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路径探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杨乃生 程英华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252000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机会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融入科学精神培养、强化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实践应用体验、创新教学方法等多维度教学策略,旨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物理;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包含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这是新时代物理教学的重要指导方向。其中,物理观念强调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认知,科学思维注重逻辑推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强调实践能力与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与责任则体现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这一核心素养体系既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也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具体抓手。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要点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必须立足于学科特点,深度融合物理核心素养与德育要求。物理学科独特的实验探究性、逻辑推理性以及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提供了理想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应着重关注以下要点:第一,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物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品质;第二,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考、勇于质疑、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第三,强调科技伦理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第四,重视科学态度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核心要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物理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路径探究

(一)融入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科学精神体现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对实验数据的尊重以及对科学方法的坚持等方面。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学科素养,更能塑造其正直诚信的品格特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课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通过滑冰运动员为什么要磨冰刀”、“汽车轮胎表面为什么要做花纹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实验探究环节,设计了测量不同材料间摩擦因数的对比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使用不同材料的木块在同一斜面上滑动,通过改变斜面倾角,精确测量临界角并计算静摩擦因数。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数据记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并分析误差来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工程应用中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培养其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实验心得,重点引导他们体会严谨的实验态度对获取可靠结论的重要性[1]。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更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认真观察、准确测量、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形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价值取向。

(二)结合人文素养,提升道德情操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人文化解读,更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2]。优秀的物理教学应当通过揭示物理规律背后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以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展示古代天文钟、水轮等历史文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和利用圆周运动的历程,体会前人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与坚持。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开普勒的人生经历,讲述他在逆境中坚持研究、不断求证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中的人文价值。同时,通过讨论人造卫星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圆周运动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展中质疑、求证、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理性思维,更需要人文关怀。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更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人文情怀,提升了道德修养,实现了物理学习与品格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物理知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其应用遍及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通过将物理学习与社会发展、民生议题相结合,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其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责任担当。

以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三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调查家庭用电安全隐患,了解社区电路老化现状。导入新课时,结合一则家庭电路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用电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电路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电路原理讲解环节,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随后,组织学生开展节能电路设计探究活动,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家庭照明的最优电路方案。在方案讨论中,教师适时引入电能消耗、节能减排等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用电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课程后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电路安全宣传手册,为社区居民讲解家庭用电常识,提供节能建议。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到了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价值,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激发创新活力,培养未来领袖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物理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探索自然奥秘、推动科技进步的学科,其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

以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三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为例课程伊始,教师设置2050年地球能源危机的情境模拟,让学生以未来领袖的身份,思考全球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当前能源消耗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思考能源问题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在课堂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开展新能源开发主题研究。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类型,运用物理知识设计创新性的能源利用方案。有的小组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有的探索潮汐能的开发利用,还有的关注生物质能的转化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全面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3]。课程末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能源物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思维和领袖气质,为未来参与全球性议题的讨论和解决奠定了基础。

结语:

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其道德修养,通过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未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物理教学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在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两个维度的协同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峰.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9):245-248.

[2]张佳尧,朱雪彤,张海丰.新时代核心素养下物理课程思政内容教学设计[J].经济师,2024,(07):202-204.

[3]赵娇娇.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41.

课题号 LJ2300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