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方法探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董文艳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西范小学,山东东营 257086)

摘要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重要环节,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劳动教育篇目,涉及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发挥跨学科育人优势。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方法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意义进行论述,其次,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融入情况,再次,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原则,最后,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方法进行探究,期望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劳动教育

正文


劳动教育作为构建整个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实施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劳动情感。语文作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含有大量劳动教育元素的文本资源,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跨学科学习、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形成综合劳动教育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实现两者的融合,助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跨学科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调动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实现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改变了以往课堂单一语文知识教学的封闭性,实现跨学科学习。推动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学科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构建学科教育共同体,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内容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发散学生思维。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学习,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从而贯彻语文课标理念。

(二)有利于促进思想品质的提升

劳动教育具有学科交互性特点,在语文学科融入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现阶段,部分小学生存在浪费粮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对于劳动情感态度较为消极。语文学科重视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强调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理念。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中劳动选文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文字润泽学生心灵,让学生能够感受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品德。教师在文本对话中,塑造学生理想人格,让学生接受精神的熏陶,促进思想品质的提升。

(三)有利于达成综合劳动教育价值

劳动教育的价值,既涉及在实施劳动过程本身中所产生的价值,也涉及劳动结束后,对情感和机体产生的积极意义,具有促进人发展的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可实现两种价值的发挥,实现综合劳动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塑造优秀的劳动精神,将课文中无形的劳动知识与学生实际活动相结合。在实际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劳动成果,学生通过劳动强健体魄,建立稳定清晰的体能,用劳动丰富美育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融入情况

(一)劳动教育文本构成情况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文本涉及劳动观念类、劳动能力类、劳动习惯类等方面内容。

1.劳动观念类

关于劳动观念,指的是人们对劳动本身、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认知。部编本教材中,部分劳动教育文本呼吁小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第一,关于崇尚劳动方面,例如,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其主旨表现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田家四季歌》其主旨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青蛙卖泥塘》其主旨为劳动创造财富。《青山不老》其主旨为劳动创造个人价值。第二,关注尊重劳动人民,选文劳动人民的职业包括农民、包装员、送货员、销售员、工程师、挑山工、缝纫工、粉刷匠等,职业具有多样化,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在社会的奉献,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吃苦耐劳、勤劳奋斗的劳动者形象。文本篇目如《三黑和土地》《千人糕》《挑山工》《慈母情深》《刷子李》等。第三,关于呼吁小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篇目如《悯农》呼吁学生珍惜粮食,一餐一食来之不易。《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展示了造纸、造桥、绘画等劳动创作的不易。

2.劳动能力类

关于培养劳动能力的劳动教育文本,可以划分为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两个方面。统编版教材中涉及劳动知识的种类可划分为传统劳动民俗知识和日常生活劳动知识,如《小白兔和小灰兔》讲解了种菜的知识。《我要的是葫芦》教育学生忽视耕种规律无法得到收获,《端午粽》《剪窗花》普及传统节日民俗知识,旨在帮助小学生了解传统劳动文化。关于劳动技能涉及的文本篇目如《做手工》,指导学生掌握手工制作技能,《中国美食》教授烹饪技能,《风向袋的制作》指导学生掌握风向袋的制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劳动习惯类

劳动习惯旨在让学生能够养成自觉劳动和资源劳动的习惯。语文教材中关于劳动习惯培养的文本主要出现在一年级教材中,如“和大人一起读”系列《胖乎乎的小手》《小白兔和小灰兔》,以“自觉劳动、资源劳动”为主题,家庭作为学生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和学生在共同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同时,家长可以提供学生劳动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成就感,巩固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劳动教育插图构成情况

插图作为补充材料穿插在文本中,与课文相辅相成,是重要的隐形教育资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插图表现为劳动场景类和劳动成果类。

1.劳动场景类

关于劳动场景类,教材呈现出劳动人民劳作的画面,如《悯农》插图呈现了农民在田地里耕种的情景,《乡村四月》《三黑与土地》展现了农民在田地播种的情景,《邓小平爷爷植树》展现了邓小平和学生一起植树的情景,插图与文本紧密结合,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劳动成果类

