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
正文
小学英语不仅是小学与初中英语教育的桥梁,培养学生在今后学习与工作中英语的流利运用能力,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因此,初中英语教师的职责既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更要为学生营造有效的语言环境,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交礼仪、生活习惯,从而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自如交流,消除语言沟通的障碍。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还为他们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一、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并深入培养学生的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更是一种对语言深层次内涵的领悟力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这种深层次的意识,能引导学生探索英语背后的文化脉络,提升他们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通过有计划地培养文化意识,学生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而且还能更深入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将逐渐学会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识别并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习惯用语和礼仪规范,让他们的英语交流更自然流畅。与此同时,文化意识的提升也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自信地交流,有效地推动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加强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支持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自如地运用英语,更深刻地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从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显得兴趣索然,值得深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和缺乏创新。当教师无法运用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时,学生便很难保持专注,更别提进一步领略文化意识的深层含义。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演变,如果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意识,甚至会磨灭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其对英语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深刻反思并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而有效提升文化意识的培养效果。
(二)缺乏对新型教学方法的重视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问题逐渐暴露。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的忽视和缺乏实践。如果教师没能有效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并积极探索和实施新型教学方法,那么当前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随着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入,本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然地理解和接纳文化意识。然而,尽管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但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实践行动。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在尝试运用新型教学方法时,由于对其理解和应用不透彻,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深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积极探索其在文化意识培养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此来改善当前的教学状况。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构建英语文化情境感受英语文化气息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时,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尤为重要。由于语言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要建立融入生活元素的语言情境,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英语及领略英语文化魅力。因此,在讲解英语文化知识时,教师应重点打造与英语文化深度结合的情境,引领学生踏入英语文化的世界,真切感受其独特韵味。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能有效唤醒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还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领悟与感知。
例如,在“In the kitchen”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两种不同的餐饮场景,来引导学生领略东西方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差异。教师特意展示“筷子用餐”与“刀叉用餐”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利用具代表性的餐具和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将学生迅速引领进入逼真的餐饮环境中。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直观地感受筷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刀叉在西方餐饮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之,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东西方在餐饮器具使用方面的不同,激励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挖掘并归纳各自的文化特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特意要求他们运用“In...,I eat with...”的句式,结合各式各样的饮食内容展开交流对话,这不仅局限于课本中提供的食物和场景,更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诸如“In India,I eat with hands”等句式,从而有效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而为了打造更逼真的教学环境,教师时常要对课堂进行优化布置,凸显东西方文化的鲜明对比。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查找并学习相关资料,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例如,西方的万圣节,人们会亲手制作南瓜灯,戴上恐怖面具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设立的“英语角”,展示各式各样的文化风俗,鼓励学生积极搜集并分享西方文化的经典元素,同时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二)创设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堂教学情境
面对传统教学情境的僵化,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积极性往往会受到抑制。为了更有效地培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设计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情境,通过营造与真实跨文化交际环境相符的课堂氛围,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让他们更积极地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情境的打造,不仅有助于简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流程,更能在实践中助推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日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全面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增强。
例如,在探讨“In the library”主题时,教师可以建立逼真的英语交流环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试想在图书馆内,当学生们围坐一起,热烈讨论着某一本让他们认为具有吸引力的书籍,或是向外国朋友热情推荐中国的文化瑰宝,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素养。在这样的互动环节中,学生有机会扮演诸如,图书管理员、热心读者、文化使者等多重角色,通过沉浸式的角色扮演,进一步感受跨文化交际的细微之处。这种高度模拟且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学习动力来说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从生活化的教学角度出发,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将跨文化交际的情境融入其中。这些情境可以广泛涉及学生在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等多元环境中遇到的跨文化交流情况,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跨文化沟通难题,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视野。
(三)灵活运用教材形成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教材是传递知识的媒介,其深层价值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当教师运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时,其任务远不止于单纯地教授语言技能,更应该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精髓,以此来引领学生走进不同国家的文化殿堂,领略其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要超越机械的语句翻译和单词记忆,转而引领学生探索课文背后的文化意蕴。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增进自身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例如,在“What do they do?”这一教学过程中,其课文内容围绕不同国家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展开。在教授相关职业词汇和句型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这些职业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地位、价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对某一特定职业的认知差异,从而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职业可能享有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认同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更能深化他们对文化差异与共性的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认知,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语言技能,更能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社会风俗、核心价值观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且多方面的文化认知体系。这样的体系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深层内涵和实际应用。与此同时,培养文化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更有效地推动英语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并实践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文化对比分析、角色模拟演练、情境体验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且生动的语境中直观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语言技能方面获得提升,还可以在跨文化沟通中自如应对,最终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帅,张敏.小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3,46(02):46-51.
[2] 王姹萍.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J].英语教师,2024,24(22):98-100.
[3] 丁玲玲.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与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2024,(39):71-73.
[4] 陈晶晶.小学英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J].宁夏教育,2024,(09):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