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过程性评价
正文
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核心任务群,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和技能,学会文明地交流和有效地沟通,亟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
一、现有评价存在的不足
(一)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现行评价体系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考核指标描述模糊,未能细化到具体的能力表现。比如在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仅笼统提出“能理解文章含义”,未区分信息提取、观点概括、意图分析等具体维度。在交流表达环节,评价标准局限于“能够完整表达观点”等宽泛表述,缺少对表达准确性、逻辑性、场合适切性的具体界定。
(二)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当前评价活动多由教师单方主导,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课堂讨论、分组活动中,学生互评、自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导致评价视角单一。学生既未能通过评价他人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也失去了反思提升的机会。同伴互评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对话与交流[1]。
(三)评价方式固化,难以体现过程性
评价方式停留在传统的书面测试和课堂提问层面,难以全面记录学生在实际交际活动中的表现。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即时交流等动态过程缺乏系统的观察与记录机制。动态评价工具运用不足,学生的进步轨迹无法得到完整呈现。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细化评价维度,完善指标内容
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构建评价指标。在阅读维度重点评价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文章主旨、分析实用文本结构的能力表现。以《卖油翁》一课为例,细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评价维度。在阅读层面,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如“熟能生巧”的深层内涵把握;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归纳能力,特别是对“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分析文本结构的能力,包括对人物对话情节的梳理和文章叙事脉络的把握。在交流层面,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阐述自己对文本理解的表达能力,评价其在“我来创格言”活动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深刻性,考察学生将学习所得与自身学习情况相结合并写出格言时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灵感源于勤奋,能力得自熟知”等示例格言的探讨,评估学生对文本思想的内化程度和迁移运用能力。
(二)拓展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参与
构建面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的多元评价体系。以《邓稼先》这节课为例,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机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认识邓稼先的事迹,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评价学生对英雄人物品质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学生在“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环节中开展互评,就同学发言的深度和表达的准确性给予反馈。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拓展探究活动,让学生担任主讲者,其他同学设计相关问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互动。通过师生评价相结合、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等多维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邓稼先“朴实无华、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对家国情怀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中体现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三)创新评价方式,突出过程导向
运用多样化方式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的发展过程。通过过程记录、活动观察、成果展示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信息获取、内容理解、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进步情况。以《桃花源记》这节课为例,展现创新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度记录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围绕“故事情节及线索”的探究活动中,观察学生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到“遂迷,不复得路”这一完整叙事线索的梳理能力。在探讨“世外桃源”的虚拟性特征时,重点评价学生对“桃花林”“山有小口”等细节描写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借此表达“怀念和平安静生活”这一社会理想的把握程度。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文言实词理解、虚词应用、句式分析等方面的进步轨迹。
(四)优化评价工具,提高可操作性
研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评价量表,细化评价维度和标准。以《桃花源记》这节课为例,设计系统化的评价工具体系[2]。针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设计三级评价量表:基础层级评价学生对“武陵人捕鱼为业”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提取;提升层级考察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到“豁然开朗”等环境描写的理解分析;发展层级关注学生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意蕴的深入探究。在课堂交流环节,通过评价表格记录学生对“世外桃源”理想社会特征的口头表达情况,包括语言准确性、逻辑连贯性和思维深度三个维度。制定评分标准,如对“避秦时乱”背景分析可分为表层理解(2分)、深度解读(3分)、融会贯通(5分)等层次。结合电子评价系统,动态记录学生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细节赏析中的表现,建立包含课堂发言、课后作业、主题探讨等多维数据的个性化成长档案,实现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精准评估。
通过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发挥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活动中培养核心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魏雨琴.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24.
[2]蒙辉.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