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对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防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强化护理;细节护理;产后;深静脉血栓;效果
正文
产后DVT构成产科领域一项严峻挑战,它不仅提升产妇死亡风险,还可能导致诸如慢性静脉功能障碍及肺栓塞等持久性并发症,对女性健康与生活品质造成重大影响[1]。产后DVT的成因错综复杂,包括遗传倾向、激素波动、血流动力学变异及创伤因素,尤其在剖宫产术后,手术切口、久卧不动导致的血流淤积及凝血系统的激活,共同加剧了血栓形成的潜在威胁[2]。当前,随着临床护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强化护理与细节护理的融合应用,在产后DVT的预防中展现出显著效用。强化护理聚焦于构建系统化且标准化的护理程序,针对具有高风险特征的产妇实施定制化干预[3]。而细节护理则侧重于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强调护理操作的精细度,如严密监控生命体征、皮肤状态检查、疼痛控制及情绪疏导,确保各项护理举措切实执行,从而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4]。本研究旨在观察和评估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对预防产后DVT发生的实际效果,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比传统护理模式下的PPDVT发生率,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护理策略,以期为产科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进而提高产后护理质量,保障产妇安全,促进母婴健康。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我院72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观察组年龄21~38(28.45±2.76)岁,孕周37~42(39.51±1.84)年;对照组年龄22~38(28.90±2.49)岁,病程38~42(39.76±1.54)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20~40岁;②经过医生诊断确认为剖宫产或自然分娩后的产妇;③无已知的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陷;④无既往DVT、肺栓塞或其他血栓性疾病史;⑤无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重大内科疾病;⑥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⑦能够遵守研究规定的随访和护理干预要求。排除标准:①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或近期内有抗凝药物使用史;②存在活动性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③有严重的精神障碍;④在研究开始前3个月内有过外科手术史;⑤医生认为不适合参与研究的其他情况。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为了促进产后恢复并预防血栓形成,建议产妇克服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尽早开始适量的下肢活动。适度的肢体运动有助于血液循环加速,减少血栓风险,同时有益于手术切口的愈合进程。初始阶段,下床活动的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逐步增加活动量,确保身体适应。(2)护理人员应向产妇及其家属传授正确的会阴清洁技巧,推荐使用适宜温度的清水对产妇外阴区域进行温和清洁,理想频率为每日早晚各一次,以此维护个人卫生,降低感染风险。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1)强化护理:辅助患者开展肢体活动,并实施有条不紊的小腿按摩,按摩方向遵循由近端至远端的原则,旨在促进产妇下肢的血液循环。依据患者是否存在下肢DVT的临床表现,我们将针对性地引导其进行足部运动,具体包括外展与背伸跖屈练习,以此增强下肢静脉回流。分娩后约12小时,建议患者佩戴医用弹力袜,以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和发展。弹力袜的选择与佩戴时长应当基于产妇产后生理恢复状况而定,确保其既舒适又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避免过度压迫带来的不良影响。(2)细节护理:围产期护理中,持续监控并全面分析产妇的下肢DVT形成风险至关重要。特别关注那些存在较高DVT风险的产妇,适时增加其检查频率,以期最大化地降低静脉异常,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分娩初期,采用下肢气压治疗作为预防手段,维持压力于60~70mmHg水平,每日安排抬高双腿30~45min,确保气压套筒正确贴合足部,防止血栓形成。产妇移至病房后,应立即安置于平卧位并启动心电监护,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变换体位,合理定位肢体,于脚跟下方置入软垫,。分娩后2h内,应引导产妇进行被动肢体活动,实施分段交替式下肢按摩,适度施力于肠肌区域,每次按摩10~15min。产后3~6h,在持续按摩的同时,激发产妇自主肢体锻炼。分娩后6h,如无异常,指导产妇在床上自行翻身,并进行下肢肌肉的伸缩运动,每种动作重复30次,每日执行4~5次。进入恢复后期,需严密观察下肢皮肤变化,警惕任何血栓迹象,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抗凝措施。同时,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详尽解释产后可能遭遇的并发症,尤其强调DVT的相关知识,包括其成因、表现、潜在危害及预防策略。护理人员应辅助产妇进行适量的身体锻炼,遵循从上至下的环形按摩程序,专注于小腿部位。依据产妇是否并发下肢DVT,提供专业的足部活动指导,利用足部外展与背伸跖屈的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分娩后12h,建议产妇穿戴医用弹力袜以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弹力袜的选用及佩戴时间需依据个人恢复进程而定。
1.3观察指标
在产后第1天和第7天对两组产妇进行血液学指标监测,具体包括D-二聚体水平以及凝血功能参数: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血浆凝血酶时间)。在产后72h,对比分析两组产妇下肢股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主要关注点在于股静脉内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峰值速度。这些数据对于识别血流滞缓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价值,后者是DVT形成的前兆。比较两组产后下肢DVT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D-二聚体水平比较
产后7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D-二聚体水平比较(,μg/L)
组别 | 产后1d | 产后7d |
观察组(n=36) | 584.59±130.34 | 252.81±83.10 |
对照组(n=36) | 580.32±126.87 | 421.08±103.12 |
t值 | 0.141 | 7.623 |
P值 | 0.888 | <0.001 |
2.2凝血指标比较
产后7d,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凝血指标比较()
组别 | FIB(g/L) | APTT(s) | PT(s) | TT(s) | ||||
产后1d | 产后7d | 产后1d | 产后7d | 产后1d | 产后7d | 产后1d | 产后7d | |
