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剂辅助治疗对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刘佳惠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儿科730060

摘要

目的:探究对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患儿实施小儿肠胃康颗粒与蒙脱石散剂联合辅助治疗后,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的45例患儿,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患儿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患儿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通过两周治疗后,患儿发热、腹泻、脱水、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中T细胞群(CD3*)、辅助性T细胞群(CD4*)高于治疗前,细胞毒性T细胞(CD8*)相对于对治疗前数据略低,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的炎症因子数据均低于治疗前数据,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治疗前更低,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通过实施小儿肠胃康颗粒与蒙脱石散剂联合辅助治疗可有效缩短患儿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可降低炎症因子,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数据,具有一定实际效果与价值。


关键词

小儿肠胃康颗粒;蒙脱石散剂;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免疫功能;影响

正文


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治疗策略中,小儿肠胃康颗粒与蒙脱石散的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小儿肠胃康颗粒是一种中成药,其主要成分涵盖鸡眼草、地胆草、谷精草等多种草药。该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清热解毒、平衡肝气以及调和脾胃的功能。适用于小儿营养紊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等症状[1]。该药物通过调理脾胃,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从而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饱胀等症状。蒙脱石散则是一种肠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具有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腹泻,或辅助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引起的相关疼痛症状[2]蒙脱石散的主要成分蒙脱石,是一种硅酸盐晶体,其结构呈层纹状,拥有较大的表面积和非均一的电荷分布。这种结构使蒙脱石具有强大的覆盖消化能力,以及对消化道内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的吸附和固定作用,同时,蒙脱石通过与黏膜糖蛋白的相互作用,能够修复并增强黏膜屏障功能[3]。联合使用小儿肠胃康颗粒和蒙脱石散,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利用蒙脱石散吸附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以及覆盖消化道黏膜,实现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并达到止泻的效果。同时,小儿肠胃康颗粒通过中药成分调理脾胃,清热平肝,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消化功能。这种联合治疗方案既能快速控制症状,又能长期调理患儿的肠胃功能,缓解患儿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减少不良症状复发,此外,联合治疗还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主要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4]。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20237月至2024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的45例患儿,对患儿进行联合药物治疗,对比患儿治疗前后其整体治疗效果,总结分析将小儿肠胃康颗粒与蒙脱石散剂结合实施治疗的具体价值与积极影响,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37月至20247月收治的45例进行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治疗的患儿,其中男童23例,女童22例,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4.32±1.55)岁,病程2-8d,平均病程(6.41±2.31d,体质量16-18kg,平均(17.42±4.24kg,病症由沙门菌导致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大肠埃希菌11例。

纳入标准:符合《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诊断标准;腹泻时间均为两周,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粪便样本检测为细菌性腹泻;符合中医中脾胃虚弱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先天性疾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患儿;患儿严重营养不良;对研究药物过敏。

1.2方法

对于细菌性腹泻,应基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采取头孢克肟颗粒,6mg/(kg/d),分2次口服,总疗程5-7天,抗感染治疗,并合理调整患儿腹泻期间饮食以米汤、稀粥、淡盐水等流质饮食为主,同时及时补充电解质改善电解质紊乱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两组均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药物治疗。

1.2.1蒙脱石散剂治疗

在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中,对照组患儿使用蒙脱石散剂作为主要药物,该药物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有所区别:36岁的患儿每日使用2袋,超过6岁的患儿每日使用3袋。不同剂量均需要溶解在50毫升/的温开水中,并分成三次口服,整个疗程持续1周。

1.2.2小儿肠胃康颗粒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蒙脱石散剂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小儿肠胃康颗粒进行治疗,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小儿肠胃康颗粒的使用剂量有一定调整:35岁的患儿每次服用量为10g,每天2次;超过5岁的患儿每次同样服用10g,但每天增加至3次。该颗粒剂型药物均添加适量的开水进行冲泡后服用,整个治疗过程持续两周。

1.3观察指标

1)对比治疗前后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其中不适症状主要为发热、腹泻、脱水、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及大便次数,治疗后持续时间越短则说明该治疗方法效果越显著。

2)对比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主要为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8,其数值越低说明该治疗的降低炎症反应的效果更显著,其检测方法为采集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5ml,通过10min血清分离后,使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儿炎症因子数据。

3)对比治疗前后的T细胞群(CD3*)、辅助性T细胞群(CD4*)及细胞毒性T细胞(CD8*)的免疫功能指标数据,通过采集患儿清晨空腹状态下3ml静脉血,血液样本经过离心处理后,利用BD公司生产的CytoFLEX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相关的免疫功能数据。

4)对比治疗前后出现便秘、大便干结、皮疹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时,使用了SPSS 22.0版本的软件工具。对于计量资料数据,运用t检验来评估差异;而对于计数资料数据,则通过卡方检验,并以百分比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析。若得出的P值小于0.05,这表明护理效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对比患儿治疗后不适症状缓解时间

如表1数据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时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患儿治疗后不适症状持续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腹泻d

脱水d

食欲减退d

腹痛d

腹胀d

发热d

治疗前

45

5.92±0.79

 4.89±0.51

  6.52±2.46

 5.92±0.46

5.63±0.18

2.91±1.66

治疗后

45

1.25±0.42

  1.21±0.44

5.13±1.54

2.18±0.24

2.56±1.93

1.26±0.41

t


5.023

6.772

3.213

9.567

3.703

2.550

 P


0.000

0.000

0.001

0.000

0.0475

0.013

 

