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黄莹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江苏泰州 225500)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有效实施,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该背景下,地理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独立探究的学习策略,确保每项实践活动都有实质性的内容和主题。对此,应将周期性的课堂内外实践能力训练融入到教育方案中,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实际情境,亲身观察、记录地理现象,从而领会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联系,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地理实践能力;高中地理;项目化学习

正文


实践能力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能力。高中生的角度来说,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地理理论知识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和专有名词的陌生性,教师要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实践活动,确保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最大作用

一、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

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在推进这一过程中,必须坚守科学性与主体性原则。尽管地理学科常被归入文科范畴,但学科本质却与自然科学紧密相连。正因为如此,当教师策划地理实践活动时,必须遵守科学原则,力求每项活动都能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确保其严谨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倡导教师应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置于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在课堂上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开展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更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这种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供支持。

二、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以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理为三大支柱。其中,人文地理探索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底蕴,自然地理专注于揭示地球表面现象的内在规律,而社会经济地理则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相互关系。这一全面的课程体系虽然为学生打开宽广的视野之窗,但在实践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人文地理课程往往注重历史事件的回溯与人物传记的讲述,对现代社会的动态演变和结构探究不足;自然地理课程在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实际操作与实验技能的训练相对欠缺这些局限导致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上受到制约。为突破这些局限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界正积极探索并融入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中,案例引导式教学法备受关注通过精选生动且具有启发性的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地理探究与理解。同时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利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基于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

(一)选择合理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为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领悟的学科技巧与探索方法,急需对教学规划进行综合改革。这一改革涉及挑选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主题,对既有项目进行结构优化,同时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激励他们根据的自身兴趣和专长,构思出有创意和探索性的研究问题。在这一变革中,教师的身份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策划者与引领者,帮助学生深入探索项目主题的核心意义,全面介绍地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来拓展学生对该学科的认知视野。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灵活调整研究计划的时间和团队成员构成。另外,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本资料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

例如,“碳排放”相关知识,教师要设计一项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要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和少量大气污染物的样本,利用环保部门提供的专业气体检测设备进行分析,来探究这些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经过科学的对比分析,学生能识别出碳排放最低的环保处理方案,例如,堆肥转化或安全填埋等,此类自主性探究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主题,融入相关的实践案例与高级理论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二)夯实理论知识,为提高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图解与地图的运用,可以有效解释地理现象和相关问题,教师经过合理策划图解教学,协助学生从庞杂的地理信息中筛选并领会重要知识,学习过程更高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考虑到不少学生在地理学习时往往感到困惑,教师有责任指导他们掌握图解分析技巧,以此来他们的地理图表解读能力。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与理解地理知识,更为他们后续的地理实践技能提升打下基础。

例如,在探讨畜牧业、草原与降水量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图表信息。对于那些生活在远离草原地区的学生来说,理解畜牧业、草原及其与降水量的相互关系确实颇具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图解的纽带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地理现象结合在一起利用图解的帮助,学生能更直观地把握这一知识点,还可以将其与温度带等其他地理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布置相关的实践项目,如,让学生根据图解分析,探索不同地域的畜牧业发展条件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地理技能。

(三)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布置多样性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性的研究探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梳理和融合学科知识及教材内容。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更直观地展现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进一步领悟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课后实践任务,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探索性活动,加深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并观察自然现象。

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构思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河谷区域洪水灾害的成因分析与上游水土保持、森林覆盖率变化的关联性探究。在框架下,学生独立完成资料搜集,选取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调研。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根源,还会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与此同时,学生也要掌握更多可行的生态灾害应对策略。在收尾阶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与现场探究,让他们能亲身感受并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意义以此来全面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技能与综合素养。

(四)创造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地理教师在推进教学工作时,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在实践性方面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能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创新途径对此,教师应该策划并提供多元化的地理课外实践机会,以便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学习内容的广博与地理课堂的生动性。新课改对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不应该将教学空间囿于校园课堂内,积极拓展更宽广的天地。对此,地理教师大力倡导学生走出教室,投身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课外的自然地理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并他们感受地理实践的深远意义与独特吸引力。

例如,对于地貌的观察这一教学主题,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本地著名的自然公园展开实地勘探,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地貌观察知识,确保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活动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个小组,并指导他们运用地形图、指南针等专业工具,对公园内的地貌形态进行系统的观测与详细记录。经过这一系列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还可以在团队与探索中提升对地貌特征内在逻辑的理解。

项目化学习活动的成功实施,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更在实地勘探的历练中强化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实践学习方式也将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为他们在地理学习道路上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当然,在开展类户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合理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活动顺利推进,并实现成果的最大化。

结束语:

总之,教师必须对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有所把握,并构思项目式学习活动的主题框架,细化学生能力发展的指标,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增强记忆效果。在该过程中,教师还要具备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能力不足的敏锐性,确保地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符。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以创新思维对项目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再设计,指导学生根据既定的标准对地理现象进行观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全面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最后,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观察活动,自主地概括和提炼出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城城.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以“风成地貌”教学内容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1):35-38.

[2] 熊四华.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08):43-47.

[3] 朱枭雄,徐安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地理野外观察实践活动设计——以“土壤的观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01):77-80.

[4] 谢盈盈.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混合式协作学习教学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4):56-58+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