观察组(n=36) | 4.17±0.68 | 3.75±0.63 | 30.73±3.20 | 37.24±2.86 | 14.63±2.98 | 18.48±3.61 | 15.21±3.27 | 19.61±3.69 |
对照组(n=36) | 4.19±0.79 | 4.08±0.59 | 30.82±3.23 | 35.29±3.01 | 14.69±3.04 | 16.28±3.27 | 15.19±3.21 | 16.63±3.08 |
t值 | 0.115 | 2.294 | 0.119 | 2.818 | 0.085 | 2.710 | 0.026 | 3.720 |
P值 | 0.909 | 0.025 | 0.906 | 0.006 | 0.933 | 0.009 | 0.979 | <0.001 |
2.3下肢股静脉内血流速度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后72h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峰速度快于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下肢股静脉内血流速度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cm/s)[n(%)]
组别 | 平均血流速度 | 血流峰速度 | 下肢DVT发生率 |
观察组(n=36) | 37.98±4.19 | 40.73±4.52 | 1(2.78) |
对照组(n=36) | 31.59±3.63 | 32.91±2.96 | 6(16.67) |
| 6.916 | 8.684 | 3.956 |
P值 | <0.001 | <0.001 | 0.047 |
3.讨论
常规护理中,DVT的预防往往依赖于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与主观判断,这种模式可能因缺乏系统性和个性化策略而显得不足,进而未能有效控制DVT的发病率[5]。相比之下,强化护理干预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方法,结合下肢运动疗法与弹力袜的应用,旨在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血流速率,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6]。此干预措施依据产妇个体恢复进程逐步实施,确保活动训练的适宜性和安全性,有效降低了DVT的风险。细节护理则强调基于患者特定风险因素的综合考量,实现护理方案的精准化与前瞻性[7]。护理人员通过对产妇的全面评估,识别出DVT的高风险群体,并施以定制化的预防措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的有效回流。此外,教育环节在护理流程中亦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向产妇普及DVT的相关知识,包括其成因、临床表现及潜在后果,不仅提升了她们对并发症预防的认识,还激发了主动参与护理计划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整体护理体验的满意度。
本研究中,产后7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FIB低于对照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产后72h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峰速度快于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护理和细节护理能够有效调控产妇体内D-二聚体水平,辅助促进产妇的被动下肢运动,刺激肌肉群的周期性收缩,进而增强静脉血液的回流效率,对改善凝血状态具有积极作用,显著降低了DVT的发生率。原因分析:①强化护理中的活动锻炼与下肢按摩能够促进下肢肌肉收缩,增强静脉泵效应,加快血液回流速度。这种物理性的刺激可以显著减少血液淤滞,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此外,产后适时穿着弹力袜能够增加下肢静脉壁的压力,进一步辅助静脉血液向上流动,减少静脉扩张和血液滞留,从而预防DVT的发生。②通过上述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D-二聚体水平,这是一种反映体内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标志物,其水平升高常提示存在血栓风险。强化护理能够通过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进而调节机体的凝血与纤溶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防止异常血栓的形成。③细节护理中的观察和评估,尤其是对高风险个体的密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早期迹象,如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变化等。早期识别和干预是预防血栓进展的关键。通过增加检查频率和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如使用下肢气压治疗装置,可以有效控制静脉内的压力,减少血流缓慢区域,防止血栓形成。④通过教育产妇及其家属了解DVT的风险因素、症状以及预防措施,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鼓励产妇积极参与下肢主动活动,能够加速康复进程,减少因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血液循环减缓,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⑤产后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理恢复和遵医行为。强化护理与细节护理不仅关注生理健康,也重视心理健康,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帮助产妇建立积极的心态,这间接促进了整体康复,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中,实施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能够显著优化产妇的凝血机制,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麻木症状,对预防DVT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兀育坤,侯丽.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对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防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 2023, 47(1):144-145.
[2] 李亚静,张敏.细节护理结合踝泵运动对脊柱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 2023, 31(10):177-180.
[3] 景雪玲,高明琴,潘丽峰.细节护理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预防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172-173176.
[4] 王文婷.细节护理结合踝泵运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名医, 2023(6):120-122.
[5] 任树凤.术中细节护理对于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22,30(12):96-99.
[6] 辛欣.细节护理干预与踝泵运动改善下肢骨折病人术后下肢功能评分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23, 31(21):32-36.
[7] 高党花.细节护理结合踝泵运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J].健康忠告, 2021(24):170-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