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史料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正文
引言:史料是指经过鉴别可资利用的历史文献资料,是研究和再现历史的重要依据。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史料教学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以来,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和措施,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升历史教学的真实性
历史是一门高度依赖文献资料的学科,真实可信的史料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础。然而,受篇幅所限,历史教材常常只能对历史事件作概括性描述,难以全面展现历史的原貌。引入原始史料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现场。例如,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革命文献,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者的伟大抱负和艰辛历程,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再如,学习抗日战争时,引导学生解读日军制定的侵略计划、中国军民誓死抵抗的檄文,可以揭示日本侵略的野蛮本质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总之,史料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亲历历史的机会,能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辨别信息真伪、明辨是非的关键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历史研究需要考证、甄别大量史料,这为训练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不应简单地灌输史料内容,而应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些材料可信吗?作者有何背景和动机?是否还有其他佐证?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史料的异同,归纳提炼史料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认识,在综合分析中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例如,学习戊戌变法时,可引导学生比较维新派和守旧派的奏折,分析其论点和论据,判断谁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将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法宝。然而,历史事件离学生较远,加之部分教师采用单调说教的方式,学生容易产生隔膜感和厌倦情绪。生动形象的史料能直观再现历史场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成为点燃兴趣的“火种”。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选取各种口号、传单、游行照片等史料,组织学生开展情境表演,让学生置身于“五四运动”的洪流之中,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纪录片、影视剧中有关“五四运动”的片段,渲染历史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总之,史料教学能创设趣味盎然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爱上历史,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措施
(一)精心挑选史料,确保教学针对性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教师必须进行适当取舍。选取史料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紧扣教学主题,选择最能反映历史本质、最有代表性的材料,避免喧宾夺主、偏离主旨[1]。其次,要考虑史料的多样性,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同时兼顾不同类型,如文字、图像、实物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2]。总之,选好史料是开展教学的前提,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教师首先可以选取《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原文,揭示列强的侵略野心和中国主权的丧失;其次,可选取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圆明园的图像资料,展现列强的野蛮行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此外,还可以补充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水师北洋抗战等英雄事迹的文字记载,彰显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这些丰富多样的史料,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培养全面思考历史的能力。
(二)多样化呈现史料,激发学生兴趣
生动、新颖的呈现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图文声像巧妙结合,设计制作富有吸引力的史料课件。在呈现形式上,要突破单一的师生问答,采取情境表演、角色扮演、辩论等互动性强的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悟历史[3]。总之,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能让史料“活”起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爱上历史,主动探究历史。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大航海时代的动态电子地图,直观展示航路开辟的进程;也可以选取达伽马、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油画像,讲述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还可以播放电影《1492:征服天堂》的片段,再现当年船队远航的情景。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纸、木头等材料,动手制作古代航海模型,在实践中感受航海的艰辛。通过多种形式激活史料,学生必将对大航海时代产生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投入探究之中。
(三)深入解读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让史料“活”起来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史料。因此,呈现史料后,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积极思考上。具体来说,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4]。这些问题可以包括:史料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作者的身份、地位如何?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可信度有多高?与其他材料有何异同?对当下有何启示?通过这些发散性问题,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认识历史的规律。可以说,只有学生学会了深入解读史料,才算真正学会了探究历史的方法。
以人教版高三选择性必修《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欧洲文化的形成”为例,教师可以选取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分析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潮;选取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文献,如洛克《政府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等,引导学生思考欧洲社会转型的思想根源。针对这些史料,教师可以提问: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启蒙思想对现代欧洲产生哪些影响?通过解读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经典史料,学生可以串联起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领悟“欧洲中心论”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而反思欧洲文明的世界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提升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功效,教师应精心挑选史料、多样化呈现史料、深入解读史料,让学生在亲历、参与的过程中感悟历史、热爱历史,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昕杭.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2024,(28):144-146.
[2]冯梅.课堂观察: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17):12-16.
[3]周小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华夏教师,2024,(12):108-110.
[4]代云东.史料实证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2):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