糖水平长期维持正常范围,控制疾病复发,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

门诊;糖尿病前期;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正文


在众多慢性内分泌疾病当中糖尿病属于常见病症,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通过长期用药从而稳定病情[1]。在临床中糖尿病可细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I型糖尿病以及II型糖尿病。而糖尿病前期则主要遵循患者实际血糖水平而进行划分,具体为血糖数值在糖尿病标准和正常水平之间。糖尿病前期患者自身血糖调节方面已经出现改变,而糖代谢也呈现出异常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若方式不当,随着病情持续发展最终演变为

II型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必经之路[2]。目前门诊面对收治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存在并发症多、病情易反复发作以及治疗复杂等问题,若在此期间能够提供患者针对性治疗方式,那么可确保糖尿病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该阶段属于糖尿病治疗核心时间段。小剂量药物治疗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均属于糖尿病预防措施,虽然拥有成本低以及操作便捷等优势,可需要耗费极长时间,因此绝大部分患者在治疗中途选择放弃,使得最终降糖效果欠佳。为此,在治疗时则需要考虑予以针对性药物干预阿卡波糖以及二甲双胍均属于临床常用降糖药物,其中二甲双胍通过口服后能够起到显著降糖功效,但随着长时间的用药会产生一系列消化道功能异常情况[3]。阿卡波糖属于一种α-新型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然而和二甲双胍相同,若同样以单一用药进行治疗其控糖效果相对较差,因此为确保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能够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本研究决定从联合用药方式进行探究,即在实施二甲双胍治疗同时配合阿卡波糖[4]。鉴于此,本研究20231~20246月时间段取80例门诊收治糖尿病前期患者,随后对上述患者分别开展单纯二甲双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方式,经分析证明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更适合被临床推行于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对患者病情的控制起到促进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1~20246月时间段取以40例接受单纯二甲双胍糖尿病前期纳入对照组,同期同病40例接受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纳入观察组。观察组男/=20/20,年龄/均数值38~70/52.08±13.04)岁;病程/均数值3~6/3.25±0.76)年。对照组男/=22/18,年龄/均数值37~71/51.59±13.02)岁;病程/均数值3~8/3.74±0.4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对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未存在过敏史;(2)明确本研究开展主要目的,主动签署《知情书》;(3)未存在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如心、肝、脑、肾等;(4)近期未接受其他研究。

排除标准:(1)存在沟通异常或者是意识障碍;(2)病情严重无法坚持本研究顺利完成;(3)近期服用其他药物;(4)存在肥胖症、高尿酸血症或者是高脂血症;(5)存在恶性肿块或者是血液系统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二甲双胍):将剂量为每天2次,每次0.5mg二甲双胍(规格:0.5g*60片 片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83289 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叮嘱患者口服治疗,服用时间均为饭前,坚持用药8周。

观察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用药剂量、方式、时间与对照组保持一致,此外配合阿卡波糖(规格:原装进口版 50mg*15*2板 片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J20130906 生产厂家:德国Bayer AG)综合治疗。给药初期(即第1d~3d)给予患者每天3次,每次50mg阿卡波糖口服治疗。当治疗后第4d更换药物剂量为每天3次,每次100mg。在治疗期间药物最终剂量需要结合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合适调整,每次最多不可少于100mg。此外,在用药期间要求患者遵循健康运动、饮食,共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1)血糖指标改善对比:门诊随访8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改善情况;

(2)治疗效果对比:根据患者血糖指标改善情况评估,若门诊复查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维持正常,显效;若门诊复查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逐渐趋向于正常范围,好转;不满足上述标准,无效。

(3)疾病控制情况对比:记录门诊随访8周患者疾病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血糖指标改善对比

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1 血糖指标改善对比(

分组

例数

餐后2h血糖(mmol/L

空腹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0

12.46±2.60

7.76±1.31

8.87±1.61

5.58±1.04

8.65±1.73

5.02±1.04

对照组

40

12.35±2.62

9.59±1.65

8.76±1.46

7.02±1.06

8.81±1.69

6.10±1.14

t


0.189

5.494

0.320

6.133

0.418

4.427

p


0.851

0.001

0.750

0.001

0.677

0.001

2.2 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2 治疗效果对比(%

分组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3075.00%

820.00%

25.00%

3895.00%

对照组

40

1127.50%

1537.50%

1435.00%

2665.00%

X2


18.061

2.990

11.250

11.250

p


0.001

0.084

0.001

0.001

2.3 疾病控制情况对比

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疾病控制率较对照组更高,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3 疾病控制情况对比%

