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素养;提升路径
正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已经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能在诗词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如何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古诗词,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对古诗的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心灵的触碰,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多元教学手段的融入,学生得以深入探索古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理解其精湛的写作技巧、深厚的历史背景以及所传达的细腻情感。深层次的认知与体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同时也培育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二)改变教学方法
注重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古诗词的魅力。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学习过程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深入学习和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与智慧,学生能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提升个人的判断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
二、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应对路径
(一)有效拓展,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为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实施富有成效的拓展教学并创造宜人的学习氛围尤为关键,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常常较为肤浅,难以触及深层意蕴,语文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古诗词进行拓展与延伸,以助力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精髓,并感受其独特韵味。
教师可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切入,为学生详尽介绍诗人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以及个人经历,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流露。例如,在教授《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行阐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诗人的漂泊生涯,这样一来,学生在解读诗句时便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思乡之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领略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还可以策划角色扮演、朗诵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从而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在介绍完《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后,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诗句得以体现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剖析古诗词,还能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入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在讲解《枫桥夜泊》时,教师可顺带提及唐代的文化风貌、诗歌发展历程以及张继的其他代表作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古诗词[2]。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古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凭借其别具一格的格式、严整的对仗以及精炼的押韵,传达了深邃的意境,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对于年龄尚小、阅历尚浅的小学生而言,要想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寓意,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为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词,感悟其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通过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古诗词中抽象难懂的部分转化为具象、易懂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以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望天门山》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天门山那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使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站在那浩渺的长江边,感受天门山的巍峨与广袤。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展示,对诗中的每一句、每一词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如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生动展现楚江的汹涌澎湃,如何将天门山一分为二,塑造出令人震撼的景象;在解读“碧水东流至此回”时,可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示碧水在天门山脚下如何回旋激荡,构成一幅独特的自然画卷,这样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句的意蕴,还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李白笔下的壮美风光。多媒体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还能发挥突破重难点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诗句关键词的标注和阐释,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教师可以通过对“青山”、“孤帆”、“日边”等意象的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想象那青山对峙、孤帆远影从日边驶来的唯美画面,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与诗中的意境。
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教师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联想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更是提升他们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创新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古诗词学习环境。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注意保持其合理性和适度性,避免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对古诗词文本本身的深入剖析和品味[3]。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诗意文化
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创新性地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于每位诗人对同一背景、同一景色的理解和感受往往独树一帜,这种内在的差异性恰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探讨资源,在小组内部,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观点,交流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通过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在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取得显著提升。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山行》一诗为例,杜牧以其精湛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秋天的红叶盛景,深情地表达了对秋天的挚爱,秋天,这个色彩斑斓、意蕴深远的季节,常常是诗人们抒发情感的绝佳题材。然而,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秋天的感受与历经沧桑的诗人自然有所不同,或许他们更偏爱其他季节,或许他们对秋天有着稚嫩而独特的见解。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鼓励学生围绕各自喜爱的季节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尝试站在诗人的角度,深入体会以及感悟秋天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助力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牧对秋天的深厚情感,以及《山行》一诗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差异,他们对诗句的解读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探寻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明确探讨的方向,与他们一同深入剖析古诗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例如,在探讨《山行》一诗时,教师可巧妙提出问题:“为什么杜牧会选择红叶作为表现秋天的核心元素?”“这首诗又体现了杜牧怎样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还能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古诗内在价值[4]。
结束语: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不断革新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融入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化教学途径,教师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探究欲。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助力学生掌握古诗词学习技巧,进而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翠翠.刍议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J].读写算,2019(34):75.
[2]马亚雄.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J].吉林教育,2017(13):116.
[3]周琼.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应用[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20):245.
[4]张学艺.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与学生素养培养[J]. 新课程(小学版), 2019, 000(008):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