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潜移默化育人策略的应用与成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德育;班级管理;潜移默化;育人策略;综合素质
正文
此文为重庆市教育评研究会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价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PJY2023314)
引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优秀人才,因此,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传统的德育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和说教,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导致德育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将德育融入日常管理中的潜移默化育人策略。本文将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探讨这一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以期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德育融入班级日常管理的重要性
(一)德育与日常管理的关系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而日常管理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包括班级管理、学生行为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方面【1】。德育与日常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德育需要借助日常管理来落实和强化。例如,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方式,可以将德育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日常管理也需要德育的引领和支撑。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德育融入日常管理的作用
德育融入日常管理具有多重作用。首先,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其次,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班级的发展和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将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最后,德育融入日常管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和班级管理事务,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潜移默化育人策略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一)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为了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例如,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发挥潜能的平台。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班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设计班级标志和口号等方式,将班级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
(二)设计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为了增强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活动。首先,德育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例如,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2】。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其次,德育活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和情感体验。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爱国热情。
(三)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主体和引领者。在德育融入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构建家校合作的德育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德育融入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家校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方向,通过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其次,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承担德育责任和义务,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学校则应该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德育服务;最后,家庭和学校还应该共同参与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家校互动等方式,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3】。
三、潜移默化育人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的成效分析
(一)学生行为变化分析
通过实施潜移默化育人策略,学生的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和学校纪律要求;其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得到了增强。他们更加珍惜班级荣誉和团队形象,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班级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逐渐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道德品质提升分析
潜移默化育人策略的实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和班级管理事务,学生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他们更加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展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也逐渐形成了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自律自强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三)学业成绩影响分析
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采用潜移默化的育人策略,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业成绩。一方面,德育活动的融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参与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这种正面的情感体验成为了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积极投入学习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德育活动的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班级管理、组织德育项目等活动,学生逐渐学会了时间管理和自我规划,这些技能的提升直接转化为了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学生开始更加高效地安排学习任务,有效管理个人时间,从而在学业上展现出了更加出色的表现力和发展潜力【4】。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德育作为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到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再到构建家校合作的德育环境,每一项举措都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事实证明,有效的德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术进步,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但我们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德育始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所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多样化和高效的德育模式,力求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含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杜雪飞,胡淑清.有效管理,促进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9):134-136.
[2] 万学花.不忘初心,做麦田的守望者——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融合德育的思考[J].求知导刊, 2023(13):98-100.
[3] 崔庆欢.家校共育,同心协力——基于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班级德育的优化举措[J].环球慈善,2024(4):0223-0225.
[4] 程结芬.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的渗透策略研究--基于三位小学生的德育个案分析[J].安徽教育科研, 2024(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