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策略在气管切开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肺康复策略;气管切开;生活质量
正文
课题编号,广西卫健委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编号Z20201085
前言
针对疾病影响到呼吸的危重症患者,通常可实施气管切开技术治疗[1]。这项技术具有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疗效[2],但也容易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因气管切开套管的留置时间过长,患者的呼吸道防御系统受到影响,增加气道狭窄或塌陷率,肺炎等感染的发生风险增加,也会影响病人康复训练的正常开展,延长康复进程[3]。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进一步改善呼吸状况,促使尽早拔出气管套管,关系到生命质量[4]。肺康复又称呼吸康复,是以患者的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估为基础,以提高患者呼吸功能为目的,通过各种非药物的手段实施个体化的综合管理措施,具有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优势[5]。因此,本文研究肺康复策略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气管切开病例80例。对照组中,女20例,男20例,50~79岁,平均(63.12±6.52)岁。体质量指数19.79~24.45kg/m2,平均(21.37±1.34)kg/m2。观察组中,女18例,男22例,52~78岁,平均(63.09±6.45)岁。体质量指数18.40~40.52kg/m2,平均(21.41±1.42)kg/m2。
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②已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③病程<4 周;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性疾病;②肋骨骨折;③精神或认知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①运动训练:床上运动为主:上肢运动训练主要包括哑铃、扩胸运动、弹力带训练等,下肢功能训练主要包括踝泵训练、屈膝抬腿、直腿抬高等,主、被动训练相结合。②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咳嗽训练、体位引流等。③理疗:超短波、 热疗、磁疗、中频、 体外膈肌起搏器等。④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护士口头讲解,心理卫生科会诊。⑤营养支持:请营养科会诊,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⑥其他:体位管理、加温加湿系统气道湿化、气切护理、吸痰护理等。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同上),实施肺康复策略:①运动方面:电动起立床训练,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等。指导进行站立床训练和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从仰卧位到直立位,增加膈肌的活动度,改善气体交换,改善呼吸顺应性。②气道廓清技术:徒手膨肺技术联合胸廓震动挤压排痰技术、主动循环式呼吸技术(ACBT)、呼气末正压、运用辅助设备(呼吸训练器、郑氏排痰阀等)。采用气道廓清技术清除气道分泌物,进行自主引流,同时辅以胸部叩拍,改善呼吸神经生理功能,采用呼吸肌肌力训练和ACBT技术,鼓励患者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深度进行呼吸,以增强呼吸肌力量,指导进行胸廓扩张运动,以促进肺复张。③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制作训练视频、图文并茂小册子,设置跟踪表,评价效果;根据焦虑自测量表(SAS)评估,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④吞咽功能训练:堵管训练、摄食训练等。⑤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营养干预,动态监测血液营养生化指标、有无喂养不耐受、实际摄入量与目标量,与营养师、主管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方案,达到营养均衡。
1.3 评价指标
比较气管切开带管时间、焦虑自测量表(SAS)评分、血氧饱和度、FEV1水平、FVC水平、PEF水平、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气管切开带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气管切开带管时间,对比对照组[(11.15±1.24)d对比(16.87±2.13)d],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管切开带管时间比较
组别 | 患者 (例) | 气管切开带管时间 (d) |
对照组 | 40 | 16.87±2.13 |
观察组 | 40 | 11.15±1.24 |
t值 | - | 14.6782 |
p值 | - | 0.0000 |
2.2两组SAS评分比较
护理2周后,观察组SAS评分,对比对照组[(41.15±2.11)分对比(50.15±3.19)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SAS评分比较
组别 | 患者 (例) | SAS评分 (分) | |
护理前 | 护理2周后 | ||
对照组 | 40 | 55.23±4.39 | 50.15±3.19* |
观察组 | 40 | 55.16±4.45 | 41.15±2.11* |
t值 | - | 0.0708 | 14.8825 |
p值 | - | 0.9137 | 0.0000 |
注:*护理2周后,分别与护理前比较,p<0.05。
2.3 两组血氧饱和度检测、肺功能比较
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检测、肺功能,分别对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水平:(97.29±2.11)%对比(95.04±2.02)%;FEV1水平:(2.87±0.18)L对比(2.09±0.21)L;FVC水平:(3.14±0.49)分对比(2.80±0.32)L;PEF水平:(5.26±0.48)L/s对比(4.63±0.24)L/s],均更高,p<0.05。见表3。
表3两组血氧饱和度检测、肺功能比较
组别 | 患者 (例) | 血氧饱和度水平 (%) | FEV1水平 (L) | FVC水平 (L) | PEF水平 (L/s) | ||||
护理前 | 护理2周后 | 护理前 | 护理2周后 | 护理前 | 护理2周后 | 护理前 | 护理2周后 | ||
对照组 | 40 | 91.71±3.41 | 95.04±2.02* | 1.54±0.11 | 2.09±0.21* | 1.31±0.16 | 2.80±0.32* | 3.15±0.12 | 4.63±0.24* |
观察组 | 40 | 91.65±3.45 | 97.29±2.11* | 1.56±0.13 | 2.87±0.18* | 1.29±0.14 | 3.14±0.49* | 3.11±0.14 | 5.26±0.48* |
t值 | - | 0.0782 | 4.8716 | 0.7428 | 17.8359 | 0.5949 | 3.6743 | 1.3719 | 7.4246 |
p值 | - | 0.9378 | 0.0000 | 0.4598 | 0.0000 | 0.5536 | 0.0004 | 0.1740 | 0.0012 |
注:*代表护理2周后,与护理前比较,p<0.05。
