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影响因素及措施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影响因素;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正文
1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项目规模的日益增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已成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核心因素之一。在工程预结算阶段,准确、合理的造价估算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政策环境和技术进步也对工程造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影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建筑工程造价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水平,还影响到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实施周期。在项目预结算阶段,造价的准确性影响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业主之间的利益分配。如果预结算出现偏差,将可能导致项目资金的浪费,甚至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随着工程造价管理要求的提高,确保预结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成为当前建筑行业需解决的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应对项目全过程各阶段进行评估,预算各个阶段的成本支出,全面控制每个环节费用,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可控性。目前,建筑工程各阶段造价控制仍存在种种纰漏,各种不良因素影响着建筑工程造价管控工作,应全面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管控的各种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工程顺利施工及圆满预结算夯实基础。
2 建筑工程造价的基本概念
2.1建筑工程造价定义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为完成项目建设目标所需投入的全部费用,包括土地费用、设计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设备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其他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各项费用。建筑工程造价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支出金额,它还包含了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类资源的投入及其优化配置[1]。
在建筑工程的不同阶段,造价的定义与计算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项目立项阶段,造价的估算主要依据设计方案和初步预算进行。而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则会随着实际施工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项目完成后的竣工结算阶段,最终造价则反映了实际投入的所有费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贯穿整个项目周期,是确保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匹配的重要手段。
2.2预结算与实际结算的区别
预结算是指在工程项目开始前或建设过程中,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及相关规定,对项目的费用进行预测与估算,通常由造价工程师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进行预算,目的是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参考和财务规划。预结算主要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设备费用等各项支出的预算,是项目成本控制和资金调度的依据之一。
实际结算则是指工程完工后,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结算,包括实际支出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设备费用等,依据合同条款和施工记录进行计算。实际结算考虑了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工期延误等多种因素,与预结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际结算通常由工程承包方、业主及相关管理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量和发生的费用进行确认和结算[2]。
2.3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
预算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起点,它主要指在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对工程量、工期、材料和人工的预估,编制工程预结算,为项目实施提供经济保障。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准确性与合理性,需要考虑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
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的变更、材料价格波动、工期调整等因素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成本监控,及时调整预算,确保项目成本不超支。成本控制需要施工方和监理方密切配合,还需要对变更签证、采购合同、材料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合同的签订直接影响到项目的预算、支付与结算。一个明确、合理的合同能有效规避合同执行中的风险,还能保障各方的利益,避免因不明确的条款导致争议和额外费用。
工程竣工后,预结算与实际结算之间的差异需要通过严格的结算审计来核实与确认。结算审计的目的是确保工程实际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防止因资金误用或遗漏而影响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3 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3.1项目规模与复杂度
项目规模指的是工程的总建筑面积、结构复杂度、功能需求以及所涉及的技术标准等,而项目的复杂度则涉及到施工技术、设计方案、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难度等多方面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项目规模越大,所需的物资、人工、设备、管理等资源投入也越大,相应的造价也会更高。项目的复杂度直接影响到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施工难度,复杂的结构设计、特殊的施工工艺、严格的工程质量要求等,都会导致造价的提高[3]。
例如,大型建筑项目,如高层建筑、综合体或工业厂房,需要更多的材料、复杂的施工技术、更长的施工周期和更多的劳动力支持,所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造价。高复杂度项目常常伴随着更严格的质量要求和安全标准,这也可能增加额外的成本。在设计、施工等各阶段,复杂度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预算需要预留更大的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
项目规模与复杂度影响了工程的总造价,还可能导致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施工计划、工期及资金安排等方面的要求有所变化。在规划阶段,必须对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进行充分评估,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成本。
3.2设计与技术方案
设计方案决定了项目的整体布局、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以及施工周期等,而技术方案则涉及到施工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建筑师和工程师根据业主的需求、土地性质、环境因素及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初步设计,继而形成详细设计图纸,最终为施工提供技术依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创新性及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决定了工程的造价。
例如,若采用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设计方案,如特殊的建筑造型或功能要求,可能需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或定制材料,这会导致成本的显著上升。复杂的设计方案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增加设计和施工的费用。
技术方案涉及较为复杂的施工工艺,施工难度增大,所需的机械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甚至项目管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推高造价。而采用更为成熟、标准化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难度和不确定性,控制成本。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技术方案阶段,合理的技术路线选择和方案优化对于降低造价至关重要。
