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官欣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当前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研究发现,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在结构完整性、指标科学性、数据采集方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指标体系结构、优化指标设计、改进数据采集方法和加强结果应用等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提升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水平,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陕西省;对策研究

正文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编号SGH24Y2399

1引言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未来学习能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陕西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本研究全面梳理了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重点分析了指标体系在结构、指标设计、数据采集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具体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系统分析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现状和问题,为完善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为陕西省及其他地区改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实践参考,从而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现状分析

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陕西省逐步建立了以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队伍、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的监测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硬件设施、教师素质、课程实施、卫生保健等多个方面,为评估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办园条件、队伍建设、保育教育和园所管理。办园条件指标主要关注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创设;队伍建设指标侧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和专业发展;保育教育指标涵盖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和幼儿发展评价;园所管理指标则包括制度建设、安全管理和家园共育等方面。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为质量监测提供了基本框架。

然而,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现有指标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指标设置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一些重要领域如幼儿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幸福感等尚未纳入监测范围;数据采集方法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幼儿园真实情况等。这些问题制约了质量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亟待改进和完善。

3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3.1监测指标不全面

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过于注重结构性因素(如园所规模、班级人数、师资学历等)的监测,而忽视了过程性因素(如师幼互动、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发展水平等)和结果性因素(如幼儿发展水平、家长满意度等)的监测。这种“重外延轻内涵”的监测方式,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例如,在“幼儿发展水平”这一指标中,仅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认知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根据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布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现有指标体系在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监测覆盖率仅为45%。具体数据显示,仅有30%的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儿心理健康评估,而社会情感发展评估的实施率更低,仅为25%。

此外,在“家长满意度”等结果性因素方面,也缺乏具体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使得监测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3.2监测指标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

一些指标设置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导致评估结果主观性强、可比性差。例如,教师专业素质这一指标缺乏具体的评价维度和方法,难以客观反映教师的实际水平。根据2021年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教师专业素质这一指标的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标准差高达1.5(满分为5分),表明评估结果的主观性强、可比性差。具体数据显示,城市幼儿园的教师专业素质平均得分为4.2,而农村幼儿园的平均得分仅为2.8,差异显著(P<0.01)。此外,数据采集难度大的指标如家园共育质量的完成率仅为60%,远低于其他指标的平均完成率(85%)。同时,部分指标的数据采集难度大,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导致监测指标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教育资源配置”这一指标中,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设置,使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在资源配置方面难以达到监测指标的要求。此外,在“教学活动组织”等过程性指标中,也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使得监测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3.3监测数据采集困难

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在数据采集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部分监测指标缺乏明确的定义和量化标准,导致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监测指标涉及幼儿园内部管理和教学活动等敏感信息,使得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阻力和困难。例如,在“教学活动组织”等过程性指标中,由于需要深入幼儿园内部进行实地观察和评估,而幼儿园出于安全和隐私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配合监测工作,导致数据采集困难重重。此外,在“家长满意度”等结果性因素方面,由于需要收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评价信息,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和家庭事务,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参与监测工作,也使得数据采集面临较大的挑战。

3.4监测结果的应用不足

监测结果的应用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实践。目前,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主要用于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年度考核,对改进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反馈机制不完善,难以帮助幼儿园识别具体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同时,监测结果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限制了质量监测对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4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是导致指标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和长期的实践积累。然而,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加之陕西省在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方面的实践经验有限,导致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次,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陕西省地域广阔,城乡、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分布差异显著。这种不平衡性使得统一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例如,农村地区幼儿园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市幼儿园存在较大差距,使用相同的评估标准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失真,难以准确反映农村幼儿园的实际质量。

然后,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前教育质量监测需要具备教育测量、统计分析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陕西省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指标体系设计不够科学,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不够专业。同时,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对质量监测的理解和参与度有限,也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最后,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不足限制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学前教育质量监测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然而,目前陕西省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导致监测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监测结果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受到限制。例如,缺乏专门的监测机构和稳定的经费支持,使得监测工作难以常态化、系统化开展,影响了监测结果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5完善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对策建议

针对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5.1完善指标体系结构,增加关键领域指标。

建议在现有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幼儿心理健康、社会情感发展等关键领域的监测指标。同时,将教师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等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纳入监测范围。此外,应考虑增加家庭和社区支持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反映学前教育生态系统的质量。例如,可以增设"家园共育质量"、"社区资源利用"等指标,以评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和支持情况。

5.2优化指标设计,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建议对现有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例如,可以将教师专业素质指标分解为学历水平培训经历教学能力等具体维度,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应注重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可以考虑引入分级评分制度,为每个指标设置不同的等级标准,以提高评估的精确度。

5.3改进数据采集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建议采用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方法,如观察记录、家长问卷、教师访谈等,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幼儿园实际情况。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动态更新。例如,可以开发专门的监测APP,方便教师和家长随时提交相关数据和反馈意见。此外,应适当增加数据采集频率,建立常态化的监测机制,以更好地跟踪幼儿园质量变化。

5.4加强监测结果应用,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建议建立完善的监测结果分析和反馈机制,为幼儿园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应加强监测结果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之间的联系,将监测结果作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例如,可以根据监测结果,针对性地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或改善幼儿园硬件设施。此外,应建立监测结果公开制度,定期发布学前教育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6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结构完整性、指标科学性、数据采集方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完善指标体系结构、优化指标设计、改进数据采集方法和加强结果应用等对策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提升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水平,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研究样本的覆盖范围和数量有限,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其次,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比较范围,吸收更多有益经验。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更大规模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完善本研究的结论;二是深入探讨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三是研究如何将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教育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最大化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四是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的监测体系,才能准确评估学前教育质量,为提升学前教育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享有优质学前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焱.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量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0.

[2]陈德枝,李克建,周兢.《走向优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测量学属性分析——基于我国100所幼儿园与1670名儿童的测评数据[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3-16.

[3]高洁,方征.评价、评估、考核、监测:教育评价若干同位概念辨析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9):75-84.

[4]刘颖,虞永平.我国幼儿园管理质量的现状、类别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17-28.

[5]庞丽娟,熊灿灿.我国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完善[J].学前教育研究,2013(02):3-7.

[6]王伟.幼儿园教育质量观的再审视[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03):15-18.

[7]尹冰心.不同主体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念及质量评价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8]潘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治理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9]彭宇.美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系统(QRIS)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