2.4 两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 患者 (例) | 肺部感染 例(%) | 误吸 例(%) | 呛咳 例(%) | 其他 例(%) | 呼吸衰竭 例*% | 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例(%) |
对照组 | 40 | 2(5.00) | 2(5.00) | 2(5.00) | 2(5.00)) | 1(2.50) | 9(22.50) |
观察组 | 40 | 1(2.50) | 1(2.50) | 0(0.00) | 0(0.00) | 0(0.00) | 2(5.00) |
χ2值 | - | -- | -- | -- | -- | -- | 5.1647 |
p值 | - | -- | -- | -- | -- | -- | 0.0231 |
3.讨论
影响呼吸的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6]。患者病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7]。对于此病,部分学者认为,此病主要需实施气管切开治疗[8]。气管切开在保障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生命健康方面,可使患者度过危险期,起到非常高的治疗价值[9]。然而,气管切开治疗的情况下,患者正常呼吸道的解剖结构遭到改变[10],若长期气管切开治疗,呼吸道的防御能力降低,将增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风险[11]。导致患者出现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的因素中,除了患者自身因素,比如高龄、伴有慢性呼吸疾病、气管切开带管时间过长等,还与气管切开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水平,存在密切的联系[12]。常规的情况下,临床护理策略主要是针对气管插管治疗配合进行,对于肺部感染的预防、应对措施,开展不足[13]。肺康复策略对比常规治疗护理而言,专注于肺功能康复,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呼吸相关学科[14]。因此,本文分析肺康复对气管切开患者疗效。
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更佳(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通过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和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可使膈肌下降幅度增大,改善肺通气。联合气道廓清技术,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通过实施肺康复,可缩短套管留置时间,有助于患者尽早尽快地拔出套管,促进呼吸功能恢复,改善血气及肺功能水平,改善肺适应性及活动耐力。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等,减轻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15]。综上所述,对气管切开患者,实施肺康复,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样本量较小,缺乏多中心研究,建议今后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循证类研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证据。
【参考文献】
[1]胡琳娜,蔡洵红,雷海同.体外膈肌起搏联合呼吸训练器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4):81-84.
[2]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中青年肺康复专业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危重症康复学组.气管切开患者的管理和康复治疗推荐意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10):965-976.
[3]《成人气管切开拔管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心肺康复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成人气管切开拔管中国专家共识(上)[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3,45(06):481-487.
[4]陈蒙.个性化早期综合肺康复干预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青海医药杂志,2023,53(06):39-42.
[5]郏丹阳,沈群核,林卫英.营养支持联合早期肺康复锻炼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带管时间及复管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09):46-49+56.
[6]张谦,周腾飞,田新原等.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综合肺康复进展[J].中国康复,2023,38(02):106-110.
[7]王蓉,徐兴祥,曹俊霞等.肺康复管理对重症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干预疗效[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3,16(01):104-106.
[8]汪璐璐,徐凤玲,宫娟等.肺康复分级疗法联合过渡期护理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ICU后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21):3170-3176.
[9]陈秋婉,王凌燕,范旭莉.间歇呼吸机膨肺在重症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8):41-44.
[10]杨露,魏海棠,谢亮等.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肺康复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率及肺部感染疗效的研究[J].中国康复,2022,37(01):33-36.
[11]周秋英,王红春.肺康复训练联合系统排痰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21,28(07):1040-1029.
[12]杨云霞,闫旭辉,王春苗.持续性气道温湿化管理联合早期肺康复锻炼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13):2476-2478.
[13]张惠英,刘婵娟,黄小翠等.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0):70-71.
[14]王晓宁,尹正录,王继兵等.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9(07):26-29.
[15]田冲,刘玲,周建梅等.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7,32(04):289-292.
[16]陈佩珊.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3,30(09):160-162.
[17]袁丽秀,唐云.气管切开合并呼吸肌无力患者的肺康复策略进展[J].蛇志,2022,34(03):419-422.
[18]陈秋婉,王凌燕,范旭莉.间歇呼吸机膨肺在重症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8):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