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应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辅助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获得理想的成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为两者有效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教师作为学生教育者与引导者,需要及时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并有利于让学生进一步认可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探究中,以此快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
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教化思想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忠诚”、“礼义”等教化思想,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源泉。例如,“仁爱”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忠诚”则强调个人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礼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中举止得体、待人真诚。这些思想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行为指南,还有利于塑造他们健康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承担社会责任。
(二)丰富教育内容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比如,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经典诗词、传统节日等,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先贤的故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岳飞的“精忠报国”,不仅传递了深刻的思想,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戏曲等,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帮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当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哲学思想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无为而治”,从中获得身为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不仅来自于对过去的回顾,更体现在对未来的信心上。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定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这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这种多样性也可能削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自由和自我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学生在接触这些不同文化时,可能会产生困惑,甚至质疑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侧重于课堂理论传授,课堂上更多的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例如,许多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觉得内容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内涵。长此以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教学方法需要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认同,帮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些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时代特点相结合,难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此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和态度。如果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和信心,学生很难从中获得积极的影响。因此,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教师素养的制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面临诸多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教育路径,以培养出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一)整合相关课程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聚焦那些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义”,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与现代公民道德建设息息相关。通过解读《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进而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具体教学内容上可以引入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这些英雄形象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通过讲述这些动人的故事,学生不仅能从中汲取力量,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专题讲座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析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其内涵。比如,举办类似“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的讲座,可以让学生明白古代思想家在处理个人与社会问题上的智慧,并尝试用古代哲学思想来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现实问题。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这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不谋而合。
研讨会则是另一种互动性强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如“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对当代商业伦理的影响”。通过辩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锻炼思维能力,还能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文学经典等资源,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滋养,真正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时代担当的新一代。
(二)改进思政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通过讲述“商鞅变法”的故事,学生可以探讨改革的必要性和阻力,理解变革背后的复杂因素。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商鞅推行新法时遇到的各种挑战,如贵族的反对、民众的疑虑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这些难题。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思考历史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类似的困境。
情境教学则通过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比如,在讲解古代礼仪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汉服礼仪体验课”,学生们穿上汉服,模仿古代的揖礼、坐姿等礼仪动作,亲身感受古人的行为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还能从中领悟到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重要性。又如,在讲解《论语》中的“仁爱”思想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场景,让学生扮演孔子和他的门徒,探讨什么是真正的“仁”,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点,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情境教学的效果。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带领学生“穿越”到古代的市井街头,亲身体验古代人的生活场景,感受当时的风土人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还能在互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体验。
(三)提升思政教师素养
提升教师素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仅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提升了他们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例如,多多组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培训,让教师能在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带领下,重新全面解读中华五千文明积累的丰厚传统文化家底,深刻认识和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并注重结合现代社会的各项挑战,探讨如何将“仁爱”、“礼义”等传统文化理念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培训分享教学经验,彼此启发,共同进步。
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积极支持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鼓励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路径。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课堂教学研究,鼓励教师通过实践检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度、价值认同度等方面的效用,最终探索出有效的融合路径。
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相关研讨会。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够拓宽教师的视野,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视野的现代化。传统文化能够为教师的各项素质提升提供养分,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才是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而创新的实现,需要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以科技、教育、人才为强国之基的立场上,多方位、多视角、多手段地开拓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渠道,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人才条件。
(四)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举办文化活动是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例如,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校园里可以组织书法比赛吸引学子们手持毛笔,凝神静气,在宣纸上挥洒才情。一笔一划间,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还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诵会,令校园弥漫着诗意的气息。鼓励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吟诵千古名篇,进行一场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沉浸式传统文化教育。
建立学生社团也是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和热爱的有效方式。汉服社、茶艺社、琴棋书画社等传统文化校园社团已经不是新奇事物。汉服社的成员们通过模范古人定期相聚,讨论汉服的历史、款式和制作工艺,组织校内外的汉服展示活动。茶艺社的同学们则能在茶室中品味香茗,学习茶道礼仪,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传统技艺,更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校园环境布置也要突出传统文化的氛围感。校园或教室长廊里挂满了书法作品,教室墙壁上张贴古诗词海报,食堂里播放着古典音乐。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子,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五、结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意义深远。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最直接的融合;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政教学人才素质提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则能够为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造环境。总之,两者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使他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孙丽娟.试论现代化视阈下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再挖掘——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思考[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8(04):51-53.
[2] 孟繁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军转民,2024,(20):156-158.
[3] 陶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0):98-99+105.
[4] 郝晓璐.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9):187-191.
[5] 梁亚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成才,2024,(16):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