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器建设优化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志敏

(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77)

摘要

本文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孵化器建设策略。通过整合产业与教育资源,构建高效实用的实践平台,提供贴近市场需求的实践机会。针对孵化器建设,提出创新策略,强化市场导向,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旨在为民办高校在产教融合框架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对于推动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正文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 2022年度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器建设优化策略研究”(编号:SGH22Y18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引言

近年来国家战略不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高校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2017年相续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校企协同育人。接着,2018年在《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指出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2019年国家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充分运用校企合作长效创新机制。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要求以聚焦区域主导产业,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着力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建设,统筹规范现有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序培育建设新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助推地区产业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厚植职业教育根基的双赢之路。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推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器的建设质量是保证民办高校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

2.优化策略

1优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以产业为导向,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专业学科+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与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业创新思维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构建“三层次+三模块”的三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① 三层次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分层次的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环节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夯实基础实践即实验项目与专业认知能力及岗位需求能力相吻合,强化专业实践即实验内容与企业项目接轨,创新综合实践即毕业设计与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相匹配。确保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与系统性,需从三个维度入手,同时,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清晰展现教学目标的递进层次,紧密贴合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与实际需求。

② 三模块

针对产业人才及技术需求,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出发,建立岗位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三个模块,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融于这三个模块之中,使学生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潜能的复合型综合能力,并具备熟悉企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产业人才。

2提升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构建校企合作人才交流互动新机制

全面提升校内创新创业导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吸纳优秀的教师科研团队,企业家、律师、产品负责人等带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企业;建立企业优质导师“引进来”机制,建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

① 加强并多元化构建校内及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能力与结构

a) 综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工作坊和研讨会,内容涵盖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市场分析、融资策略等,以提升导师的实战经验和综合指导能力鼓励校内导师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和真实创业项目指导,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 吸纳多元化导师资源

引入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成功案例的教师科研团队,如科技成果转化专家、专利代理人等,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邀请企业家、律师、产品负责人等社会各界精英作为兼职导师或顾问,为大学生提供行业洞察、法律咨询、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指导,增强项目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c) 促进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导师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导师沙龙、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导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导师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升整体创新能力。鼓励导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指导和孵化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② 建立企业优质导师引进机制

a) 企业导师聘任与合作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高管作为校外导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项目指导和创业孵化。制定企业导师聘任标准和激励措施,如提供荣誉证书、教学津贴、项目合作机会等,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导师加入

b) 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孵化器或加速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项目孵化和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鼓励企业导师利用自身资源和经验,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

3构建高效产教融合平台,融合民办高校专业优势与科研能力,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由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缺乏与产业融合,存在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程度不高,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能高效利用校企政资源,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创业指导衔接性不足,致使学生创业项目缺少一定的深度和技术水准。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地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衔接力度不够,本课题旨在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创新创业平台,全面提升平台质量,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为培养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

①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

a)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民办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规划、建设和运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b) 共享资源,提升平台质量

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包括场地、设备、资金、人才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c) 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和项目实践机会

② 强化专业与产业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a) 对接地方产业需求

民办高校应深入了解地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鼓励师生参与地方产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b) 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

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③ 完善创业指导体系,提升创业项目质量

a) 建立创业项目孵化机制

设立创业项目孵化基金,为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法律、财务、市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帮助创业项目顺利落地和成长。

b) 加强学校到社会的创业衔接

建立校友网络和创业社群,为毕业生提供创业资源和交流平台。鼓励毕业生参与地方创业活动和项目,促进创业项目的落地和持续发展。

c) 加强监管与评估

建立平台建设和运营的监管机制,确保平台的规范运行和高效利用。定期对平台进行评估和考核,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4打造多元共建高校创业孵化器体系,强化民办高校与地方园区及众创空间的协同联动。

① 深化政策解读与资源高效整合

a) 精准把握政策导向

设立专项团队,深入省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最新政策动态,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线上线下的政策解读会,为创业者提供定制化政策导航,助力其最大化利用政策红利。

b) 构建多元化资源网络

拓宽合作渠道,与校内外科技园、创新工坊、孵化器等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时,整合校友资源、行业专家库及风险投资网络,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创业支持。

② 强化平台联动与协同服务创新

a) 共建共享孵化生态

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共建集孵化、加速、投融资于一体的创业服务平台。采用灵活的管理机制,引入先进的孵化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b) 深化内外联动机制

建立与外部园区众创空间的定期交流机制,通过项目路演、技术对接会等形式,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推动场地、设施、技术等资源的开放共享,降低创业门槛,加速项目成长。

c) 创新协同服务模式

引入导师+顾问+投资人的综合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从创意到市场的全程陪伴式指导。通过搭建跨领域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③ 优化创业生态与市场快速融入

a) 营造开放创新氛围

举办创业沙龙、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激发校园内的创业活力。建立创业者社群,鼓励经验分享与合作,构建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

b) 强化市场导向能力

通过市场调研、竞品分析等手段,帮助初创企业精准定位市场,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引入市场营销专家,提供品牌塑造、渠道拓展等专业指导,加速产品市场化进程。

c) 搭建产业合作桥梁。

推动初创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联合研发、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组织产业对接会,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机会,助力初创企业快速融入市场生态。

3.结语

在产教融合的宏观背景下,民办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器的建设与优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目前民办高校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剖析,深化产教融合对于推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围绕优化策略展开论述,强调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壮大导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多元共建孵化器等综合措施,来全方位提升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器的建设水平。期望这些举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更为他们的创业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叶敏,贺朝霞,李嘉,徐信芯,基于“四链”融合的高校教师“双创”指导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J] .2024(23):174-177

[2] 张艳超,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双创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 2023 (07)

[3] 黎星池,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器建设路径研究——以贵州省高校为例.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J].2020(21):179-184

[4] 陈楠.“双创”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 2023(11):

140-142.

[5] 王向红,邝冶,李慧平.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建设创新生态体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成立大会会议综述[J].教学研究,2023,46(5):58-61.

[6] 高云鹏,万大卫,朱朗先.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困境与突破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2):102-104.

[7] 陆柏林,丁贵娥.“三高四新”背景下高职教育“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3(23):79-81.

[8] 杨智云,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孵化基地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23.(11):35-37

[8] 黄琳,隋国辉,王榕.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的破解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2):89-93.

[9]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1(7):92-96.

[10] MARTINEZ-MEDIANO C, RIOPEREZ L N.Internet-based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IEEE-RITA Latin American Learning Technologies

Journal,2017,12(2):86-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