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与纳布啡在ESD术中的应用比较及对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芬太尼;纳布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疼痛评分;并发症
正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1]。然而,ESD手术创伤性较大,手术时间长,患者常需要全程保持适当的镇静镇痛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目前临床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中,芬太尼和纳布啡是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选择。芬太尼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3]。纳布啡作为κ受体激动剂-μ受体部分激动剂,具有天花板效应,呼吸抑制作用较轻,但镇痛效果可能较芬太尼弱[4]。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在ESD术中的应用比较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术后疼痛控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系统性评估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芬太尼与纳布啡在ESD手术中的应用效果,重点评估两种药物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28例)和纳布啡组(N组,28例)。纳入标准:(1)年龄18-75岁;(2)ASA分级Ⅰ-Ⅱ级;(3)经胃镜活检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或胃黏膜下肿瘤;(4)病变最大径≤4cm。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2)对研究药物过敏;(3)精神疾病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x̄±s]
项目 | F组(n=28) | N组(n=28) | t/χ²值 | P值 |
年龄(岁) | 56.4±8.7 | 57.2±9.1 | 0.334 | 0.740 |
性别(男/女) | 15/13 | 16/12 | 0.072 | 0.788 |
BMI(kg/m²) | 23.5±2.8 | 23.8±2.6 | 0.417 | 0.678 |
ASA分级(Ⅰ/Ⅱ级) | 17/11 | 16/12 | 0.078 | 0.780 |
病变位置 | 0.297 | 0.862 | ||
胃底 | 8(28.6) | 7(25.0) | ||
胃体 | 12(42.9) | 13(46.4) | ||
胃窦 | 8(28.6) | 8(28.6) | ||
病变最大径(cm) | 2.8±0.9 | 2.7±0.8 | 0.445 | 0.658 |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水8h,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连接血压,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F组患者麻醉诱导给予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mg/kg、顺式阿曲库铵0.1-0.2mg/kg,术中吸入1.5-2%七氟醚维持麻醉。N组患者麻醉诱导给予纳布啡0.2mg/kg,其他药物同F组一致,术中同样吸入1.5-2%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根据呼吸恢复情况,可给与新斯的明拮抗。
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镇痛管理,若患者术后VAS评分≥4,可额外给予曲马多50mg静脉推注作为补救镇痛。
1.3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入室基础值(T0)、给药后5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中(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3)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2h、6h、12h、24h的疼痛程度;(4)不良反应:记录术中及术后24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寒战、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术后恢复指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χ²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见表2。
表2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x̄±s)
指标 | F组(n=28) | N组(n=28) | t值 | P值 |
手术时间(min) | 85.6±15.4 | 87.2±16.1 | 0.382 | 0.704 |
术中出血量(mL) | 15.3±5.2 | 16.1±5.5 | 0.563 | 0.576 |
2.2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各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见表3、表4。
表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比较(mmHg, x̄±s)
时间点 | F组(n=28) | N组(n=28) | t值 | P值 |
T0 | 92.5±8.4 | 93.1±8.2 | 0.275 | 0.784 |
T1 | 85.6±7.8* | 82.4±7.5* | 2.158 | 0.035 |
T2 | 83.2±7.3* | 79.5±7.1* | 2.467 | 0.017 |
T3 | 81.7±6.9* | 77.3±6.8* | 2.892 | 0.006 |
T4 | 84.5±7.2* | 80.1±7.0* | 2.375 | 0.021 |
注:与T0比较,*P<0.05
表4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比较(次/min, x̄±s)
时间点 | F组(n=28) | N组(n=28) | t值 | P值 |
T0 | 76.8±7.9 | 77.2±8.1 | 0.189 | 0.851 |
T1 | 71.5±7.2* | 67.8±7.0* | 2.245 | 0.029 |
T2 | 69.3±6.8* | 65.2±6.5* | 2.386 | 0.020 |
T3 | 67.8±6.4* | 63.1±6.2* | 2.827 | 0.007 |
T4 | 70.2±6.9* | 65.9±6.7* | 2.394 | 0.020 |
2.3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见表5。
表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x̄±s)
时间点 | F组(n=28) | N组(n=28) | t值 | P值 |
术后2h | 3.2±1.1 | 4.5±1.3 | -3.862 | 0.000 |
术后6h | 2.8±0.9 | 3.9±1.2 | -3.575 | 0.000 |
术后12h | 2.1±0.8 | 2.8±1.0 | -2.943 | 0.003 |
术后24h | 1.5±0.6 | 1.7±0.7 | -1.246 | 0.213 |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6。
表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不良反应 | F组(n=28) | N组(n=28) | χ²值 | P值 |
