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戴林仙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心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劳动教育作为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提出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以期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劳动教育;健康成长;实践路径

正文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还能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内容单一、实施方式刻板、家园合作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探索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于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心策划与组织的劳动活动,对幼儿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从而促进其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及劳动品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不关注幼儿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劳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幼儿园劳动教育呈现出其独特的阶段特征与教育价值,并非简单地要求幼儿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而是侧重于引导幼儿参与贴近其日常生活、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简单劳动活动,如协助整理个人物品、参与班级环境的维护以及进行简单的园艺活动等,旨在通过亲身实践让幼儿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内在兴趣,学会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逐步建立起初步的劳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1]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劳动教育在幼儿成长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方面,其要求幼儿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群,还显著提升了幼儿的精细动作协调与控制能力。通过劳动实践,幼儿得以熟悉并掌握多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这些技能为幼儿日后的学术学习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置身于集体劳动环境中,幼儿需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劳动教育还蕴含规则意识与责任感的教育,促使幼儿习得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并勇于承担个人责任,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模式。第三,劳动教育在塑造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价值导向,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劳动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均为幼儿提供了宝贵的人生体验,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性格特质,为其终身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2]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设置: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课程设计需紧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保劳动教育既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其浓厚的兴趣爱好。具体而言,幼儿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精心策划劳动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既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的基础技能训练,如自我照顾、环境整理等,也包含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等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活动,以此满足幼儿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幼儿园应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主题教学活动中。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情境,将劳动元素巧妙嵌入,使幼儿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劳动,从而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深化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在“探索自然之美”的主题框架下,可以策划一系列与自然观察、植物种植相关的劳动活动,如引导幼儿参与校园绿化带的植物种植与养护,让幼儿在亲手种植、浇水、施肥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变化,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同时深化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尊重。除此以外,为了激发幼儿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特色,开发并实施一系列特色劳动课程,课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陶艺制作、木工体验、基础烹饪等,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幼儿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价值。在陶艺课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揉泥、塑形、烧制等步骤,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还培养了耐心和创造力;木工课程中,幼儿学习使用简单的木工工具,进行木片拼接、打磨等操作,体验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制作流程,增强了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在烹饪课程中,幼儿通过参与食材准备、烹饪过程,不仅学习了食品安全知识和基本的烹饪技巧,还学会了珍惜食物,培养了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环境创设: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幼儿园可以精心创设劳动主题环境,通过设立劳动角、劳动墙等专区,展示幼儿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过程记录,以此营造浓郁的劳动氛围。劳动角可以配备各种劳动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劳动墙则可以用来展示幼儿的劳动作品,如手工艺品、种植成果等,以及劳动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让幼儿在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中,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劳动材料和工具的提供上,幼儿园应注重多样性和适宜性,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偏好的幼儿需求[3]。例如,提供丰富多样的纸张、颜料、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以及种植工具、养殖器具等自然探索工具,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创作和实践。与此同时,幼儿园应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确保所有劳动材料和工具的安全性,避免尖锐边角、有毒有害物质等安全隐患,保障幼儿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劳动的理解和体验,幼儿园可以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如模拟餐厅、超市、农场等,引导幼儿在模拟的劳动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任务挑战。在模拟餐厅中,幼儿可以扮演厨师、服务员等角色,学习烹饪、服务顾客等劳动技能;在模拟超市中,幼儿可以扮演收银员、顾客等角色,学习商品分类、计价结算等商业知识;在模拟农场中,幼儿可以参与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动物的饲养管理等农业知识。

(三)家园共育: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劳动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中,家园共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园之间的紧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家园沟通是推进家园共育的基础。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家园联系手册、微信群等多种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普及劳动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增进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认同。通过分享幼儿在园内的劳动实践案例,展示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激发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应鼓励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劳动教育过程,形成家园教育的无缝对接。家长可以与幼儿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烹饪简单食物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劳动项目,如协助幼儿园开展校园绿化、环保小卫士等活动,与幼儿一起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强化了幼儿的劳动体验和成就感。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延伸劳动教育的效果,幼儿园应指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持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幼儿园可以制定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为家长提供具体的家庭劳动教育方案,如设立家庭劳动日、制定个性化的家庭劳动计划等,使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四)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在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一个科学、全面且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对于准确评估幼儿劳动素养的发展水平、指导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以及激发幼儿劳动潜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关注幼儿劳动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幼儿园应摒弃单一的结果导向评价,转而重视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技能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幼儿在劳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性、创造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全面把握其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轨迹。其次,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是评价体系的关键。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幼儿在年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幼儿园在评价幼儿的劳动表现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侧重于培养其基本的劳动习惯和技能;对于年龄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劳动任务,并鼓励其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性和领导力。最后,强调劳动教育的综合价值,实施多元评价是评价体系的补充。劳动教育不仅关乎幼儿的劳动技能和能力,更关乎其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幼儿园在评价幼儿的劳动表现时,应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综合考虑幼儿在劳动中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以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参考文献:

[1]张静.让劳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陕西教育:教学,2023(12):74-75.

[2]于美娜.让劳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读写算,2024(16):104-106.

[3]李庆合.让劳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2024(3):95-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