分组

例数

疾病控制人数

%

糖尿病发生人数

%

观察组

40

36

90.00%

4

10.00%

对照组

40

18

45.00%

22

55.00%

X2



18.462


18.462

p



0.001


0.001

3讨论

目前随着糖尿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使得民众身体健康方面深受影响。而引起糖尿病出现主要原因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一旦发病会表现出疲乏无力或者是多饮多尿等症状,此外按照糖尿病类型不同还可细分为I型与II[5]。在肥胖群体中II型属于常见症状,一旦发病自身体重会表现出异常下降状态。血糖指数持续升高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特征,长此以往还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出现,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毒等,严重情况下还会增加患者死亡率[6]。在糖尿病群体中糖尿病前期属于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空腹情况下血糖受损以及异常耐糖量的是其主要表现特征,发病后还会诱发2型糖尿病出现,该阶段患者未存在糖尿病医院并未处于不可控范围内,所以需强化此阶段患者血糖控制,而积极有效且合理药物治疗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讲十分必要[7]

二甲双胍以及阿卡波糖均属于糖尿病前期常用治疗药物,前者作为一种双胍类降糖药物可促使肝脏合成葡萄糖有效减少,使得胰岛素敏感性持续提升,对于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显著改善功效[8]。保持空腹状态使用后效果突出,而餐后也能够保障个人血糖趋于稳定状态。然而,若考虑二甲双胍单独治疗控糖效果相对较差,无法满足糖尿病前期所需,用药极为缓慢,持续作用时间为8小时,在改善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糖指标方面,效果较弱,延长病程时间,延缓治疗进程。若在日常出现饮食不佳,会增加糖尿病病症风险[9]。此外,该药物单一用于治疗动脉硬化或者是肥胖患者效果更差。后者属于α-糖苷酶抑制剂,门诊通常将此药物和其他降糖药物综合运用,经服用后可产生双糖延缓降解或者是肠道内多糖降解作用。若餐后食用能够促使碳水化合物成分得到有效降解,使得血液中对于糖分的吸收速度能够逐渐缓慢,避免餐后呈现高糖症状。可若以单药治疗,随着长时间的用药会出现胃肠胀气、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呕吐、肝酶升高或者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导致患者用药期间依从性改变,不利于病情的改善与控制[10]。因此,为达到预期控糖效果,门诊认为在治疗时需要考虑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共同治疗,使患者无论是餐前还是餐后其血糖水平均能够维持在正常范围。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由此说明,与单纯二甲双胍比较,考虑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控糖效果更为突出。因为单一二甲双胍作用时间短,用药缓慢,改善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效果较差,无法适用于肥胖型患者中。而联合用药则能够满足糖尿病前期患者控糖需求,强化控糖效果。治疗后8周门诊随访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疾病控制率较对照组更高,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说明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够起到双重保障,让两种药物存在优势均充分发挥,保障疾病控制的提升,强化控糖效果[11]。杨秀梅[12]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保持一致,同样证实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降糖效果更为明显,此外还能强化血脂稳定效果。

总之,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期间可优先考虑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够弥补单一用药存在问题,强化整体控糖效果,避免患者病情复发,实现长期血糖稳定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爱玲. 糖尿病前期治疗中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的干预效果对比研究[J]. 糖尿病天地,2021,18(3):5.

[2] 王彬言,张珊珊. 中西医药物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205-206,后插1,3.

[3] 阮航. 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改善探讨[J]. 糖尿病天地,2021,18(3):80.

[4] 万宏霞. 比较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前期疗效[J]. 糖尿病天地,2021,18(5):104.

[5] 李梓荣,刘尚建. 基于国内外新版糖尿病指南中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诊疗依据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3):472-477,496.

[6] 王亚男,段俊红.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21,27(1):163-168.

[7] 高志峰,张桂秀. 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餐后低血压的疗效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2021,33(3):377-379.

[8] 郭智慧,李会,董钊,. 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中期效果观察[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2,22(7):839-841,846.

[9] 张芳,辛莘,郝慧瑶,.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5及体脂分布影响的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2):91-96.

[10] 肖颖馥,盛文,张锦明,. 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前期动物模型应用特点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8):1288-1295.

[11] 蒙小文. 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方辅助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效果评估[J]. 糖尿病新世界,2022,25(20):103-106.

[12] 杨秀梅. 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的改善探讨[J]. 糖尿病天地,2021,18(11):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