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检分诊系统优化对儿科急诊候诊时间的影响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优化;候诊时间;满意度
正文
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儿科急诊科室面临患儿就诊高峰时段集中、候诊时间长、家属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急诊服务质量与效率【1-3】。传统预检分诊模式在流程设置、人员配置及信息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难以满足快速、安全、高效的分诊需求【4-6】。近年来,优化预检分诊系统成为提升急诊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向,尤其在儿科领域更显迫切【7-9】。本研究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规范分诊流程、加强医护协同等措施,对比优化前后儿科急诊患者候诊时间、家属满意度及工作效率,旨在为提升急诊就诊体验与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的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预检分诊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6.2±2.5)岁。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5.9±2.1)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在我院急诊就诊的儿科患者;(2)初次就诊,非预约接诊;(3)伴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等;(4)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5)资料完整,配合调查。
排除标准:(1)危重症需立即抢救的患者;(2)转诊自其他医院的患儿;(3)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影响评估结果者;(4)就诊过程中因其他原因中断流程者;(5)患儿家属拒绝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实施的传统预检分诊流程。所有患儿在急诊入口由预检护士接待,护士根据患儿主诉、体温初测及外观观察,依照经验对患儿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人工记录。分诊依据主要为护士判断力及科室经验积累,未使用分级系统辅助判断。患儿完成人工挂号后进入排队系统,等待医生接诊,排队顺序按照挂号时间先后自动生成。高峰期未设立专门通道,所有患儿一律按照顺序等候。体温测量统一使用水银体温计或红外额温枪,根据护士判断选择方式。疑似感染性疾病患儿与普通患儿未进行区域隔离,所有人员均在同一候诊区等候。在候诊期间,如患儿出现明显病情加重表现(如持续高热、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护士方可酌情上报医生予以插号处理,整体流程依赖人工判别为主。就诊前不发放药品,也无预处置措施。接诊医生如遇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会根据常规操作酌情开立物理降温或对症药物处置,常用退热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规格:100ml/瓶,每5ml含对乙酰氨基酚120mg),用量按照患儿体重(10~15mg/kg·次)计算,6小时可重复用药1次。如需静脉退热治疗,则开立布洛芬注射液(规格:4ml:0.2g),儿童剂量根据体重酌情调整(推荐为5~10mg/kg·次),辅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50ml后使用。注射器械多采用带有针管锁扣的标准儿童静脉留置针(24G-26G型号),并使用无菌输液器具进行操作,所有操作由急诊护士完成。整个流程未借助任何电子化分诊平台,信息传递依赖人工交接,候诊信息通过电子屏显示,不具备病情分级提示功能,存在信息滞后与判断偏差等问题。
观察组在传统分诊基础上引入优化的预检分诊系统,全面整合信息化分级、流程细化及辅助医疗措施,提高急诊接诊效率。首先,在患儿进入急诊入口时,由设立的专职预检护士接待,护士均经过儿童急救与分诊系统培训。使用电子预检分诊系统(XX医疗软件V3.2版本)进行信息录入,该系统自动采集患儿主诉、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结合ICD-10疾病编码库和症状关键词进行智能初步病情分级,分为Ⅰ级(危急)、Ⅱ级(重症)、Ⅲ级(普通)三类,并自动提示就诊优先级。体温测量统一采用电子红外耳温计(品牌:Braun ThermoScan 7),配合一次性探头套,每例更换一次,避免交叉感染。对发热患儿(耳温≥38.5℃)立即安置至发热专用候诊区,并发放一次性口罩,使用75%酒精棉片进行手部消毒。针对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的患儿,立即开立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剂量为10mg/kg·次)或给予物理降温措施,包括使用冰袋(规格:儿童型,180ml)敷于腋下或颈部,时间为20分钟/次,每间隔30分钟评估一次。在挂号流程中,系统已自动录入分诊级别信息,患儿按病情等级排队,并在候诊系统显示屏中实时显示预计等待时间与病情优先级。高峰时段增加1名流动护士进行巡视和二次评估,对疑似重症患儿及时上报值班医师进行提前处理。信息系统联动挂号、候诊、接诊流程,所有资料由计算机自动采集并存档,减少人为干预。在治疗过程中,如患儿出现中重度发热或剧烈呕吐,现场护士可根据医生指示预先开立临时处方并准备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规格:100ml/瓶,每5ml含布洛芬100mg),剂量为5~10mg/kg·次口服,间隔6~8小时可重复。对伴有脱水风险的腹泻患儿,立即测量体重并按WHO口服补液盐III型(每袋含氯化钠2.6g、葡萄糖13.5g等)配比500ml清水配制,采用滴管口服,剂量为50ml/kg·日,分次给药。整个观察流程由分诊系统自动记录患儿进程,医生根据优先顺序接诊,明显提高了接诊效率,缩短了病患等待时间,也降低了医护工作强度与信息遗漏风险。
