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脏超声斑点追踪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摘要
关键词
超声斑点追踪;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变参数;心肌功能评估
正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chocardiographic speckle tracking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non-ST-se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50 NSTEMI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021 to January 202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50 healthy volunteer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as the control group. Echocardiographic speckle tracking technology was used to examine both groups, and parameters such as left ventricular longitudinal strain (GL), circumferential strain (GCS), and radial strain (GR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bsolute values of GLS, GCS, and GR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GL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with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Conclusion: Echocardiographic speckle tracking technology can early and accurately assess the myocardial function status of NSTEMI patients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al diagnosis.
Keywords: Echocardiographic speckle tracking;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rain; Myocardial function assessment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STE)作为一种新型的心肌运动分析方法,在心肌功能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STE技术在NSTEM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NSTEMI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1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NSTEMI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3)年龄18-75岁;(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心房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3)心包疾病;(4)超声图像质量不佳者;(5)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高级斑点追踪超声检查技术进行诊断和评估,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仪器设备准备:选用GE Vivid E95高端超声诊断仪,配备M5S探头(1.5-4.6MHz),采用专业工作站AFI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检查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预设,确保图像质量和数据准确性。
(2)图像采集流程:患者取标准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同步记录。采集心尖四腔心、二腔心和三腔心切面的动态图像,帧频设置在60-80帧/秒范围内。每个切面记录3-5个完整心动周期,特别注意呼吸暂停时相的把握,确保图像清晰度。
(3)应变参数分析:利用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室17节段进行系统性分析。记录各节段的纵向应变(GLS)、环向应变(GCS)和径向应变(GRS)值。同时评估节段运动同步性和整体心肌变形能力。
(4)数据处理优化:采用专业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优化和数据分析。通过自动描记内膜边界,手动调整感兴趣区域,确保追踪准确性。对图像质量不佳的节段进行重复采集和分析。
(5)综合评估方案:结合斑点追踪参数与常规超声指标,建立完整的心功能评估体系。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等多维度指标的整合分析。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基础检查准备:使用标准超声诊断仪,配备常规心脏探头。检查前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症状,建立规范化检查流程。
(2)常规参数测量:在左侧卧位下,依次采集标准切面图像。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等基础参数。
(3)心功能评估:采用M型超声和二维超声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左室整体和局部运动功能。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分析室壁运动异常情况。
(4)多普勒检查:使用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估心腔血流动力学特征。记录二尖瓣、主动脉瓣血流速度和频谱特征。
(5)图像存储方案:采用标准化的图像存储格式,建立完整的检查数据库。确保图像和数据可追溯、可对比。
(6)结果分析流程:由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图像分析和报告撰写。对异常发现进行详细记录和必要的补充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的方式来表示,组间比较用t来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的方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STE参数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经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构成、男女比例及BMI等基础数据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指标 | 观察组(n=150) | 对照组(n=150) | t/χ2值 | P值 |
年龄(岁) | 62.5±8.3 | 61.8±7.9 | 0.743 | 0.458 |
性别(男/女) | 86/64 | 82/68 | 0.217 | 0.641 |
BMI(kg/m2) | 24.3±3.1 | 23.9±3.2 | 1.102 | 0.272 |
2.2 两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射血分数降低,而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则呈现上升趋势,与参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x̄±s)
参数 | 观察组(n=150) | 对照组(n=150) | t值 | P值 |
LVEF(%) | 52.3±6.8 | 63.5±5.2 | 15.826 | <0.001 |
LVEDV(ml) | 126.5±22.4 | 98.3±18.6 | 11.935 | <0.001 |
LVESV(ml) | 60.8±15.3 | 35.9±10.2 | 16.427 | <0.001 |
2.3 两组STE参数比较
研究组患者心肌应变参数检测结果表明,各向应变绝对值较对比组明显降低,统计学检验提示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STE参数比较(x̄±s)
参数 | 观察组(n=150) | 对照组(n=150) | t值 | P值 |
GLS(%) | -15.2±2.8 | -20.6±2.3 | 17.864 | <0.001 |
GCS(%) | -16.8±3.1 | -22.4±2.6 | 16.935 | <0.001 |
GRS(%) | 32.5±6.4 | 42.8±5.9 | 14.627 | <0.001 |
3 讨论
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心肌功能评估方法,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本研究发现,该技术能够在常规超声检查参数尚未出现明显异常时,就捕捉到心肌运动的微小改变[2]。研究发现受试者心室各维度应变指标,包括整体纵向、环向及径向参数,较健康人群明显下降,且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呈现良好的相关性[3]。这种基于声学追踪的定量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超声检查主观依赖性强的局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客观、准确的诊断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斑点追踪技术通过对心肌组织运动的精确追踪,不仅能评估整体心功能,还可识别局部心肌节段的收缩异常,这对于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超声图像质量对斑点追踪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患者的体型、呼吸配合度以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都可能影响图像采集质量。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应变参数正常值范围,不同厂家的设备和分析软件可能得出略有差异的结果,这就要求在临床应用中建立标准化的检查流程和判读标准[4]。此外,本研究的样本量和随访时间仍有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对预后的预测能力,都需要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在NSTEMI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能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还可能成为心肌损伤早期预警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班燕华,李国妍,王目华. 心脏超声斑点追踪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 中外医疗,2024,43(28):40-42,50.
[2] 程建中,王佩佩,周海霞,等.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7(3):383-387.
[3] 程进波. 分析心脏超声斑点追踪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16):115-117.
[4] 杨锦淑,刘燕,浦仕成,等. 心脏超声斑点追踪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2022,42(9):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