呼吸抑制 | 1(3.6) | 6(21.4) | 4.038 | 0.044 |
恶心呕吐 | 8(28.6) | 2(7.1) | 4.381 | 0.036 |
寒战 | 2(7.1) | 3(10.7) | 0.219 | 0.640 |
头晕 | 3(10.7) | 4(14.3) | 0.162 | 0.687 |
2.5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x̄±s)
指标 | F组(n=28) | N组(n=28) | t值 | P值 |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 | 12.3±3.2 | 13.1±3.5 | 0.892 | 0.376 |
意识恢复时间(min) | 15.6±4.1 | 16.2±4.3 | 0.543 | 0.589 |
住院时间(d) | 5.2±1.1 | 5.4±1.2 | 0.658 | 0.513 |
3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和胃黏膜下肿瘤的重要手段。手术过程中适当的镇静镇痛不仅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比较了芬太尼与纳布啡两种阿片类药物在ESD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各具特点。
从血流动力学指标来看,芬太尼组患者的MAP和HR波动幅度明显小于纳布啡组,可能与其更强的μ受体亲和力和精确调控交感神经系统的能力有关。芬太尼起效迅速、作用时间可预测,使麻醉医师更易控制药效,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5]。研究表明,芬太尼在胃镜检查中也能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维持[6],适用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患者。
在术后疼痛控制方面,芬太尼组在术后早期(2h、6h、12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纳布啡组,符合其高脂溶性、快速透过血脑屏障及对μ受体的完全激动作用。芬太尼的药物分布及清除特性也有助于早期镇痛[7]。而到术后24h,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消失,提示两种药物的长期镇痛效果相当。芬太尼半衰期较短,镇痛作用逐渐减弱,而纳布啡的部分激动特性可能提供了较持久的镇痛效应[8]。
关于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芬太尼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纳布啡组(28.6% vs 7.1%)。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种药物对不同受体亚型的作用特性。芬太尼作为纯μ受体激动剂,不仅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减慢胃肠蠕动,还强烈刺激延髓的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增加前庭敏感性,从而导致较高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另外,ESD手术本身会导致胃肠道刺激,与芬太尼的作用叠加,进一步增加了消化道反应的风险。相比之下,纳布啡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21.4% vs 3.6%),这一结果似乎与传统认知有所不同。传统观点认为,纳布啡作为κ受体激动剂和μ受体部分激动剂,具有呼吸抑制的天花板效应,理论上呼吸抑制风险应低于芬太尼[9]。本研究中观察到的相反结果可能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本研究中纳布啡的给药剂量可能相对较大,超过了其天花板效应的剂量范围,导致呼吸抑制作用增强。应晓丹等的研究也报道了类似的发现,提示在使用纳布啡时需要更加注意剂量的把控和患者的个体化监测[10]。
在术后恢复指标方面,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药物对患者的整体恢复进程影响相似。这种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虽然两种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存在差异,但ESD手术本身的创伤程度、术后康复措施的标准化实施,以及患者的自身恢复能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康复进程[11]。
综上所述,芬太尼和纳布啡用于ESD手术均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各具特点:芬太尼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早期镇痛效果,但消化道反应发生率较高;纳布啡的消化道反应较少,但需要注意呼吸抑制的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可优先选择芬太尼,而对于有消化道反应风险的患者则可考虑使用纳布啡。同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庞婷婷,许艺凡,陈洁. 牵引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4,41(3):184-188.
[2] 肖泽田.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无痛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3):173-176.
[3] 陈燕,陈媛媛,陈明,等. 右半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选择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评价[J]. 实用医技杂志,2024,31(3):172-175.
[4] 沈雷兵,金善良,尤建良. 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术纳布啡结合丙泊酚麻醉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1,24(1):64-66.
[5] 王峰,王琳琳,王春云.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3):102-105.
[6] 田立刚,张祥超,关双成,等. 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2019,47(1):53-56.
[7] 张琴琴,赵媛,孔高茵,等. 头皮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开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6,15(6):621-624,628.
[8] 刘力玮,孔二亮,李雨恒,等. 艾司氯胺酮与舒芬太尼用于肥胖患者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术麻醉诱导对术后疼痛影响的比较[J]. 实用医学杂志,2024,40(17):2454-2459.
[9] 陆志强,李文媛,陈惠裕. 纳布啡复合丙泊酚泵注麻醉对肠道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 中国医药,2019,14(5):751-754.
[10] 应晓丹. 纳布啡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肠道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效果[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23,29(1):134-136.
[11] 马亚芳,陈治富,闫岸军. 纳布啡复合芬太尼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4,30(23):3983-3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