1.3观察指标
(1)候诊时间:记录患儿自挂号完成至首次由医生接诊的时间。对照组平均候诊时间为(32.7±5.6)分钟,观察组为(18.5±4.2)分钟。
(2)家属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对就诊流程、分诊效率、信息提示等项目评分,总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观察组满意率为95.0%(19/20),对照组为75.0%(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医护工作效率:以每小时接诊患儿数量及分诊护士工作流畅度作为评价指标,观察组护士平均每小时可完成分诊11.4人次,对照组为7.6人次;观察组医生主观评价流程流畅度平均得分为(92.3±3.8)分,对照组为(78.6±4.5)分。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平均候诊时间比较
采用SPSS 26.0软件对两组患儿自挂号至首次由医生接诊的候诊时间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候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我院两组儿科急诊患儿平均候诊时间比较(±s,分钟)
类别/组别 | 例数 | 候诊时间(分钟) | 体温(℃) | 呼吸频率(次/分) | 心率(次/分) | 血氧饱和度(%) | 主诉评分(0–10分) |
对照组 | 20 | 32.7±5.6 | 38.4±0.6 | 26.3±3.4 | 112.3±9.8 | 96.2±2.1 | 6.8±1.3 |
观察组 | 20 | 18.5±4.2 | 38.5±0.5 | 25.8±3.1 | 110.7±8.6 | 96.7±1.9 | 6.9±1.1 |
t值 | 9.25 | 0.56 | 0.48 | 0.58 | 0.81 | 0.27 | |
P值 | <0.01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通过对就诊流程、分诊效率、信息提示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家属满意度评分。以得分≥90分为满意标准,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我院两组儿科急诊家属满意度比较(n/%)
类别/组别 | 例数 | 满意率(%) | 流程评分(满分100) | 沟通评分(满分100) | 环境评分(满分100) | 投诉事件(例) |
对照组 | 20 | 75.0 | 82.3±5.9 | 78.1±6.5 | 80.2±7.4 | 5 |
观察组 | 20 | 95.0 | 91.5±4.3 | 89.6±5.1 | 90.7±5.6 | 1 |
χ²值 | 4.27 | 5.88 | 5.94 | 5.26 | 4.19 | |
P值 | <0.05 | <0.01 | <0.01 | <0.01 | <0.05 |
2.3 两组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比较
通过观察每小时分诊接诊人次数及主观工作流畅度评分评估医护工作效率。观察组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3。
表3:我院两组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比较(±s)
类别/组别 | 例数 | 每小时分诊人次(人) | 医生评分(分) | 系统错误率(%) | 单病历录入耗时(秒) | 辅助操作次数(次/班) |
对照组 | 20 | 7.6±1.1 | 78.6±4.5 | 12.4±2.1 | 126.3±18.7 | 18.6±3.2 |
观察组 | 20 | 11.4±1.3 | 92.3±3.8 | 4.7±1.6 | 92.4±15.6 | 10.1±2.5 |
t值 | 9.84 | 10.75 | 10.21 | 5.77 | 8.23 | |
P值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3 讨论
随着儿科急诊就诊量持续增长,如何提高患儿就诊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成为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我院通过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了优化预检分诊系统前后在儿科急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优化后的分诊系统在缩短患儿候诊时间、提高家属满意度、提升医护工作效率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体现了临床实用价值。
候诊时间是衡量急诊效率的关键指标,观察组平均候诊时间为(18.5±4.2)分钟,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2.7±5.6)分钟(P<0.01)。该结果表明,我院通过引入信息化分诊系统、设立专业分诊岗并按病情优先级进行合理排队,有效缓解了传统模式下“先来先排”造成的等待时间过长、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显著提升了急诊响应速度【10-12】。在服务体验方面,观察组家属满意率高达95.0%,远高于对照组的75.0%。细化的流程管理、清晰的分诊指引及医生与护士的高效协作,使患儿家属在就诊过程中的体验更加流畅与安心,投诉事件也由5例下降至1例,提示优化后的系统在沟通管理和流程引导方面更加完善。问卷中“医护人员态度”、“等待时长”、“信息提示系统”是满意度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说明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提高了服务的可视化与人性化。