2.2对比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数据

如表2数据显示,通过联合治疗后,其检测的炎症因子数据均低于治疗前数据,整体数据显示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2 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数据对比

组别

例数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白介素-8

治疗前

45

 9.82±1.69

  10.20±1.91

  8.52±2.26

治疗后

45

7.99±1.52

  8.54±1.34

6.73±1.14

t


5.401

4.773

4.744

 P


0.000

0.000

0.000

 

2.3对比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水平

如表3数据显示,两组细胞毒性T细胞数据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T细胞群与辅助性T细胞群均高于治疗前数据,数据显示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3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T细胞群(%

辅助性T细胞群(%

细胞毒性T细胞(%

治疗前

45

54.52±4.69

  39.98±2.71

30.72±9.56

治疗后

45

58.25±4.42

  42.54±2.84

29.43±10.24

t


3.883

4.375

0.617

 P


0.000

0.000

0.538

 

2.4对比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率

由数据可知,联合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少于治疗前,数据差异说明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如表4:

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皮疹

便秘

大便干结

总发生率

治疗前

45

  1022.22%

  1124.44%

 613.33%

 2760.00%

治疗后

45

 48.89%

  24.44%

  12.22%

  77.50%

x2


5.734

8.333

8.333

6.889

 P


0.017

0.004

0.004

  0.008

 

 

 

3讨论

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常见的疾病,在5岁以下儿童中其发病率相对较高,这种疾病的特征性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频繁排便以及粪便形态的异常,其成因主要涉及微生物感染、肠道微生物环境紊乱、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以及消化道运动功能减弱等[5]儿童由于脾脏发育不完全,腹泻频繁发生会加剧其消化系统的压力,造成消化不良,进而影响食欲和营养的摄入,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育。从中医理论来看,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被归类为“食积”问题。中医认为儿童由于先天脏腑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脾胃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寒冷食物和外界邪气的影响,易导致消化不良,这种情况下,脾的升降功能受损,胃的消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食物不能转化为气血,进而引发气血不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下降。治疗上,中医侧重于增强脾胃功能,消除寒邪,促进气血的生成,并改善食欲[6]

根据研究,结合使用小儿肠胃康颗粒和蒙脱石散剂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相比于单一用药,能够更显著地缓解患儿的肠道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和大便频次恢复正常的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5例患儿使用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剂治疗后,其治疗效果显著,胃肠道等不适症状的持续时间更短,以此可证明该研究提出的联合用药能更好地改善患儿的肠道不适症状。蒙脱石散是一种由天然蒙脱石提取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在消化道内吸附病毒和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从而抑制其致病能力。此外,蒙脱石散还能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保护层,有助于修复和增强黏膜屏障,以抵御外来攻击因子。其还具有平衡肠道菌群和减轻局部疼痛的效果[7]。小儿肠胃康颗粒含多种草药成分,具有解毒清热、减轻炎症、促进胃排空、消食健胃、健脾生津等功效,能够对抗由毒素和病毒引起的肠道黏膜损伤以及炎症反应,同时具备缓解腹泻、减轻炎症和促进消化的功能。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通过联合治疗后,45例患儿的炎症因子数据均低于治疗前数据,发热、腹泻及脱水等症状在治疗后的持续时间有明显降低,同时其免疫功能中T细胞群及辅助性T细胞群均高于治疗前,但细胞毒性T细胞显示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且治疗后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治疗前更低,这说明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剂这种联合治疗不仅能改善症状和提高疗效,还能对患儿的免疫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小儿肠胃康颗粒与蒙脱石散的联合使用在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腹泻病方面具有积极效果。这种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儿体内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炎症因子水平,这些因子是评估炎症活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CRP是一种在感染和组织损伤时体内浓度升高的蛋白质,而IL-6IL-8则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在炎症状态下的呈上升趋势。通过降低这些炎症因子的水平,联合治疗有助于减轻患儿的炎症负担,从而改善免疫功能受影响的状况。这一发现表明,小儿肠胃康颗粒和蒙脱石散的组合治疗可有效缓解腹泻症状,并通过抗炎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因此,通过降低这些炎症指标的水平,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剂可能有助于保护和恢复患儿的免疫功能,减轻腹泻对患儿免疫系统的负担[9]

综上,在治疗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时,结合使用小儿肠胃康颗粒和蒙脱石散剂,可对该病症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联合用药方案可缓解患儿不适症状,同时增强患儿免疫力,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多的保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种联合用药方案的机制和效果,以期为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参考文献

[1]吴蔚,万盛华,万宏,段亚群,许增华,张双红,肖珍君.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评分系统在儿童急性腹泻抗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5):78-82

[2]张冬雨.360例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0,12(2):176-180

[3]王明琼,王婷,王涛.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0):18-21

[4]王华春.小儿肠胃康颗粒辅助治疗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8):50-53

[5]张娜,刘祎,陈小丽.小儿肠胃康颗粒辅助治疗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9):146-148

[6]林随缘,程烽.儿童细菌性腹泻常见病原菌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差异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23,45(3):78-82

[7]侯丽.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效果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4):139-141

[8],倪鑫.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J].传染病信息,2021,34(1):I0008

[9]王萍萍,刘荻,金雪锋.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特点及病原体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20,26(5):26-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