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符晓铃

中共绥阳县委党校 贵州省遵义市 5633​00

摘要

政党形象是政党在长期实践中按党的性质、宗旨、政策等实施具体活动的产物。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党的良好形象被毁损,遵义会议上通过会议形式、会议内容、宣传手段等方式塑造了独立自主、民族团结、敢于斗争的党的领导集体形象,精准解决了会议召开前中共面临的形象困境。当前可从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集体领导等角度塑造党的形象,以确保党的形象塑造的合理性和立体性。


关键词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

正文


一、遵义会议与党的形象塑造内涵及必要性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内涵

政党形象是指党的性质、宗旨、政策以及所实施的具体活动给人们的整体认知与综合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人们对党本身以及党的各项活动的评价和认定,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遵义会议与塑造党的形象的必要性

1.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

全球化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一些西方国家干预我国内政、阻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他们试图用传媒等方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攻击丑化我国政府和执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形象建设,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

2.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是获得人民认可的前提,也是一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效方式。当前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中国共产党只有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展现良好的政党形象和公信力,从而保证长期执政地位。

3.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还要提高处理各领域问题的能力及合理应对国际局势复杂变化的水平。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我们党要树立起顺民意、得民心的良好形象。

二、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困境

(一)党的集体领导形象破坏

1.放弃此前取得胜利的经验

李德在多场战争中坚持被动预防的军事战略思想,致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黎川保卫战,李德主张“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命令红军北上歼敌,进攻黎川以北的硝石、资溪桥等敌之坚固阵地,结果黎川失守。广昌战役,李德坚持与国民党军硬拼到底却致广昌失守,红军在兵力、装备等方面都受到打击。

2.革命方针与中国实际不符

李德盲目学习苏联冒险主义军事思想路线,他不顾中国国情与红军力量的实际,以“短促突击”战术取代此前的“诱敌深入”战术,坚持与国民党军队的堡垒战术盲目地抗争,完全忽视了红军同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差距,导致红军接连败退。

3.不善于运用其他中间力量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反蒋抗日表示愿意同红军一起对抗蒋介石,但李德等人认为对方并非真诚合作,从而错失打击蒋介石的良机。面对失利,李德不加反思,转而从他人身上找原因,使得党内军内均对李德的军事指挥能力表示质疑。

(二)党的团结一致形象破坏

1.战略转移失策致使红军“大搬家”

广昌战役失败后红军战略转移指令下达过晚,误导红军捎上所有用具开启“大搬家”式转移,行军十分缓慢。当时因国民党军内部发生矛盾,部署在湘江边的军队已撤离,红军本可利用此次契机顺利渡江,可因携带物品过重导致红军无法在七天内渡江,又误失了一个反击取胜的机会,导致湘江战役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2.湘江战役惨败党内抵制领导情绪增长

湘江战役红军先头部队死伤惨重,红军人数锐减到3万余人。此后,整个党内军内抵制博古等人的情绪高涨,纷纷认为继续如此必将使红军走向衰亡。李德等人对党内军内的正确建议进行打压,致使红军和党的革命事业频频受挫,干扰了党内民主和团结,党的团结一致形象破坏

(三)三次“预备会议”为改变党的形象做准备

1.通道会议讨论改变红军行军方向

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召开通道会议以讨论红军行军方向,会上毛泽东认为要摒弃原定路线,可通过“避实就虚”的方式向贵州方向进军,该建议获得多数与会同志的认同,李德却坚决反对毛泽东的主张。该会议虽未直接让李德等人摒弃向北进行战略转移的计划,但已在党内基本达成改变行军方向的共识。

2.黎平会议决定扭转红军进军方向

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再次讨论党的军事路线问题,旨在扭转红军的进军路线。会上毛泽东提出红军必须彻底摒弃以往的行军计划,继续西进贵州,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该主张得到了周恩来等绝大多数与会同志的支持,提高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准备。

3.猴场会议撤销李德军事指挥权

1934年12月31日猴场会议召开,会上肯定了毛泽东此前的观点,并分析红军进军贵州后的局势。会议通过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指出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做好在川黔边区进行战略反攻的准备,先在遵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向川南扩张。该决定也要求军委对军事战略路线等方面的内容应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意味着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回到了政治局的手里,党的集体领导形象予以恢复。

三、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内容

(一)塑造新的集体领导形象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形成

毛泽东表示不认同博古在会上讲到的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认为李德等人所犯“左”倾错误具体表现在:一是应敌战术实行“硬”碰“硬”,敌军实行堡垒战术实为引诱红军掉入陷阱。二是应敌方式实行分散兵力,导致红军无法集中兵力打击敌军。三是错估中间势力的作用,红军本应借助国民党十九路军反蒋抗日的良机打击敌军,无耐合作机会错失。四是战略转移犹豫不定,命令下达晚导致红军大搬家式转移行军速度缓慢。这就不断引领党和红军深化了对自我革命的认识,为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奠定了基础。

2.党的重要领导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周恩来在会上剖析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一是直面失败主动担责,周恩来认为作为负责人他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直面自身短板举荐能人,周恩来承认自己所犯的军事指挥错误,并举荐毛泽东为新的指挥者。王稼祥在会上明确表示支持撤销李德军事指挥权和重新组建领导集体,他在会上对毛泽东总结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表示赞同,为准确评估革命形势从而制定正确的行军路线,更换新的领导集体,重塑了崭新的党的领导形象。