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也是衡量急诊运营质量的重要方面,观察组护士每小时分诊人次为11.4±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1人次(P<0.01);医生主观流畅度评分、病历录入时间、系统出错率等指标也表现出明显改进【13-15】。这一方面得益于我院优化后系统实现挂号、预检、排队、接诊全流程的智能联动,减少了信息重复输入与人工传递所带来的错误与延误,科学的流程分配减少了医护在非医疗性工作的消耗,进一步聚焦临床处置本身,提高了接诊质量。尽管优化系统在本研究中显示出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16-18】。一是样本量相对较小,仅为40例,数据代表性仍有待扩大验证;二是研究时限集中在特定年度,可能未涵盖节假日及特殊流感季等高峰压力场景;三是部分主观评价如满意度评分仍受个体心理与环境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我院优化后的预检分诊系统在儿科急诊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与实践价值,建议在其他相关科室及基层医疗机构逐步推广应用,以全面提升急诊服务质量与就诊效率。
参考文献
[1]乔姗姗,时璇,春晓,等.儿科急诊心电监护仪报警管理的循证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25,25(02):248-254.
[2]陶怡,蒋小平,冯美,等.儿科急诊护士核心能力自评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5,32(02):146-152.
[3]刘华英,林崟婷,高娥,等.程序化预检分诊在儿童急诊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5,29(03):141-144+148.
[4]王珍,朱杉.危险预知训练模式结合密室逃脱教学在儿科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5,43(01):143-145.[5]张超.妈妈必知的急诊指南[J].妈妈宝宝,2025,(01):26-27.
[6]周健.2022年萍乡某医院儿科门诊急诊2838份孟鲁司特钠处方合理性分析[J].江西医药,2024,59(12):1220-1223.
[7]刘玉霞,邓倩,顾静燕.儿科门急诊与住院部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六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中).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2024:191.
[8]赵阳.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儿科急诊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4,11(11):1339-1341+1345.
[9]梁雅欣.行动研究方案在儿科急诊留观患儿中的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2024,31(11):143-145.
[10]郭园园.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对儿科急诊分诊质量的应用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21):102-105.
[11]林苏颜,黄雅云.护理应急预案及急救流程用于急诊高热惊厥患儿中对转运效率抢救效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30):94-97.
[12]刘宜玲,李清.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对儿科发热门诊患儿及家长心理弹性、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4,31(30):162-165.
[13]劳楚瑜,王钰琦,陈杰.某院儿科门急诊多西环素超说明用药的情况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4,21(10):1013-1018.
[14]牛振喜,贾运涛,王晓玲,等.儿科门急诊药房用药指导现状与患者需求调研[J].儿科药学杂志,2024,30(09):17-24.
[15]方红辉.“五位一体”儿科急诊急救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24,21(16):237-240.
[16]王文晓,李静,杨雪,等.基于帕累托图优化儿科门急诊处方前置审核规则库的效果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4,22(08):69-74.
[17]毛怡芬.中医中药在我院急诊儿科中的应用现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15):137-139.
[18]童少军,寿旦.病情分级管理在促进中医儿科急诊资源分配和优化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12):117-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