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渗漏与防治总结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渗漏原因;关键环节;防治措施
正文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主体结构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主体结构的防水性能不仅影响建筑的整体质量,还关系到居住舒适度和后期维护成本[1]。若主体结构存在渗漏问题,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还可能导致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一系列结构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主体结构的质量,确保其防水性能达标,以提高建筑的耐久性[2,3]。
主体结构渗漏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会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声誉造成不利影响。首先,渗漏问题一旦发生,修复成本较高,且维修过程可能会影响住户的正常生活,造成用户投诉,进而影响企业形象。其次,高质量的主体结构能够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后期维护和维修成本,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从而提升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4]。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主体结构的防水技术也将不断优化[5,6]。
以拉萨市南北山绿化指挥管理中心建设项目为例,本文系统性的总结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渗漏原因与防治方法,可以供类似项目借鉴参考。
2 主体结构渗漏原因分析
2.1施工管理的原因
主体结构渗漏通常由施工管理不当引起。首先,如果项目未建立或完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质量问题。即使体系设计完备,若未能有效执行,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其次,项目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质量风险管理意识,尤其在开工前及施工过程中,未能对主体渗水问题进行系统识别、评估与响应,这种忽视可能导致问题加剧。因此,项目初期应重点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为后续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预防措施,也未提前进行问题预判和处理,问题易在施工后期暴露。未能提前处理潜在隐患,往往会导致施工中出现问题,甚至造成结构渗漏。
另外,施工人员素质和技术交底也存在问题。在一些项目中,施工作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缺乏必要技能与知识,影响施工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在技术交底上流于形式,未能有效传达核心内容,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要求未严格执行。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管理,造成施工标准未得到严格实施,形成质量隐患,进一步加剧渗漏问题的发生。
2.2 施工工艺技术的原因
除了施工管理的因素外,施工工艺和技术的合理性对主体结构的质量也有重要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诸如阳台翻边、外墙线条、空调板等构件,若施工不当,容易形成大量施工缝,从而影响主体结构的密实性和水密性。这些构件的施工缝,如果处理不当,便容易成为渗水的“隐患点”。例如,主体结构二次施工中,主楼与副楼之间设置的施工缝若未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如图1所示),容易导致渗水问题的出现。此外,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施工时未能准确设置钢筋保护层,也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从而为渗水提供了渠道。
图1 止水钢板固定不牢
在屋面板的施工中,转角位置未及时加设放射筋,可能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这种裂缝同样是渗水的潜在风险。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不连续,便可能形成冷缝。冷缝是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它通常发生在浇筑工作中断时,未能及时连续浇筑所形成的缝隙处,这些冷缝往往是水分渗透的通道。施工缝和后浇带的设置若不符合工艺要求,或施工工序不当、遗漏,也可能导致结构整体的渗漏问题。
另外,楼板的放线及洞口的处理也是影响主体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若在楼板施工时,对于泵管及烟道洞口采用铁丝穿楼板支模的方式,可能会导致预留洞口封堵的工艺错误,从而形成结构漏洞,影响水密性。而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出现漏振现象,或者振捣棒的下泵间距不均匀、位置不规范、振捣时间不足,甚至振捣不密实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影响结构的防水性能。特别是板面未进行二次振捣,导致混凝土的密实度不足,空隙过大,也为水分渗透提供了途径。
