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评价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李鑫1 杨久宇2

1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2150

摘要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差异。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 7 日至 2022 年 1 月 7 日期间 88 例早发冠心病患者(男性 56 例,女性 32 例),均接受 PCI 术,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收集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等资料,随访 3 年,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男性吸烟率(67.86%)显著高于女性(25.00%),女性高血压(56.25%)、糖尿病(43.75%)患病率较高。男性多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女性,病变血管狭窄程度(75.32 ± 10.25)% 与女性(72.18 ± 9.87)% 有差异。随访期男性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女性。结论:PCI 术后早发冠心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在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上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应重视性别因素制定个性化诊疗策略。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早发冠心病;性别差异;临床特点;远期预后

正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HD为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机理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早期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短期症状。但其长期转归与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男女间的差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显示,男性与女性相比,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病变特征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性均有明显差异[1]。男性由于长期接触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冠心病的发生几率较高;但更年期以后,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明确不同性别先心病患者 PCI后的临床特征和长期转归,有助于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二级预防措施,为提高病人的长期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复发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现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 2021 1 7 日至 2022  1 7 日期间在我院行 PCI 术且符合早发冠心病诊断标准(男性发病年龄<55 岁,女性发病年龄<65 岁)的患者 88 例。其中男性患者 56 例,女性患者 32 例。

纳入标准为:年龄符合早发冠心病诊断界定;因冠心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如下: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如严重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终末期等;近 3 个月内有严重感染性疾病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存在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完成相关调查及评估者;既往有心脏外科手术史者。

在收集的基线资料中,男性患者年龄为(48.23±4.15)岁,体重指数(BMI)为(26.45±3.02kg/m²,有吸烟史者 38 例(67.86%),患高血压病者 25 例(44.64%),患糖尿病者 16 例(28.57%),存在血脂异常者 30 例(53.57%)。女性患者年龄为(58.12±5.08)岁,BMI 为(25.18±2.87kg/m²,有吸烟史者 8 例(25.00%),患高血压病者 18 例(56.25%),患糖尿病者 14 例(43.75%),存在血脂异常者 20 例(62.50%)。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 PCI 术治疗。术前,为患者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剂量为 70-100 U/kg,以维持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在 250-350 秒。术中,选用合适的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病变类型。狭窄程度以冠状动脉血管直径减少的百分比表示,病变类型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美国心脏学会(ACC)标准分为 ABC 型。详细记录病变血管数量,单支血管病变指仅有 1 支冠状动脉存在狭窄≥50% 的病变;双支血管病变指 2 支冠状动脉存在上述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则指 3 支冠状动脉均受累。

PCI 术中,对于狭窄部位,依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球囊进行预扩张或直接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支架直径选择参考病变血管邻近正常血管直径,长度需完全覆盖病变节段。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d 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 mg/d 口服;他汀类药物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 20 mg/d,以稳定斑块、调节血脂。

1.3观察指标

1)分析不同性别患者临床危险因素

2)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3)分析不同性别患者远期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随访时长设定为 3 年,统计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同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即至少发生上述一种不良事件)的概率。

1.4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患者临床危险因素

详细见表1.

1.不同性别患者临床危险因素

临床危险因素

男性(n = 56

女性(n = 32

x²/t

P

年龄(岁)

48.23 ± 4.15

58.12 ± 5.08

-10.083

0.000

BMIkg/m²

26.45 ± 3.02

25.18 ± 2.87

2.029

0.046

吸烟史(例)

3867.86%

825.00%

18.593

0.000

高血压病史(例)

2544.64%

1856.25%

1.420

0.233

糖尿病病史 (例)

1628.57%

1443.75%

2.439

0.118

血脂异常 (例)

3053.57%

2062.50%

0.995

0.318

hs - CRPmg/L

5.23 ± 1.85

4.15 ± 1.52

3.054

0.003

Lpa)(mg/L

285.63 ± 85.42

320.15 ± 90.36

-1.900

0.061

2.2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详细见表2.

2.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男性(n = 56

女性(n = 32

x²/t

P

单支血管病变(例)

1832.14%

1443.75%

1.383

0.239

双支血管病变(例)

2239.29%

1031.25%

0.684

0.408

三支血管病变(例)

1628.57%

825.00%

0.223

0.637

病变血管狭窄程度(%

75.32 ± 10.25

72.18 ± 9.87

1.548

0.125

病变长度(mm

22.45 ± 5.12

20.18 ± 4.87

2.127

0.036

钙化病变 (例)

2035.71%

1031.25%

0.265

0.607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例)

814.29%

412.50%

0.113

0.737

2.3不同性别患者远期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

详细见表3.

