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邵琴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214500

摘要

本文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研究立足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通过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思维训练不足、实践应用缺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研究表明,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构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正文


引言: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固化,缺乏探究性和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按照“讲解理论-示例讲解-练习巩固”进行教学。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1]。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对话,学生思维活动受限。课堂提问多为封闭性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课堂教学结构僵化,知识建构过程单一。教师过分关注知识讲解的完整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数学问题情境脱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层次性和梯度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知识传授机械,忽视思维方法培养

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解题技巧传授,数学思维方法训练不足。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和方法,未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数学概念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概念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推理过程讲解过快,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够,知识体系构建零散。数学语言表达训练缺失,学生数学交流能力薄弱。归纳总结环节流于表面,思维方法提炼不够。解题方法讲解单一,未注重多种解法比较。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

习题训练单一,应用实践能力欠缺

课堂练习以机械重复性训练为主,题型单调。习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开放性,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数学应用题脱离生活实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数学建模活动开展较少,模型建立能力培养不够。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动手实践机会有限。练习过程中,学生交流讨论不充分,合作学习意识淡薄。作业设计缺乏探究性和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二、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优化路径

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探究型课堂

备课时精心设计3-4个递进式探究问题,每个问题设置明确探究目标[2]。在“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学中,围绕“探究有理数乘除的运算规律”设计探究活动。课堂导入出示数轴,展示2×32×(-3)(-2)×3(-2)×(-3)四个算式,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操作理解乘法意义。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观察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在活动本上记录发现。小组讨论5分钟,围绕“为什么同号数相乘得正数,异号数相乘得负数”展开交流。全班交流7分钟,重点关注数轴方向与正负号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运算规律。板书采用“结论-验证”两栏式设计,左侧呈现探究过程及关键结论: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右侧通过具体算例验证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除法能否转化为乘法,通过观察3÷23×(1/2)的关系,得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状态,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完整探究过程,真正理解有理数乘除运算的本质。

强化思维引导,培养数学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中突出数学思维训练,围绕重点问题设计思维路径图。强化思维引导,培养数学思维品质“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学中,注重培养代数思维和数形结合思维品质。通过天平平衡原理引入方程概念,建立起等量关系思维。课堂设置2x+3=11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结构特征,理解未知数、系数、等号两边的关系。分析阶段采用天平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等式两边同加减、同乘除”的运算性质,形成等量关系保持的思维意识。在解方程过程中,通过“移项变号”“系数化一”等关键步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设置验算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得结果代入原方程,形成完整的推理论证思维链。板书设计体现思维路径:方程结构分析→等量关系保持→解法步骤呈现→验证结果合理性。通过一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建模思维过程:提取信息→列方程→求解→验证。整节课程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的逻辑思维习惯,掌握系统的解题思路,建立起代数语言与几何直观的有机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建模解决能力

选取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如校园绿化、班级人数等,设计建模任务。在“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创设校园操场改造的真实情境:操场东南角需搭建一个遮阳棚,已知遮阳棚立柱高6米,地面需打入地桩固定,立柱倾斜放置,地桩距立柱底端4米。引导学生思考:为保证遮阳棚稳固,需购买多长的立柱?通过学生实地观察、测量,画出平面示意图,标注已知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所求为斜边长度。对实际情境进行数学抽象,将遮阳棚立柱与地面的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其中直角边分别为6米和4米。运用勾股定理建立数学模型: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和。通过计算得出立柱长度为7.2米。验证阶段让学生思考:考虑到安装固定需要,立柱实际长度应该略大于计算结果。通过情境创设,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改革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建立“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3]。知识维度重点考查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维度关注数据分析、空间想象、推理论证等关键能力;素养维度突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用等核心素养。课堂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设计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数学交流、数学思考等表现。作业评价注重分层设计,基础部分确保知识掌握,发展部分激发思维拓展,实践部分体现应用价值。通过数据分析诊断学情,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期末总结性评价注重发展性评语,既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又指出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结束语: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和深化。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未来的教学改革应继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为培养具有较强数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教师应主动适应教育改革新要求,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扎实的教学实践,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相信在持续探索和实践中,必将开创初中数学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文敏.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14561””教学范式探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5,(01):52-53.

[2]黄旭东.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N].广东科技报,2024-12-20(013).

[3]张亚峰,葛余常.初中数学新教材““点—线—面—体””思维进阶教学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4,(34):53-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