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人碏样芽胞杆菌血流感染合并颅内感染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王艳梅 韩睿辉 赵静婷

楚雄彝族州人民医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前言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阳性杆菌,能对人类健康、食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蜡样芽胞杆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流感染,患者往往起病急骤、预后较差。蜡样芽胞杆菌还可以引起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在内的各种类型感染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人类感染蜡样芽胞杆菌主要由食物污染引起,系统性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极少见,由此,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血流培养分离得到的蜡样芽胞杆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无菌体液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应得到重视。

案例经过

患者,女,58岁,主因“发热头痛半月,发热规律性叙述不清,偶咳嗽、痰少2024年7月9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确诊“艾滋病”3年,在外院抗病毒治疗。初始治疗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服药一年后依非韦伦高度耐药,更换为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至今。患者更换方案后仍服药依从性差。半月来出现发热、头痛,具体体温未测,,纳差,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体格检查:T:38.1℃, P138次/分,R31次/分,BP:83/60mmHg

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检查部位 双肺纵隔平扫(新),颅脑平扫(新)

影像学所见:右侧侧脑室后角旁见小片状不规则稍低密度影,病灶边界不清:余脑实质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扩大,脑沟增宽、加深,中线结构无偏移。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双肺上下叶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病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双肺多发结节最大结节位于右肺上叶前段(SE9,IM123),为磨玻璃结节,大小约9mmX6m。气管各叶段支气管开口通畅,肺门不大,纵隔内各大血管界面清楚,其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膜无增厚,右侧胸腔内见少量积液征象。

影像学诊断:

1、右侧侧脑室后角小片状不规则稍低密度影,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査:2、脑萎缩:3、双肺上下叶肺炎;右侧少量胸腔积液:4、双肺多发结节,考虑双肺多发纤维增殖灶?请结合临床隔期复查:5、慢性支气管炎。

 

2)实验室检查(2024-07-11血气分析PH值:7.47↑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58*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1.2%↓,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7.1%↑,淋巴细胞绝对数:0.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3.18*109/L↑,红细胞计数:3.20*1012/L↓,血红蛋白量:89.0g/L↓,血生化:乳酸:5.30mmol/L↑,C反应蛋白:>90.0mg/L↑,降钙素原:2.82ng/mL↑,白细胞介素6:163.000pg/mL

微生物实验室检查:(2024-7-11)无菌操作留取血培养一套(需氧+厌氧)送检,为明确患者诊断,为患者行腰椎穿刺术及脑脊液相关检查。缓慢放出脑脊液10ml,脑脊液浅黄色清亮,留取标本送检。血培养需氧瓶74.5小时仪器报警提示阳性,见图一,取出培养瓶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并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镜下革兰阳性芽孢杆菌,见图二,培养24小时后哥伦比亚琼脂上为β溶血,表面粗糙,扁平,不规则白色菌落(似蜡烛样颜色),见图三,质谱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见图四,该菌通过对菌种样品进行DNA提取,使用细菌16S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测序,用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从而对样品进行初步鉴定,鉴定结果Bacillus thuringiensis

,同源度100%,同时对该菌按CLSI M45 A3少见菌药敏文件解读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7月11日送检的脑脊液用TD2细胞涂片离心仪500speed/rcf,10min离心涂片革兰染色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见图五,离心后取10微升脑脊液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24小时可见β溶血,表面粗糙似蜡烛样的灰白色菌落。

图五

 

 

因患者为免役力低下患者,药敏试验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使用E-test试验检测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性。

 

2、治疗:患者血培养及脑脊液均培养检出蜡样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脓毒症诊断明确目前使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500m)进口50ml/h静脉泵入400mgTid首日:3抗感染治疗至足疗程,疗程10天,动态复查血培养检查,评估疗效,患者目前诊断明确,抗感染治疗有效,今日万古霉素已使用10天,足疗程后无菌操作留取血培养一套送检,培养三天无细菌生长继续延长培养时间7天均无细菌生长,病人抗炎治疗;蜡样芽孢杆菌脓毒症已控制患者体温正常,最高体温37.0℃,诉乏力、纳差、头昏改善,无头痛、心悸、胸闷等。复查血常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58*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22.2%,中性粒细胞百分数:66.1%, C反应蛋白:3.2mg/L,降钙素原:0.18ng/mL,白细胞介素6:39.000pg/mL.

讨论: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阳性杆菌,能对人类健康、食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蜡样芽胞杆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流感染患者往往起病急骤、预后较差。蜡样芽胞杆菌还可以引起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人类感染蜡样芽胞杆菌主要由食物污染引起,系统性感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极少见。由此,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血培养分离得到的蜡样芽胞杆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无菌体液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应得到仔细鉴别。在本案例中,患者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均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可能性小;患者确诊“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由此推测蜡样芽胞杆菌的血流感染与进食不洁饮食有关。

艾滋病患者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抗菌药物的经验性使用与患者的预后转归关系密切。在本案例中,在确诊为蜡样芽胞杆菌感染后,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使用利尿剂,需严密监测尿量及肾功能变化,患者感染控制较好。由此可见,对于免疫力低下合并菌血症患者及时进行性治疗,准确鉴定菌株并根据药敏结果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控制和疾病转归有着重要的意义。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