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曹琥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心内科,223800

摘要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整合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其在多种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展现出价值。近年来,SII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联备受关注。本文旨在综述SII与各类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相关性的研究现状,剖析其潜在作用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病情监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心血管疾病;炎症标志物

正文


引言: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难题,当下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给公共卫生体系造成巨大压力。众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传统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标志物相比,SII从更综合的角度反映机体免疫和炎症状态,为心血管疾病研究开拓新方向。

一、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概述

(一)SII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作为一种综合性炎症指标,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经特定公式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为:SII=外周血小板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关键防线,在急性炎症反应初期迅速迁移至炎症部位,通过吞噬、杀菌等作用清除病原体,其数量增减直观反映炎症刺激强度;淋巴细胞涵盖T细胞、B细胞等多种亚型,负责精准识别抗原、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维持免疫稳态,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可洞察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如在病毒感染时其数量常升高以对抗病毒;血小板除参与凝血过程外,还能释放多种促炎介质、细胞因子,与白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发展,其计数波动也与炎症活动紧密相连。SII整合三者信息,全面反映机体全身炎症水平与局部免疫平衡间的动态变化,能更精准捕捉机体复杂的免疫炎症状态。

(二)SII作为炎症标志物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单一炎症标志物,SII优势显著。传统标志物如CRP主要由肝脏合成,在急性炎症期迅速升高,反映全身性急性期炎症反应,但难以精准反映免疫细胞间复杂的协同或拮抗关系,且易受肥胖、高脂血症等代谢因素干扰,特异性欠佳;IL-6虽在炎症级联反应中起关键信息传递作用,能激活肝细胞产生CRP等急性期蛋白,但其半衰期短,血中浓度波动大,检测时机不易把握,稳定性不足。而SII整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血小板信息,全面反映机体炎症与免疫动态平衡。它兼顾固有免疫(急性炎症早期反应)与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多维度呈现免疫状态[1]。同时可以动态监测,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初期、病情进展及治疗干预各阶段,随机体免疫炎症调控,其数值相应改变,精准追踪疾病进程[2]。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上,SII较传统指标准确性更高,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长期随访发现,SII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后,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显著优于仅用传统危险因素模型,能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可靠依据。

二、SII作用机制探讨

(一)炎症介质释放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升高,常预示着体内炎症反应加剧,其中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是关键起始点。中性粒细胞在炎症信号刺激下,迅速转变为激活态,将预先合成并储存于胞内颗粒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因子释放至细胞外间隙。

TNF-α促使内皮细胞上调黏附分子表达,像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如此一来,血液里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便能更轻易地黏附到血管内皮,为后续浸润至血管壁创造条件。同时,TNF-α直接损伤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构,破坏血管内皮屏障完整性,使得脂质微粒有更多机会穿透内皮层,沉积在血管壁,推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心肌细胞依赖有氧氧化供能,IL-1β可促使线粒体产生活性氧(ROS),破坏线粒体膜电位,抑制氧化磷酸化关键酶活性,削减心肌细胞能量产出。在电生理层面,IL-1β改变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特性,使钠通道、钾通道电导出现异常,造成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不应期离散度增大,提升心律失常发生几率。

(二)凝血纤溶失衡

SII数值走高时,血小板数量及活性呈现上升态势,加上高浓度中性粒细胞,凝血纤溶系统稳态被打破,转向高凝状态。血小板受炎症因子刺激,形态发生改变,从静息的圆盘状变为活化态,表面糖蛋白受体如GPⅡb/Ⅲa表达上调,与纤维蛋白原亲和力大增,加速血小板聚集[3]。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外诱捕网(NETs),这一由DNA、组蛋白与颗粒蛋白构成的结构,为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搭建物理平台,还激活凝血因子Ⅻ,触发内源性凝血途径[4]。凝血因子激活后,经一系列级联反应,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凝血酶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大量纤维蛋白单体交联成凝块,致使血液黏稠度攀升。正常状态下,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促使纤溶酶生成,降解纤维蛋白凝块,维持血液流动性。但在高SII的炎症环境里,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受阻,纤溶酶生成匮乏,无法有效分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于是,在冠脉、脑动脉等关键血管内,血栓形成风险剧增,一旦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心肌细胞、脑组织细胞因缺血缺氧迅速受损、坏死,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急症。

(三)免疫调节紊乱

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减少,映射出机体免疫监视与调节机能的缺陷。T淋巴细胞主导细胞免疫,本应精准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并清除,可数量不足时,这类异常细胞逃避监测与清除的概率增大。B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与毒素,其数量减少意味着抗体生成受限,对抗病原体能力下滑。当机体遭遇病原体入侵或组织损伤产生炎症因子时,淋巴细胞无力充分制衡。一方面,不能及时清除病原体,使得病原体持续释放毒性成分,维持炎症刺激;另一方面,衰老细胞积累,这类细胞会自发释放一些炎症介质,由于淋巴细胞难以将其清除,炎症反应持续累积。过多的炎症因子在心血管组织内不断循环、富集,持续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长期受炎性侵袭,功能持续恶化,更易出现脂质沉积、斑块破裂;心肌细胞反复经受炎症冲击,结构与功能逐步退变,心脏代偿能力下降,心血管病变由此迁延不愈,病情愈发复杂难治。