此外,混凝土浇筑后,未能及时进行养护,或养护时间不足,频次不足,养护不当等问题,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密实性差,进一步加大渗水的风险。混凝土的养护是确保其水泥水化反应完整进行的关键步骤,若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表面会出现裂缝,进而导致水分的渗透和结构的劣化。
因此,施工工艺和技术的细节处理,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每个施工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每一步的施工质量都不被忽视,从而有效预防主体结构渗漏的发生。
3 主体结构渗漏机理
主体结构渗水治理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需采用科学方法和有效技术手段,确保结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治理应遵循“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刚柔相济,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渗漏形成原理,渗漏可分为点渗漏、面渗漏和线渗漏。针对不同类型的渗漏问题,应采取不同措施,确保治理效果。
“堵排结合”原则强调堵住渗水源头和排除渗入的水源,确保彻底解决渗漏问题。除了有效堵漏技术,还应注重排水系统的设计,确保水源迅速排出,防止侵蚀建筑结构。治理措施要根据建筑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和渗水原因制定具体方案。
“刚柔相济”原则要求使用坚固耐用材料加固结构,同时运用柔性材料封堵渗漏点,以有效预防未来渗漏隐患。最后,“综合治理”要求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施工技术、材料选择、施工质量和管理等,确保各方面措施协调配合,达到理想防水效果。
实际渗漏问题中,住宅建筑常用传统木模施工工艺,导致隐患,特别是卫生间、阳台、厨房及地下室顶板等降板区域。采用铁丝穿楼板或细木条支撑吊模的方式常导致板周边出现渗漏,尤其在200mm范围内形成点渗漏,这类渗漏不易察觉,影响整体防水性能。此时,应改进施工工艺和技术,避免使用落后工艺。典型的渗漏如图2所示。
图2 地下室墙角渗漏
另外,阳台翻边、卫生间翻边、屋面翻边及外墙线条等位置,若未与主体结构楼板一次性浇筑,容易形成施工缝,若未妥善处理,水分渗透成为隐患。特别是二次构件施工中,翻边未按规范凿毛处理或施工工艺不标准,可能导致施工缝根部夹杂物或新老混凝土不密实,形成渗水隐患。问题与操作不规范及工艺不严格有关,故应加强施工监督和技术交底。
此外,楼板或剪力墙振捣不密实也影响防水性能,尤其在荷载集中或超载时,可能导致龟裂,进而引发线渗漏和面渗漏。问题与施工技术不规范及缺乏质量检查和过程监督相关,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设计要求和规范,确保质量。
在渗漏治理中,点渗漏、面渗漏和线渗漏通常交织在一起,因此需要综合治理措施。点渗漏可通过密封、堵漏修补,线渗漏和面渗漏则需采取系统防水措施,如使用防水涂料、结构加固等。同时,施工过程中需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降低渗漏风险。
总之,主体结构渗水治理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施工管理、技术工艺、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需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并严格执行,确保建筑结构的防水性能和长期使用安全。
4 渗水处理关键环节
结构试水是建筑防水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旨在模拟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渗透情况,以提前发现潜在的渗漏隐患。如图3所示的试水实验通常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进行,测试部位包括地下室、卫生间、阳台等易渗漏区域。试水方法包括:静态试水法: 在指定区域内蓄水一定时间(一般24至72小时),通过肉眼观察渗漏现象。动态喷淋试验: 通过模拟降雨环境,对外墙或屋面进行人工洒水,以测试防水层的抗渗性能。染色试水法: 在水中加入特定染料,使渗漏路径更加清晰,便于精确定位渗漏点。负压试水法: 通过负压设备制造真空环境,观察外界水是否渗透进来,以评估防水层的完整性。在试水过程中,需要系统记录渗漏位置、渗漏量、渗漏形式(点渗漏、线渗漏、面渗漏),并结合施工记录和设计图纸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结构性缺陷或施工质量问题。
图3 屋面闭水试验
主体结构的渗漏情况因材料特性、施工质量、结构应力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建筑主体渗漏可分为两类:慢渗(长期渗漏): 指由于微小裂缝、材料毛细孔或施工接缝处理不当,导致水分缓慢渗透,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察觉。长期渗漏会导致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墙面霉变等问题。急渗(突发渗漏): 由于结构开裂、管道破损、防水层严重缺失等原因,导致大量水分迅速渗入,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积水或水流。
针对不同渗漏情况,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填充法: 适用于微小裂缝和毛细孔渗漏,通过填充高性能防水材料(如水泥基防水浆料、聚合物填充剂等)封闭渗漏通道。表面处理法(如图4所示): 适用于表面渗漏区域,通过涂刷防水涂料、铺设防水卷材等方式增强防水层的密闭性。高压注浆法: 适用于结构性裂缝和深层渗漏,通过高压设备将聚氨酯、环氧树脂等防水材料注入裂缝内部,使其与混凝土形成整体,达到止水效果。在选择渗漏修复方法时,需要考虑修复成本、施工难度、材料适用性以及后期耐久性等因素,以确保处理方案既经济又高效。
