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刘士卫

山东省德州市石家园街小学

摘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精神与历史传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明确要求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融合红色文化、推动其传承,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以及道德情操。借助《北京的春节》《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课文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案例,探讨其应用与成效。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强调,红色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的养分。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融入红色文化,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对红色历史的兴趣和情感,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深化课堂内容,结合红色文化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学的重点逐渐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向思想品德和文化价值的培养转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结合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设计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以《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春节习俗,探讨革命年代的春节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革命者的意义。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民俗文化,更要借助对革命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为国家解放事业奋斗的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与春节相关的历史事件或革命故事,将课程内容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战争年代,春节对革命者来说意味着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学习到春节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从中领悟到革命先烈的坚守与奉献精神,感受节日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借助这种设计,学生可以理解革命先烈在春节期间依然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牺牲,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敬畏与爱国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身边亲人的历史,鼓励学生从家庭传承中感受革命精神,帮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堂内容不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深深植入了学生心中。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故事的情感体验

情境创设是语文教学中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尤其在讲述红色文化内容时,创造身临其境的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的情感内涵[1]。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设立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模拟五壮士的场景:一组扮演五壮士,另一组扮演敌人,其他学生则扮演旁观者。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同身受,更加深入地理解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与伟大情怀。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五壮士在敌人围困时为何能如此从容地做出自我牺牲的决定,带领学生讨论学生的行为背后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在情境体验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反思,思考英雄主义精神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转化为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借助角色扮演,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从情感的层面触及那份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忘死的壮丽精神。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将五壮士的无畏精神和革命理想应用到现代社会中,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展现担当精神。

三、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互动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各种现代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在教授《开国大典》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视频或革命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气息和当时的庄严氛围。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事件的原貌,还可以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知[2]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示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瞬间。观看这些影像资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见证者,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一历史时刻的激动人心与庄严肃穆,同时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互动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新中国成立与当今社会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自主查阅更多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并与同学们分享。这种课堂设计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还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让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通过这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仅传授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红色文化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上引入红色文化教育,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和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与力量。通过《北京的春节》《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课文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历史,还从中汲取了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力量。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今后成为时代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铭.新课标下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 2024.

[2] 聂晶晶,李慧.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红色文化教学研究——以保定市中小学为例[J].  2024(6):230-2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