三、SII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一)SII与冠心病的关联

冠心病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紧密相连,而炎症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SII恰恰能精准反映机体这一炎症状态。在动脉粥样硬化初始阶段,内皮细胞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单核细胞受趋化因子吸引迁移至内膜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转化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的粥样斑块脂质核心。此时,SII中的中性粒细胞迅速活化,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一方面加剧内皮损伤,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利于脂质沉积;另一方面促使平滑肌细胞从中膜迁移至内膜并增殖,合成细胞外基质,推动斑块发展[5]。随着病程演进,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比例失调,Th1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FN-γ)增多,抑制平滑肌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削弱斑块稳定性;同时,血小板被激活,聚集黏附于受损内皮表面,释放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物质,进一步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血栓形成,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协同作用,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破裂引发急性冠脉事件,SII全程参与其中,动态反映冠心病发病免疫炎症进程。

(二)SII与心力衰竭的联系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进程中,炎症反应贯穿始终,SII清晰映照出机体炎症与免疫的失衡状态,深度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演变。在初始致病因素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长期负荷等作用下,心肌细胞受损,局部释放如TNF-α、IL-6等炎性介质,引发无菌性炎症[6]SII中的中性粒细胞率先感知炎症信号,迅速趋化至心肌损伤部位,大量释放活性氧(ROS)、蛋白酶等有害物质,ROS攻击心肌细胞膜,造成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蛋白酶则降解心肌细胞外基质,削弱心肌结构支撑;与此同时,淋巴细胞功能紊乱,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能力下降,无法有效制衡辅助性T细胞过度活化,进一步加剧心肌炎症。血小板在受损心肌处大量聚集,通过表面受体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强化炎症细胞黏附、浸润;释放生长因子,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转化,加速心肌纤维化进程,使舒张功能受限,最终心脏泵血功能逐步恶化,SII推动心力衰竭病情进展。

(三)SII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SII所反映的机体炎症状态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脏电生理特性施加影响,进而诱发心律失常。在电生理层面,炎症促使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如钾离子通道电流改变,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加剧,为折返性心律失常创造条件;钠离子通道功能受损,心肌细胞兴奋性异常,自律性增高,易触发异位搏动。SII升高伴随炎症介质释放,激活成纤维细胞,使其增殖并大量合成胶原纤维,沉积于心肌间质,破坏心肌正常结构,一方面造成心肌电传导阻滞,传导路径迂曲延长,形成传导延缓区,利于折返形成;另一方面,心肌细胞与纤维化组织间电偶联异常,局部电场紊乱,触发早搏等心律失常。此外,炎症还会影响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进一步加重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协同SII引发心律失常。

(四)SII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在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SII展现出独特优势,与传统诊断指标相互补充,提升诊断精准度。传统指标如血脂异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等)反映脂质代谢紊乱,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提示;心电图(ECG)捕捉心脏电活动异常,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初步判断;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探测心肌肥厚、瓣膜病变。然而,这些指标在疾病早期,尤其炎症启动隐匿阶段敏感性欠佳。SII基于免疫炎症细胞综合运算,能在血管内皮受损、炎症初期察觉机体变化。

临床研究中,针对疑似冠心病患者群体,同时检测SII、血脂、hs-CRP等指标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显示,SII曲线下面积(AUC)在区分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时可达0.75-0.82,显著高于hs-CRP单独检测(AUC约0.6-0.7),当以最佳截断值划分,SII诊断灵敏度可达70%-80%,特异度65%-75%,意味着能更精准筛选出早期冠心病患者,减少漏诊误诊。在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时,入院即刻SII联合脑钠肽(BNP)检测,相较单独BNP,对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准确性提升近10%,因SII反映心肌炎症损伤引发的免疫失衡,弥补BNP仅侧重心脏容量负荷与心肌牵拉应激的局限,为急诊快速诊断、分流患者提供有力依据,助临床医师尽早启动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结束语: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SII整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血小板信息,反映心血管疾病免疫炎症动态变化。如冠心病发病时,SII捕捉各阶段炎症,推动斑块不稳定。SII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时,与传统指标互补,能够显著提升提升早期诊断精准度。不过,SII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受个体差异、生活方式影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饮食、运动等习惯,会改变二者关联特征、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岳清,焦传磊,丁雄,等.新型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SIRI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现代养生,2022,22(23):1997-2001.

[2]李霜.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22.

[3]宋传龙.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巨噬细胞亚群失衡干预措施及其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24.

[4]王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及放疗抵抗的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23.

[5]王硕,吕昀徽,王小康,等.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表型转化及其调控机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23,23(04):5560-5570.

[6]亓燕.肠道菌群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进展及通心络干预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