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儿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新医科;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儿科学;实习带教;综合能力
正文
基金项目:昆明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23-JY-Y-19
“新医科”是基于医疗人才需求、时代发展变化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重视促进多学科融合,强调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创新医学教育模式,打造交叉融合式专业体系[1]。实习带教是培养专业临床人才的重要环节,带教质量关乎实习生未来职业规划、发展,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实习生尽快适应科室环境,掌握临床常见问题,形成迁移运用能力,灵活解决临床问题。常规儿科学教学未设置完善的实习教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呈现出简单化、陈旧化的问题,未将各种疾病知识进行融合,影响了实习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评价以及思想等方面均存在多种问题,制约了实习生学习效果、质量的全面提高。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导向,通过构建良好互动空间的方式调动实习生自主分析案例的意识,案例分析、探索中逐渐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方法,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有效基础[2]。基于此,选取60例实习生分析新型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间院内实习生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教学)和观察组(30例,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观察组20到26岁,16男,14女,平均年龄(23.92±2.92)岁。对照组20到27岁,17男,13女,平均年龄(23.02±2.84)岁。经比较,两组实习生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教学。带教教师自主分析儿科学教学大纲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课件内包括疾病理论知识、治疗方法、护理要点和对应案例。课上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按照课件内容讲授疾病知识,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提问,通过提问获得学习反馈,重点讲述实习生不理解的内容。教学评价以实习生教学课题项目完成情况为主,教师自主评价,适当给予实习生学习指导。
1.2.2观察组
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法。(1)课前准备:由带教教师梳理儿科学重点疾病知识,研读课程要素,熟悉教学重难点。采用云视频会议系统与其他教师互相分享彼此案例撰写想法和经验,探讨实习带教期间重点讲述案例资源,同时熟悉数字化教学设备,了解设备使用要点,搭建信息化、高效化教学课堂。要求带教教师深度研读“新医科”政策要求,挖掘课程章节内的“新医科”要素,拓展课程内容涉猎范围,补充多学科教学资源。综合课前准备阶段收集的资源编写符合实习生学习需求、能力现状且可以唤起共鸣的代表性优质案例[3]。(2)课程互动教学:按照实习生年龄、学历、性格、能力等多项指标评估结果合理分组,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互动教学模式。提前7d~14d将案例内容于线上平台发送给各个学习小组,组内研读案例内容,分析案例特点,根据发病原因、过往病史、体查数据信息对疾病治疗、护理、预期变化、常见并发症等展开深度探讨。合作期间组内实习生要通过多种不同手段收集与案例分析相关的优质资料,如知网、维普等线上平台,或者翻阅专业儿科学著作,为案例分析提供证据支持。课上教学以小组案例分析汇报为主,由小组成员讲述组内案例分析的思路,提出治疗和护理依据,并通过模拟演示的方式展示重要临床技术应用细节。其他小组以及教师可向汇报小组进行提问,组内成员经过短暂讨论后立即回答。课上通过云视频会议系统或云学习推动跨课堂同伴互动,提升互动有效性。教师要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提出含有“新医科”元素的问题,引导实习生延伸思考范围,鼓励各个小组参与沟通交流。(3)课后学习评价:通过雨课堂、课堂微信群等线上平台组织实习生互动交流,分享自己于案例分析阶段查找到的优质资料,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负责解答。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分析思路以及汇报结果作出准确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向各个小组实施个性化远程指导,提出思路问题以及病例分析有待完善的环节。小组经指导后对案例分析报告实施修改,修改后于线上平台发送给教师。实习生登录线上评价系统对主讲和助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氛围等实施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教师综合实习生评价内容对教学策略、方案持续优化。
1.3观察指标
考核成绩:院内设计试卷和考核项目,对理论知识、实践技术、案例分析、综合成绩,每项满分100分。
职业素质:自制量表对关怀认知、个性评估、承压能力、团队合作、风险评判、沟通表达、自主学习。
教学满意率:自制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89~80分为满意、41~79分为一般、≤40分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
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计数资料(`x±s)、%表示,T值、x2检验,P<0.05,有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观察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表1考核成绩()
组别 | 例数 | 理论知识(分) | 实践技术(分) | 综合成绩(分) | 护理文书(分) |
观察组 | 50 | 98.78±11.62 | 98.81±11.74 | 98.43±11.39 | 98.78±11.82 |
对照组 | 50 | 90.28±9.53 | 91.14±9.35 | 91.36±9.62 | 91.26±9.51 |
t值 | 3.9994 | 3.6137 | 3.3532 | 3.5051 | |
P值 | 0.0001 | 0.0005 | 0.0011 | 0.0007 |
2.2职业素质
教学前两组职业素质无差异,P>0.05,教学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职业素质()
组别 | 例数 | 教学前 | t | p | 教学后 | t | p | ||
观察组 | 对照组 | 观察组 | 对照组 | ||||||
关怀认知 | 30 | 72.57±7.42 | 70.39±7.42 | 1.4690 | 0.1450 | 98.87±10.56 | 90.04±9.74 | 4.3462 | 0.0000 |
个性评估 | 30 | 72.61±7.39 | 72.48±7.51 | 0.0872 | 0.9307 | 97.63±10.23 | 91.15±9.56 | 3.2725 | 0.0015 |
承压能力 | 30 | 73.42±7.62 | 73.39±7.39 | 0.0200 | 0.9841 | 97.54±10.12 | 91.07±9.39 | 3.3139 | 0.0013 |
团队合作 | 30 | 73.49±7.50 | 73.19±7.34 | 0.2021 | 0.8402 | 98.62±10.72 | 91.51±9.68 | 3.4808 | 0.0007 |
风险评判 | 30 | 73.88±7.55 | 73.57±7.63 | 0.2042 | 0.8386 | 97.37±10.59 | 90.10±9.02 | 3.6955 | 0.0004 |
