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王悦雯

(陕西省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陕西宝鸡 721000 )

摘要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音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心灵教育,以及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要求将学生置于学习中心,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艺术素养,以及促进学生自主表达的重要因素。然而,受限于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初中音乐欣赏课质量大打折扣,难以凸显该课程的实践价值。鉴于此,文章重点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音乐;欣赏课;审美感知能力;培养

正文


引言: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教育领域的革新,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首要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中的音乐,具有审美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正不断形成,有着极强的可塑性。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能使他们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和评价音乐。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音乐情感的提升。而如何有效地基于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逐渐成为当下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重要的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前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提升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审美感知能力作为学生对音乐的具体感知与理解的能力,具备该能力的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欣赏并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建立起对音乐的全面认识,提高学习的深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能使他们全方位地思考该作品背后意义、价值、文化;对音乐作品的风格、类型、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音乐审美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而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对音乐文化的认知,进而形成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再创造。当他们在欣赏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创作音乐的欲望,从而形成独立的艺术表达能力。

(三)促进学生自主表达

学生能否在学习中进行自主表达,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都至关重要,良好的自主表达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认同感。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他们能更加敏锐地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内涵,并从多维度思考,感受音乐传达的情感与思想。这种基于独立的音乐审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欣赏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会在不同阶段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并表达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这种主动性的表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促使他们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未转变

在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未能全面转变教育观念,忽略了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始终围绕教材,以讲授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理解不足,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地位,导致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实际价值与内涵。

(二)教学内容单一性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教学内容单一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点的结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加之部分教师应用的教学方式多以“讲授式”“示范性”为主,缺乏课堂的互动,以及趣味性和实践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影响到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在这一理念下,教育并非基础的知识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旨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落实因材施教,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感知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且积极的审美价值观与人生观。

在实践中,教师自身要树立长期的学习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发挥欣赏课教学价值。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聚焦新教材、新理念,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精神,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技能。教学活动可通过“线上加线下,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展开,基于教师学习需求和教学安排自主选择,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年级组可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分享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经验、经典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在集体讨论中互相借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公开课和示范教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展示新理念、新方式,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以这样的方式能持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其审美感知能力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初中音乐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直观感受的重要载体,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使他们在音乐课堂中接触更多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从而提升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另外,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沉浸于趣味性、互动性的氛围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例如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时代背景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多元化音乐感知能力。或者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探索作品背后的故事、文化和创作背景,学会从不同角度鉴赏音乐,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另外,教师应遵循生活性和主体性原则,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与之相符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感受音乐之美。

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项目二 音乐开启心灵之窗”时,该课时的主要内容突出音乐与情绪的关系,以及在调节情绪、放松身心方面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选择适合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能结合音乐,谈论音乐带来的感受;通过音乐调节情绪,进行“自我疗愈”;制作并分享音乐清单,发挥音乐在疏解情绪、抚慰心灵中的作用。上课伊始,教师可基于教材中的四幅图画与学生互动,让他们说出对图画中的景象的感受。紧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四首音乐,将音乐与图画匹配,并说出原因。设计这一活动能营造轻松的积极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沉浸其中。在感受音乐时,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也会逐步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设计“音乐体验活动”,比如聆听几首音乐作品片段,想象音乐表现的内容;在小纸条上写下当前的情绪,学生随机抽取,并根据抽取的情绪词语,选择出最符合当时情绪的音乐,共同分享。由于学生的情绪、感受和理解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种情绪、同一首音乐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学生分享调节情绪的音乐作品时,其他同学也会受到启发,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作品。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音乐与情绪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音乐在陶冶情操、调节情绪以及放松身心的作用。同时,也能学会如何分析音乐的内容,感受音乐的特点,想象出与音乐相匹配的场景或事物,赋予音乐独有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实施美育的关键载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他们在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深刻地感受并理解音乐内涵与魅力,从而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对美的感知和欣赏,逐步实现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伊凡,孔文.审美感知视域下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 2024, 37(14):216-218.

[2] 张军阁.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  2024(5):283-285.

[3] 茆洁.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有效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 2024(3):88-90.

[4] 茆洁.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有效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 2024(3):88-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