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非生物人工角膜移植术后优质护理临床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非生物人工角膜;移植;术后;优质护理;临床效果
正文
一、病例简介
姓名:王贤冰,出生地:重庆市巫溪县,性别:男,年龄:20岁,职业:其他,民族:汉族,婚姻状况:未婚,入院时间:2024年1月10日15:49,主诉:双眼视力下降9年。
既往病史:患者有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史。这种病史可能对角膜和眼表的修复带来挑战,增加了术后感染和愈合并发症的风险。
手术方式:此次手术采用了复合的人工角膜设计,结合了Miok人工角膜和波士顿一型人工角膜取软骨的步骤。这种综合手术方法可能旨在提供更稳定的人工角膜植入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应对患者复杂的病情。
现病史:9年前,患者因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混合输液引发过敏反应,出现面部皮肤、口腔、眼部皮肤结膜松解、大泡等症状。入院前6年患者接受过滴眼液及全身用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既往史:患者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有肺部感染、肺叶切除和皮下气肿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2014年曾因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混合输液引发全身皮肤松解、起大泡等过敏反应。
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包括血清反应素试验、凝血象测定、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胸部CT、心电图等,显示双肺散在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双肺少许小结节、双肺气肿伴肺大泡、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等问题。
入院诊断
角膜白斑(双眼);干眼症(双眼);睑球粘连(双眼);支气管炎;Stevens-Johnson综合征
拟定诊疗计划
眼科常规护理,II级护理,普通饮食,留陪伴;完善眼科检查及术前准备;预防术眼感染,术前抗生素点眼,注意观察不良反应;拟择期行左眼人工角膜移植术。
二、护理和治疗的重点
(一)预防感染
手术后的感染预防是护理方案中的重点。人工角膜植入术后,患者的眼部暴露于外界环境,感染风险增加。因此,术后护理首先要严密防范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特别是在术后换药、清洁术眼时。局部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是常见的预防感染措施,应按照医嘱正确且准确地滴用[1]。同时,术后初期患者应避免接触污染物,如灰尘、烟雾等,尽量减少外出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地方。患者居住环境的卫生也非常重要,应保持房间清洁,避免潮湿和细菌滋生。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正确进行眼部护理,学会正确使用眼药水的方法,定期清洁眼部周围皮肤,防止分泌物滞留。手部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护理人员和患者都需勤洗手,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术眼。除了局部抗生素的使用,系统性抗生素的应用也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若患者出现发热、眼部红肿加重、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感染发展[2]。
(二)眼部护理
眼部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角膜的植入后需要特别注意眼部卫生和术眼保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眼药水,防止药液污染和错误使用[3],术眼的清洁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和消毒棉签,轻柔擦拭眼睑和睫毛处,避免用力过度造成角膜损伤。术后早期,患者应避免用力眨眼、揉眼等行为,以防止人工角膜移位或损伤。佩戴保护性眼罩或护目镜可有效减少外部刺激,防止外伤和感染[4]。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患者眼部状况,关注患者主诉,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性质,术眼分泌物的性状和量,以及是否有异物感、视力变化等情况。对于出现术后炎症反应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抗炎治疗措施,如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在患者眼部感到干涩不适时,可以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含有防腐剂的产品。在护理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刺激,患者可戴墨镜以减少光敏感反应。
(三)耳部护理
耳廓处取耳软骨后有局部伤口存在,加上术后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如伤口处护理不周,易滋生细菌从而引发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每天早晚2次用碘伏棉签擦拭伤口及周边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并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
(四)心理支持
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年轻患者经历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和复杂的手术过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心理困惑和顾虑,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康复信心。可以通过讲解手术成功案例、术后恢复情况等方式,让患者对未来充满希望。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解释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过程中的可能变化,减轻患者对未知的恐惧感。
三、护理评估
(一)感染风险评估
针对患者术后感染的高风险,护理评估首先关注潜在的感染因素。人工角膜的植入增加了眼部感染的可能性,因为这种手术需要切开角膜并植入外来物,破坏了眼部的天然屏障。评估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了解其免疫功能状况,如有无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历史。此外,评估患者术前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如泪腺炎、结膜炎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术后护理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感染征兆,如术眼红肿、分泌物增多、疼痛加剧等。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注意有无发热症状,尤其是在术后第一周,这是感染高发期。患者的居住环境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需确保其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外界细菌感染的机会。患者的手卫生习惯也需被评估,护理人员应教育患者和家属在接触术眼周围前必须洗手。
(二)眼部状况评估
术后眼部状况的评估是确保患者康复的关键步骤。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术眼的外观,注意有无红肿、出血等异常情况。术后炎症反应是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监测眼内炎症标志,如眼红、疼痛和光敏感等症状,并检查术眼的分泌物情况,注意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和量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提示炎症或感染的存在。角膜透明度也是评估的重点之一,护理人员应通过目视观察和使用光学仪器检测角膜的透明度和植入的人工角膜位置是否正确,在评估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视力模糊、视物变形或视野缺损等视觉变化,以评估人工角膜的功能效果。
(三)心理状态评估
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年轻且病程较长的患者,他们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评估其情绪状态,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表现。评估过程中,应询问患者对手术结果的预期和术后恢复的信心,了解其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心理准备。对于表现出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如持续的焦虑、失眠或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应记录其具体表现,并评估其严重程度。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也是评估的重要部分,应了解患者的家庭关系和支持状况,评估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护理效果
(一)有效预防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
在实施针对患者感染风险的护理措施后,预防感染的效果显著提升。护理人员通过细致的术前评估,确定了患者的免疫状况及潜在感染风险,制定了个性化的抗感染策略。术后,护理团队严格按照医院的感染控制标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加强了术眼卫生管理及耳朵伤口护理。在住院期间定期监测患者体温、检查术眼局部情况、耳朵伤口情况,关注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感染症状,有效避免了术后感染的发生。患者在术后的恢复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感染迹象,如眼部红肿、眼睛分泌物增多、耳朵伤口红肿等。此外,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手卫生教育,确保了术后护理的规范执行。
(二)眼部康复情况良好,视力恢复显著
通过对患者术后眼部状况的精细化护理和评估,患者的眼部康复情况良好,视力恢复显著,出院时术眼视力达到0.25,术后一周患者可轻松行走并阅读。在术后,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护理计划,定期检查角膜透明度、人工角膜位置以及眼部分泌物情况,通过目视观察和使用光学仪器监测,确保人工角膜正常功能和眼部组织的恢复。患者在术后的恢复过程中,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不适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术眼的透明度保持良好。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视觉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后,发现患者的视力逐步恢复,眼部的炎症反应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反馈使用人工泪液后的眼干症状得到缓解,术后眼部护理行为也得到了良好的执行。
(三)心理支持得当,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明显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支持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术后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及时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护理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计划,包括情绪支持、心理疏导以及适当的心理治疗建议,患者在术后阶段逐渐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情绪,心理压力显著减轻,情绪稳定性提高。
五、护理总结
在本病例中,针对患者的复杂病史和特殊手术情况,实施了一系列细致的护理措施,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针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提供了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缓解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了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璐, 严晶, 黄绍辉, 刘华. 2例人工角膜移植术后二期柱镜植入伴自体耳软骨移植术的护理[J]. 天津护理, 2019, 27 (05): 586-588.
[2]李燕, 梅丽娜, 葛梅, 刘峰. 助视器应用对人工角膜植入术后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效果探讨[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 11 (10): 1039-1042.
[3]潘长凤, 于莉, 庞兰. 人工角膜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 (01): 96-97.
[4]李燕, 侯惠如. 人工角膜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 2017, 31 (18): 2197-2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