图4 表面处理法
渗水处理施工需严格遵循标准流程,确保修复效果和可持续性。主要步骤如下:基层清理:清理施工区域,去除浮尘和杂物,确保防水粘结效果。结构试水:通过静态试水或动态喷淋检查渗漏点及情况。确定渗漏点及形式:通过现场检查、染色试验和视频检测确认渗漏部位和类型(点渗漏、线渗漏、面渗漏)。渗漏点工程量统计:计算渗漏点数量、面积及所需材料,为修复提供数据支持。渗漏原因分析及责任划分:结合施工记录和材料报告分析渗漏原因,确定责任归属(施工缺陷、设计或材料问题)。方案拟定及经济性评估:制定修复方案并进行成本分析和工期评估,优化经济性和可行性。主体渗水处理施工:依据方案,采用填充法、表面处理法或高压注浆法进行修复。过程跟踪检查:通过质量检测、影像记录和定期巡检确保施工质量。二次试水检测:修复后进行试水验证防水效果,确保渗漏问题彻底解决。
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关键点:确保修复材料与原结构兼容,避免因材料性能差异导致二次渗漏。施工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施工质量,避免因施工不当导致修复失败。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每一步骤符合质量标准,并记录施工数据,以备后期分析和质量追踪。
5 主体结构渗漏防治
建筑主体结构渗漏不仅影响使用功能,还降低耐久性,甚至危及结构安全。因此,施工阶段采取有效防渗措施至关重要,防渗策略涉及材料选用、施工工艺控制、结构设计优化及排水管理等方面。
(1)混凝土自防水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材料的密实性和抗渗性能。P8、P6抗渗混凝土通过高水胶比和优化配比,有效减少毛细孔隙,提高抗渗能力。UEA膨胀剂能在硬化过程中产生微膨胀,补偿混凝土收缩,减少微裂缝,从而提高防水性能。
(2)施工控制要点: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确保水胶比符合标准,避免过量用水导致泌水和强度下降;塌落度控制,严格测试确保在施工范围内,若塌落度损失大,采用水泥砂浆或减水剂调整;连续浇筑与冷缝处理,避免因间歇施工产生冷缝,冷缝出现时应采用同标号水泥浆处理,确保紧密结合。
(3)结构深化设计,提升防水能力。合理设计是防渗措施的重要部分。外墙装饰线条一次性浇筑,避免施工缝,提高密实度;屋面女儿墙随屋面板一体化浇筑,减少接缝,提高防水连续性;防水功能间的翻边同楼板一次浇筑,避免后期渗漏隐患;外墙预留洞口用微膨胀防水细石混凝土封堵,提高密实度,防止渗水。施工后进行亚光处理并及时养护,减少收缩裂缝,提高耐久性。同时,避免集中荷载影响未达设计强度的楼板,防止结构变形和裂缝。
(4)方案模拟与排水优化设计:阳台、卫生间、厨房降板应合理设置,确保排水口为最低点,避免影响防水层厚度。屋面、外墙排水优化:结构找坡代替材料找坡,减少沉降不均风险;分仓施工避免大面积开裂,提高密实度;阳台排水优化,增加排水立管,减少积水;地下室排水管理,对渗漏区域布置排水沟,利用排水系统及时导流渗水,减少结构侵蚀,结合地下水位设置集水坑和自动排水设备,增强排水效果。
防渗漏问题需综合考虑材料、施工工艺、结构设计及排水管理等因素。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优化施工方法、深化防水设计和规划排水系统,是预防渗漏的关键。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确保施工缝及预留洞口密封处理,合理设计降板和找坡,确保排水通畅,从而提升建筑防水能力和耐久性。
6 结语
主体结构渗漏的防治需要系统化的管理和严格的施工控制,核心在于“事前控制”和“事中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技术交底的落实、施工过程的严格监督以及防水材料和工艺的优化,可有效降低渗漏风险,减少因渗漏问题带来的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此外,防水控制的完善不仅能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还能促进绿色环保建筑的发展,为打造高品质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林超.防渗漏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运用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6):97-99.
[2]杨洁.住宅建筑工程渗漏预防及治理技术研究[J].居舍,2024,(26):36-39.
[3] Zhao X, Geng D, Cheng Z, et al.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Active Embedded Steel Wire Knot Form in Silicone Graphene Composite Thermal Insulation Structure Integrated System[J]. Buildings, 2023, 13(3): 705.
[4]彭晓川.地下室渗漏水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J].建筑技术,2024,55(S1):178-180.
[5]白刚.房建施工中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探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1):183-185.
[6]魏亚辉.防渗漏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居业,2025,(01):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