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孙长玲1 徐媛媛2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006

摘要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凝练概括,包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价值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的世界观等。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典故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阐述了融合课程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内容框架,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实施该融合课程的具体路径,如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研究表明,将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典故;思政教育;课程设计;实施路径

正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SJSZ0517)  


引言

传统文化典故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然而,在当前的思政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典故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典故的解读不够深入、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等。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典故是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传说、寓言等,它们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些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等,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通过对传统文化典故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中,课程目标应体现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双重培养。课程目标的设计需全面涵盖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塑造。

课程目标首先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典故知识。通过系统学习这些典故,学生不仅能掌握其具体内容,还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文化认同感。

课程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典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典故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帮助学生在学术领域有所突破,更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进一步,课程目标旨在通过挖掘和解读传统文化典故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对这些典故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角色中,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最后,课程目标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和工作中。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也能在行动上展现出更高的道德水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需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与学生需求,精选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典故。选择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的典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选取《孔融让梨》这一典故,通过分析其背景与情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谦让、尊重他人的美德;而《精忠报国》则展示了忠诚与爱国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卧薪尝胆》揭示了坚韧不拔、刻苦自励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毅力与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这些典故与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有机结合。通过对典故的深入解读,学生不仅能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品质,还能领悟到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价值。例如,在讲解《孔融让梨》时,可以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谦让精神,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讲述《精忠报国》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分析《卧薪尝胆》时,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同时,教学内容还应关注典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这种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最终,通过这种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与工作中。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为提升教学效果并达成课程目标,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典故的基础知识及思政教育的核心理论,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理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典故背景与现代价值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智慧如何应用于当代社会。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深化学生对典故内涵的理解。

讨论法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多角度剖析典故中的思政元素。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挖掘典故背后的价值观,并将其与现代社会情境相联系。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可以在互动中激发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讨论话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促使学生思考典故中的道德伦理与现代社会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具体实例与传统文化典故相结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典故中的智慧解决现实困境。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技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如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议题,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典故精神,进而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典故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学会如何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行动指南。

实践教学法则强调体验式学习,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古迹遗址,或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典故的精神内涵。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还需注重各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融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引入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即刻反馈与思考;案例分析时可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讨论内容,使学生对典故的理解更为全面立体。通过这种综合性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文化典故的知识点,还能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资源需从多个维度入手,以确保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深化对传统文化典故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系统化地梳理各类典故,建立一个全面且分类清晰的数据库,以便为教学提供丰富且高质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升数据库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确保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时,应注重将传统文化典故与现有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使两者在知识体系中相互呼应。通过调整课件结构,融入更多与典故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接触到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开发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案例,展示传统文化典故如何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些价值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形式,如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升他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能力。此外,优化教学资源还需关注用户体验,确保各种资源易于获取和使用,方便教师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典故的理解深度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其在教学中准确传递典故背后的思想精髓。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路径,教师能够掌握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这种持续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提升了其专业水平,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典故。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将这些理论与传统文化典故有机结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还需掌握如何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便在课堂上有效地传达思政教育的价值观。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系统的培训和交流平台。通过参与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教师可以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拓宽自身视野。定期参加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有机会与其他同行分享经验和心得,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

为了确保教师能够胜任融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应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这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教材、多媒体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等。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生动、互动性强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尤为关键。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典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涵盖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多方面的评估。

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典故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体系需设计出能够准确测量学生认知水平的指标。这包括学生对典故背景的理解、典故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及其现代意义的认知。通过这些具体维度,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

教学评价体系也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仅指逻辑推理能力,还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以及跨学科思维等方面。通过对学生课堂讨论、作业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在复杂问题面前的思考方式及解决策略。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特质之一,在教学评价中不可忽视。评价体系需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在理解传统文化典故的基础上,提出新颖的观点或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探索新的应用领域,激发创新潜能。

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态度变化。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以此衡量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发展状况。

最终,采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评价手段相辅相成,确保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结论

传统文化典故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挖掘典故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通过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体会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则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方式共同作用,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未来,应持续探索和完善这种融合模式,构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既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又拥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杰.德育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7):166-168.

[2] 韩云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06):69-71.

[3] 张留青.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施[J].品位·经典,2024,(08):149-152.

[4] 张赛.陶瓷工艺与传统文化融合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08):22.

[5] 郑其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创新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3,(13):86-88.

[6] 朱丽霞,王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时代报告,2023,(05):67-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