3.不同性别患者远期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

心血管不良事件

男性(n = 56

女性(n = 32

P

心源性死亡(例)

610.71%

26.25%

0.593

0.441

心肌梗死(例)

814.29%

39.38%

0.684

0.408

再次血运重建(例)

1017.86%

412.50%

0.635

0.426

不稳定型心绞痛(例)

1221.43%

515.63%

0.692

0.405

复合终点事件(例)

2035.71%

1031.25%

0.265

0.607

3.讨论

3.1临床危险因素性别差异剖析

本研究清晰揭示出,在早发冠心病患者群体中,男性吸烟率远超女性,而女性在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上占据高位。男性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持续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致使细胞功能受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一氧化氮释放减少,血管舒张功能受限,同时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单核细胞黏附并浸润至血管内膜下,加速脂质条纹形成,极大地推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2]

相反,女性机体内雌激素对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雌激素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的表达,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此外,还具有调控脂代谢的作用,即升高 HDLLDL的生成,降低 LDL的含量,减少血管壁上的脂肪沉积。但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等,三者交互作用,明显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研究指出:早发冠心病(PCAD )是 冠心病(CHD)发病的高危人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于男性病人,医师要重点劝说其戒烟,同时要注意内皮功能的改善;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应加强对代谢指标的监测和控制,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提高病人的预后。

 3.2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性别差异解读

在冠心病的特点上,多支血管病在男性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冠心病易损斑块的发展速度较快,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男性冠脉直径大,血流动力学剪切力大,脂肪更易沉积于管壁;同时,平滑肌细胞对炎性因子的过度激活,促进了斑块的形成和进展,易累及多支血管[3]

 与之不同,女性冠状动脉病变多集中于单支,且病变程度相对男性较轻。但女性特有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其微血管病变更为常见。女性血管壁弹性纤维含量较高,血管顺应性较好,在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上相对缓慢。然而,雌激素水平在女性生理周期及绝经前后的大幅波动,对微血管功能产生显著影响。雌激素能够调节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生成,维持微血管舒张功能。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风险增加,导致微血管病变高发。

男女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其血管生理结构,激素水平机体对炎性反应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就 PCI手术方式而言,男性患者因有多支血管病变,需采取更为成熟的干预措施,通常需要多个支架置入,或同时对多支病变血管进行同时治疗;女性多数为单支病变, PCI较为容易,但对于微血管病变者,术中或术后需应用特殊的治疗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在手术后的处理上,建议男性患者以改善与斑块发展有关的风险因子为主,加强他汀使用;女性在接受 PCI术前,应密切注意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在评价激素替代指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微循环的保护,经此方式,能更好地改善 PCI术后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3.3远期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性别差异探讨

经长期随访,可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男性心源性死亡,心梗,再血管化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长期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等,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持续的损伤,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聚集增多,血液粘度升高,增加血栓的发生几率,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此外,男性冠脉病变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斑块稳定性差,易破裂,诱发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4]

相比之下,在 PCI术中,女性患者的长期预后更好。但是,在绝经后妇女中,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显著增加。在绝经之前,女性雌激素可以通过调控脂类代谢、抗炎、促一氧化氮等途径发挥多种心血管保护效应。然而,随着更年期的到来,女性的卵巢机能逐渐减退,雌激素的含量也随之降低,该保护机制也随之减弱。雌激素缺乏可引起脂代谢紊乱、炎性因子分泌增多、 VSMCs过度增殖、 AS进展加快、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5]

可见,对于男性病人,在接受 PCI术后的随访时,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抗血小板和调脂药,对冠心病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干预;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应密切关注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评价其疗效,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期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魏志宏,朱伯达,禹天同,.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性别相关症状及生活质量差异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5,23(1):22-28.

[2] 陈璐,刘玲,冯国琴,. 不同性别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免疫功能及预后差异性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4):773-776.

[3] 柳子静,李紫旋,王雨杰,. 年龄及性别因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桡动脉急性损伤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1):29-33.

[4] 郭若瑶. 我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临床特点、诊疗模式及院内结局的性别差异研究[D]. 河南:郑州大学,2021.

[5] 刘凯,陈英,郑扬,.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30天和1年的临床结果在不同种族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2,28(3):204-2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