沟通表达 | 30 | 73.68±7.57 | 73.42±7.38 | 0.1739 | 0.8623 | 97.54±10.84 | 90.25±9.63 | 3.5551 | 0.0006 |
自主学习 | 30 | 74.84±7.32 | 74.97±7.29 | 0.0890 | 0.9293 | 98.33±10.69 | 90.29±9.43 | 3.9882 | 0.0001 |
2.3教学满意率
观察组教学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86.67%,P<0.05。
表3教学满意率(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教学满意率 |
观察组 | 30 | 17 | 13 | 0 | 0 | 30(100.00) |
对照组 | 30 | 15 | 11 | 3 | 1 | 26(86.67) |
x2值 | 4.2857 | |||||
P值 | 0.0384 |
3.讨论
“新医科”回应了新时代下对于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求,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健康医疗服务,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4]。医学教育作为培养临床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必然要以“新医科”为导向,重塑教学机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方法,更新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环境。“新医科”为儿科学实习教学提出新的改革方向,提高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带教教师要密切结合“新医科”内涵创新教学手段,提升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常规儿科学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作为主导向实习生讲述各种理论知识,实习生个人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抑制了学生能动性。实习生与带教教师间互动密切度较低,师生间关系不紧密,影响了实习生主动提问、沟通的积极性[5]。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仍然以常规大纲为主,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新问题未进行有效融合,如儿童健康教育、数字化医疗技术等内容比例低,不利于实习生综合素质提升。
为了提高儿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重视强化课堂互动有效性,扩展课程教学内容,将多学科知识与儿科学理论密切融合,引进前沿医疗思想以及技术,更新实习生知识架构。“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和互动为重点的教学理念,通过编写与临床实践和前沿发展密切相关的优质案例为实习生提供资源支持,引导实习生主动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从案例中吸收优秀养分,探索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提高实习生学习效果。
本次研究,教学前,两组职业素质无差异,P>0.05,教学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考核成绩指标、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儿科学面向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患儿身体机能发育尚不完全,自身抵抗力较差,且若疾病治疗效果不佳会给患儿今后身体成长和发育带来影响。因此参与儿科临床实践的实习生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类医疗技术操作细节,能够从多元视角出发对患儿疾病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预判患儿未来的病情风险,提出合适的诊疗以及护理措施[6]。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对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教学流程进行了重塑和改进,打造了具有连续性互动的教学模式,实习生可以在每个环节中与师生展开深度探讨和研究,增进了讨论有效性。课前通过准备优质案例扩充了课程内容,将新思想、新技术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有助于提升实习生理论知识掌握度[7]。课中以案例探讨互动为主,利用各类线上平台以及系统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师生互动效率,也使实习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在思考相同问题时的思路,在意见分享和彼此提问中打开了思维视野,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后同样重视组织实习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实习生及时解决课上的学习问题,避免问题遗留影响实习生综合能力提高[8]。在课后评价中将实习生纳入到评价主体,并组织实习生针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实施评价,促进了师生能力双向提升。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为实习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实习生能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人文认知,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提高,对于儿科常见临床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今后解决临床实践问题奠定基础。有效互动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实习生愿意主动和教师分享想法,达到了提高教学满意度的目标。
综上所述,全程互动式案例教学可增强儿科实习生职业素质、学习成绩,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对教学工作满意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丽娅,李丽华.创新互动式医学人文教育应用于全科医师儿科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20):139-142.
[2]朱艳丽,殷汕凤,欧阳昊,等.新医科背景下整合课程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SWOT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24,41(05):430-434.
[3]孙钰,姜红堃.基于BOPPPS模式的智慧教学法在儿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4,38(05):672-677.
[4]陈鹏,满玉红,黄萨.新医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儿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1,(02):187-194.
[5]崔娴.儿科标准化护理案例库在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4,(04):293-296.
[6]何赛琳,徐小恩,石筱林.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09):93+95.
[7]范琳琳,方蕾,王金霞,等.案例教学法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24):85-88.
[8]张慧,原晓风,陈莉丽.基于CBL教学模式,“误诊案例”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3):19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