关于劳动成果类的插图主要分布在中低年级教材中,涉及插图的篇目如《小白兔和小灰兔》《拔萝卜》《悯农》《葡萄沟》《田家四季歌》《守株待兔》等,如《葡萄沟》的插图,表现了新疆人民收获晶莹葡萄的画面,将劳动成果与劳动场景交织在一起进行呈现,让学生体会到葡萄丰收的热闹景象,以及人们的丰收的喜悦之情。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原则

(一)有机融入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机灵活的渗透劳动教育,找准契机,切实出发,不能僵硬地将劳动教育知识进行灌输。具体而言,教师在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时,在牢握语文学科教学特征的前提下,要抓住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例如,在二年级下口语交际《长大后做什么》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彩有趣的消防员、教师、护士和厨师等插图角色形象,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物角色和劳动内容串联讲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职业都是平等的,自己的劳动能够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二)启发创造原则

教师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为核心,小学语文教师在融入劳动教育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活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内容上创造性尝试。例如,二年级上口语交际《做手工》教学时,教师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手工劳动中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自主进行手工创作,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通过亲身实践做到言之有物,有序,感悟劳动的意义,获得新的劳动感受。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文科目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语文材料多元化的内涵。教师可借助语文学科这一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劳动精神内涵。另外,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加深学习效果,体会劳动人物心境,感受劳动光荣。例如,在三年级下口语交际《长大后做什么》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展示活动成果”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亲手制作月饼或包粽子,将月饼或粽子的成品拍照,表达劳动的过程和步骤,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劳动技能,加深劳动情感。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方法

(一)系统梳理文本,设计劳动主题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概念,以任务为导向,将同一主题内容编排为一个体系,目的在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基于教学实践层面而言,学习任务群以单篇、单元、学期为范围均可适用。学习任务群强调以任务驱动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时,需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劳动主题,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二年级上教学中,《田家四季歌》《葡萄沟》主要内容均涉及植物种植与生长,教师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整合,以“种植”为主题,围绕这一劳动教育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又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赵州桥》,《纸的发明》讲述了劳动人民对造纸技术积极思考、不断创新,《赵州桥》讲授了劳动人民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巧妙设计,建成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均展现出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教师对这两篇文章整合,以培养学生劳动创新精神为目标,把握“劳动文化”主题,开展教学。

(二)针对板块特点,采取恰当语文劳育方法

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统编版教材涉及文本阅读、口语交际以及习作等板块。教师应针对各板块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选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劳动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吸引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教材中劳动知识产生感悟。例如,教师开展二年级下《千人糕》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以及收割的视频,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对“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有更为深入了解,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供学生劳动实践的契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从而丰富情感,避免使用简答空洞的语言。例如,教师开展四年级下《我学会了》教学时,习作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刷碗、洗菜、洗衣服等劳动作业活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感悟,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能够落实劳动主题写作。

(三)立足学生发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立足学生发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关于评价内容选取上应关注学生劳动品质,可以以劳动的态度、习惯、技能、情感为具体指标,指标达成划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例如,教师完成《刷子李》讲解后,教师可设置“学生对劳动人民表示崇敬之情”为评价内容,分非常赞同、一般赞同、非常不赞同。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形成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状态的诊断、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劳动品质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教师开展《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可采取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法,观察学生劳动常识的积累情况。关于总结性评价,教师可设计试题,试题内容可涉及劳动知识、过程、经历,如针对《寒号鸟》设计“给你什么样启示?”这一总结性评价问题。关于评价主体,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可涉及学生、家长,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家长、小组成员可针对学生的劳动状态、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是贯彻五育并举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可采取系统梳理文本,设计劳动主题学习任务群;针对板块特点,采取恰当语文劳育方法;立足学生发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融入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通过采取以上方法,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梦琳.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80-84.

[2]陈佳玉,刘慧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呈现及其教学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0):124-129+135

[3]施光宏,朱娉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例[J].语文建设,2022,(20):22-26.

[4]纪海龙,刘知晓.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语文建设,2021,(10):69-72.

[5]魏本亚,王相.语文学科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J].语文建设,2020,(23):4-7.

作者简介:董文艳(1982-11)女,汉族,现任教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西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