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刘克勇

镇赉开放大学

摘要

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与延伸,以其虚拟真实性、即时性、互动性、直观性、多样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正文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网络文化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以其独特的虚拟性、即时性、互动性及多元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高校,作为培养社会精英和未来领袖的重要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对高校的渗透

(一)网络文化的特性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其特性主要包括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交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行为和言论往往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网络文化也在不断地向现实社会渗透和扩散。这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交织,使得网络文化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形态。其次,网络文化的即时性与跨时空性网络文化的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信息能在网络空间中瞬间传遍全球,实现即时获取最新资讯,打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再次网络文化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如社交媒体讨论和在线游戏竞技,使人们在网络空间自由表达观点,加强交流互动,增强了网络文化吸引力,促进了人际间的沟通与理解。最后,网络文化汇聚了全球各地的文化元素,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各种思想观点得以共存和交融。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些特性不仅塑造了网络空间的文化氛围,也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的渗透 

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速,网络文化已全面渗透至高校校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社交模式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习方式上,网络课程、在线资源及远程教育等新兴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促进了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交方面,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渠道,拓宽了学生的社交圈子,使社交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然而,网络文化中的多元价值观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既有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等积极价值观,也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可能导致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和困惑。因此,高校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校需要正视这些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积极影响

1. 教育资源的丰富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信息,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网络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2. 教育渠道的拓宽

网络平台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线上讨论等活动,拓宽了教育的渠道和方式。这种教育渠道的拓宽不仅提高了教育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 教育方法的创新

网络文化推动了教育方法的创新。高校可以借鉴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虚拟实验、在线测试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二)消极影响

1. 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

海量网络信息导致学生难以筛选有效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学生往往难以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过载现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能导致学生在选择信息时产生困惑和迷茫。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和鉴别能力。

2. 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问题

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社交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成瘾是指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导致身心健康受损的一种现象。网络成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使用,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

3. 价值观冲突与道德困惑

网络文化中的多元价值观可能导致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和困惑。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等积极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也可能导致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偏差和迷茫。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四、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策略

面对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这些措施包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1. 弘扬主流文化

高校应该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管,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网络文化监管机制,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过滤,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积极和向上。

2. 强化网络监管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核和监管。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防止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和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3. 推动网络文化创新

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网络文化创新,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活动,推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网络文化产品,如网络课程、网络游戏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1. 线上线下相结合

高校应该结合线上资源和线下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线上讨论等活动,提高教育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组织线下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个性化教育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个性化教育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实践教学

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开展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

1. 加强网络素养培训

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网络专家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建立网络素养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资源。这种网络素养培训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高校应该将网络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网络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将考核和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奖励等挂钩,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这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还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创新和管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活动,推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文化监管和管理活动,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这种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

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这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心理测试等,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各种心理压力和挑战。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试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异常情况;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小组,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这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还可以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未来,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将持续带来新影响。因此,需持续关注其趋势,完善应对策略,加强国际交流,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路岩.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大学, 2024, (27): 51-54.

[2]梁慧青, 夏鑫.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及创新发展研究[J]. 大学, 2024, (27): 59-62.

[3]张会会. 短视频平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4, 15 (15): 166-170.

[4]肖结红.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 办公室业务, 2024, (15): 127-129.

[5]房娣. 网络圈群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挑战和化解之道[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04): 82-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