(二)塑造独立自主的形象

1.转变依靠“指示”思维

遵义会议着力塑造党独立自主的形象,一改中共过去依靠共产国际“指示”的等靠要思维,开始独立探索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符的马克思主义。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在电台被敌军损毁导致与共产国际断联的局势逼迫下的独立,主观上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探索中知晓中国的革命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也只有自己能解决。

    2.组建新的军事领导集体

党的领导集体的改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一个必然趋势,博古等人采用与中国革命实际不相符的战略战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遭到大家的不满。组织问题的解决上遵义会议选举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为新的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并在扎西会议上予以正式确立。

3.转变了党的军事路线

中共自成立起,党内相关计划的制定、军事战略安排,都受共产国际的掣肘。博古、李德在入驻中央苏区后就实行“左”的冒险主义路线,给党和红军带来诸多损失。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坚决主张否决原定去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选择敌军控制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军,以攻其不备从而取得胜利。

(三)塑造民主团结的形象

1.会议期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具体表现在博古做政治报告之后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同志均表示不认同,党内其他干部也指出博古、李德所犯的思想、军事路线错误。遵义会议通过实行自由言论的方式让大家加深了党的领导人必须要实行正确的军事指挥的认识,让我们明白中国的事要自己办,还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去办。

2.会议期间充分团结各方力量

遵义会议以民主团结的方式召开,是实现党内团结、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运用批评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不但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还帮助其转变错误认识。会上虽指出李德等人所犯错误,但注重从思想教育层面帮助其接受新观念、改变错误思想,用以理服人的方式取代过分追究责任。

3.采用和平的方式转交权力

遵义会议上对犯错误的同志注重从思想根源入手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领导权的转交,一改以往权力移交时的狂风暴雨。中央虽严肃批评博古李德所犯错误,但意在让其明晰所犯错误对党和红军的危害性。

(四)塑造敢于斗争的形象

1.敢于摆脱对共产国际的依赖

中共主要从思想、组织上敢于摆脱共产国际的指挥,主要体现在关于李德军事指挥错误的论争。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认为李德采用的战术未曾考察中国革命的实际,以本本主义的思想进行指挥,造成战略上的失误。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独立对革命方向作出判断,采用符合本土实际的政策,体现了中共敢于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作斗争的形象。

2.敢于同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

会上张闻天、毛泽东等对博古在会上所的报告进行了严肃批评,毛泽东把博古、李德所犯的错误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加以分析,观点得到与会人员的认同与支持。当时党内开始逐渐认为博古、李德不能带领红军应对国民党的打击顺利完成长征,会上根据与会人员的推荐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权,为他后续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做了铺垫。

四、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途径

(一)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党的形象塑造

认为可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形象塑造:一是以革命实践呈现党的独立自主形象;二是以会议召开过程展现党的民主团结形象;三是在会议过程中展现党的敢于斗争形象。

(二)根据会议内容进行党的形象塑造

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为带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塑造了党的独立自主形象,当时用于联系共产国际的电台被敌军的破坏,导致与共产国际失联的红军只得独立处理中国革命问题。遵义会议会上一改此前的斗争和打击方式,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式解决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以民主说服的方式引导博古、李德纠正错误的思想,从而塑造党的民主团结形象。

    (三)凭借宣传手段进行党的形象塑造

1.利用报刊杂志进行党内宣传

党的形象可通过报刊杂志宣传的方式变得稳固,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星》报对当时塑造党的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报刊主要刊登红军长征中发生的故事,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两个政党的不同形象,以便组织他们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巧用标语口号进行党外宣传

标语口号简单明了为塑造良好的为民服务形象做了铺垫。红军到达遵义后就以诸如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等维护群众利益的口号增加了老百姓对党和红军的好感度,又以“遵义工农解放万岁”等口号明确当前党的任务,以宣传口号的方式吸引群众支持党、拥护党,为党的形象塑造作了重要的贡献。

五、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启示

(一)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

塑造党的形象要以中国实际为基础,避免盲目借鉴他国党的形象塑造做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践行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的思想,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的形象也迎来了转变的关键时间节点。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等问题由我们党自己独立探索解决,从思想独立、行为自主层面指导我国进行党的形象塑造。

(二)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

遵义会议形成的新领导集体凝聚党内力量共同参与中国革命,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人制定军事策略坚持集体领导,这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事业提供了保障。此外,领袖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外界对我们党的形象的评价,领袖人物的榜样作用如果没有发挥好则必然使党的形象受损,新时代背景下要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离不开党的集体领导与领袖人物作用的发挥。

(三)坚决同各种错误作斗争

坚持同各种错误作斗争是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基本前提。当前世界局势错综复杂,我们要在斗争中直面错误、改正错误,对错误思想要不为所惑、要定位清晰,及时制止错误思想的滋生与蔓延,扛住新形势下党的形象塑造需要面对挑战和压力,在与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塑造我们党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石仲泉:《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纪念遵义会议召开 80 周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1月第8卷第1期。

2】张黔生:《关于遵义会议研究的思考》,《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3】王可园、齐卫平:《政党形象建设及其影响力》,《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作者简介:符晓铃,女,汉族,中共绥阳县委党校助理讲师。

   基金项目:中共遵义市委党校2024年度红色文化研究课题《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4ZYDXHSKT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