3.3施工单位与人员管理
施工单位负责根据设计方案、施工计划、质量要求以及安全规范,组织施工活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施工单位的综合能力,包括施工经验、管理水平、设备技术、材料采购能力等,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施工单位能够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浪费,优化工艺流程,有效控制造价。
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不同的工种和技术要求,往往需要具备不同技能和资质的工人来完成。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提高施工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施工中因人为失误而产生的费用和损失。
安全事故、工程质量问题和工期延误都会导致额外费用的产生,甚至影响项目的整体造价。如果施工单位能够做到高效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按期完成施工,成本将大大降低。施工中的不当管理或质量问题可能导致工程重新修复、材料浪费、工期延长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造价的上升[4]。
3.4市场环境与材料价格波动
建筑材料占据了工程造价的很大一部分,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执行产生直接影响。例如,钢筋、混凝土、砂石、水泥等基础建材的价格波动,可能会在短期内大幅度影响项目的总体造价。特别是在市场需求旺盛或某些原材料供应紧张时,价格上涨会加大企业的采购压力,增加项目的整体支出。
如果某一地区劳动力供应紧张,或者劳动力成本上涨,项目的人工费用就可能增加。而且,建筑行业的政策变化,如环保政策、劳动法、税收政策等,也会对建筑工程的成本构成影响。例如,环保要求的提高可能导致某些施工方法或材料的替换,增加额外费用。
经济的增长或衰退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需求,影响到材料、人工等资源的供求情况。当经济景气时,建筑业可能出现过度竞争,导致材料和劳动力的紧张,推高造价;而在经济不景气时,需求萎缩,供应过剩,材料和人工价格可能下降,有利于控制成本。
4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措施
4.1加强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造价水平。在项目规划阶段,必须进行详细的造价估算,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预算安排。通过对项目的规模、功能、技术要求等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合理的资金投入,避免出现过度设计或设计不足的情况。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造价控制提供了基础。
设计阶段则是造价控制的核心环节,涉及到设计方案的选择与技术路线的确定。设计人员应密切与项目管理方合作,充分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和可行性,避免过于复杂、技术难度高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和业主的资金预算,制定出经济合理、节约资源的设计方案。在选择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结构形式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市场价格波动、材料采购渠道以及施工成本等因素,避免设计方案过于昂贵或不符合实际施工条件。
每一次设计变更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应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在设计阶段,建立完善的设计评审与审核机制,严格把控设计方案的变更,保障设计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4.2完善招标与合同管理
招标是建筑工程项目采购的主要方式,通过招标,保障工程的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等符合项目的要求,实现合理的价格竞争。招标阶段的合理管理有助于筛选出性价比高、技术实力强的承包商,有效控制项目的整体造价。
招标文件应明确项目的技术要求、施工标准、材料规格、工期要求、质量标准等,以确保中标单位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报价。如果招标文件不够详尽,可能导致承包商报价偏高,进而提高项目造价。招标文件的编制应由专业人士进行细致审查,确保其明确、准确,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要求模糊而引发成本浪费。
施工合同应明确约定各项费用的支付方式、支付条件、进度安排以及变更管理机制等内容。在合同中,应特别关注合同条款的公平性,保障各方权益得以平衡。合同中应规定严格的成本控制条款,明确项目造价的计算方法和调整机制,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合同不清晰而产生额外的费用支出[5]。
4.3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与优化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确保每一项支出都在合理范围内。项目经理和财务人员应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成本分析,对照预算,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例如,若某项施工任务超出了预算,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超支,或者调整其他部分的费用支出进行补充。
对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等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优化施工工艺,保证工期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例如,在材料采购方面,优先选择性价比高、质量合格的供应商,并进行批量采购,降低单位成本。在施工工艺上,引入新的技术和工艺,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成本。
施工阶段的管理人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的按时完成。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返工成本和修复费用,而延误工期则可能导致工期延长所产生的额外费用。加强项目管理和现场监督,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可控性,有助于有效降低造价风险。
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业主要求、现场条件变化等因素,会发生变更。每一次变更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变更管理,确保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变更控制要做好技术评审,还要对变更费用进行事前预测和控制,避免无序的变更导致工程造价失控。
4.4项目竣工后的结算与审计管理
在项目竣工后,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质量要求进行结算,提交详细的工程结算报告。业主方和承包方应根据合同约定,进行逐项对账,确认最终结算金额。
工程监理单位、造价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的参与至关重要,他们对结算报告进行审核,确保结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如果发现结算中的费用不合理或与合同条款不符,相关方应及时提出异议,进行修正。审计管理则是对整个项目财务情况的全面检查,包括对资金流向、费用支出、财务报表的审查,确保项目造价不超预算,资金使用合理。
竣工结算与审计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项目中的资金浪费、工程变更未及时记录等问题,为项目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审计结束后,相关结算结果应作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参考依据,优化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策略。
5 结论
优化项目各阶段的造价管理,能有效减少误差和偏差,保障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与可控性。未来,结合信息化技术与绿色建筑理念,将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推动行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彦荣.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影响因素及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9):212-213.
[2]李晓慧.路桥工程造价预结算控制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0,(03):103-105.
[3]张利松.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居舍,2018,(30):150.
[4]黄庆珠.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7,(06):227-228.
[5]胡林.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低碳世界,2016,(27):252-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