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课内外联结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雷蕾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将“整本书阅读”设置为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1】

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总会谈及没有时间,感觉在学校里面除了讲述课本知识、完成相关作业之外,可以用于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那么,如何巧妙且合理地利用时间,扎实稳固地推进整本书阅读呢?其实,在“双减”的背景下,基于统编教材的整本书阅读途径的探索需要做到四个“变”,从而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实现真正的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途径一:变教为领,营造阅读氛围。

早在2007年,“新教育”就提出了“共读共写共生活”的阅读理念,旨在通过老师和父母真正走进孩子心灵,避免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由此可见,阅读其实是一扇可以帮助老师、家长、学生共同打开的心门,通过共同阅读,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即使是原本交流不顺畅,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彼此间别样的默契;共同阅读也是一扇理想之门,能够开阔学校、家庭的眼界和视野,当整个世界都呈现于眼前的时候,孩子立项的翅膀也会逐渐丰满。

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只提阅读要求,把读书的时间和场域都交于家长。因为家长可以陪伴,但却不善指导,他们需要在学校里有一个方法的开端,回家后适时适量沿着这个脉络去跟随。教师要开辟出自主阅读和指导阅读的时间,创设轻松交流和快乐分享的氛围,帮助学生将读书逐渐看作是稀松平常之事,而不是每日的家庭作业,具有明显的任务性。

1.读书角的家校共设

    碎片化阅读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形成,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处可供身心安放的地方,全力以赴、全情投入。这地方可以是大型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也可以是每个班级、家庭饶有特点的图书角。

创设专题书吧,是很多班级惯用的做法。它可以极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利用在校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捡起碎片化时间化整为零,从而实现“唾手可得”的阅读习惯。当然,书吧里面的内容需要精心挑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书籍内容。建议低年级创建“绘心社”,以绘本这种桥梁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突破口;中高年级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每人分享2本书 好书共享100本”主题活动,增进图书的传播和交流功能。

学校的氛围营造是一份引导,家庭的书香洋溢是一种绵延。家庭阅览区也是很有必要的。让孩子自己动手布置这个区域,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并且以宣传者的身份介绍家庭阅览区,录制成三分钟左右的视频和大家分享。既可以拥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也便于互相学习、一举两得。

2.一本书的家校共读

    这里说的“家校共读”并不是让家长和孩子每天一起读一本书,当然,如果家长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那再好不过。倘若没有,便应该实现家庭阅读为学校阅读的延展,也就是延续学校的阅读指导,因为课外阅读的时间保证十分重要,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保障。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单独篇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放手;中、高年级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打卡的形式帮助学生坚持每日阅读,了解他们阅读的时间、内容、感受等,同时设计读书报告单对较为深层次一些的内容进行讨论。如,在阅读《尼尔斯企鹅旅行记》的过程中,安排好每日阅读的章节,鼓励学生回顾全书中精彩画面,简单勾画、简明点评,制作出一份尼尔斯经历主题台历;在读《安徒生童话全集》的时候,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改编成一首儿童诗,制作成一张书签,作为礼物在全班互相馈赠……

    3.几段话的家校共思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很多家长都知道整本书阅读的好处,但是如何与老师合作、怎样提供真实有效地帮助不够清楚。“开放式学习平台”可以帮助家长了解与借鉴老师的方法,让他们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好、喜马拉雅等APP,通过语音录制书的导读语、阶段性的问题及后期引导、可参考的书目及索引等内容,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收听。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兵张嘎》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在学校进行阅读索引、每日阅读分享之外,还可以将书本中没有牵扯到的话题或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语音讲述出来,建议补充一些背景相关知识,推荐《红色故事》等书籍内容。这样通过阅读一本书,就可以形成一系列的阅读导读语音作品,帮助家长了解阅读进度、阅读内容、阅读指向,从而更加全面地进行阅读辅导。

阅读分享沙龙是个可以长期使用的办法。教师可以根据书目内容开展整本书的家长分享会,每次一小时,根据一本书进行全面细致地沟通,当然书籍的选择最好是含有教育性质的,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加。如《小王子》一书,适合学生阅读,更适合家长探索,而家长如果能够对书籍的内容更有收获,便可以协助学生体悟。

教师可以促进“生活化阅读”的平台,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实现“大阅读观”,让整本书阅读成为稀松平常之事,当每个孩子和家长都乐意手捧一本书,作为茶余饭后的日常活动,便是最美好的阅读状态。正如毕飞宇老师所言:“整本书阅读,事实上丝毫么有什么玄妙之处,甚至普通得与日常生活一般,或者说,整本书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途径二:变写为导,丰富阅读载体

法国作家丹尼尔.佩纳克列出了“读者的权力”清单,其中包括:不读书的权利,跳页读的权利,不读完整本书的权利,反复阅读的权利,什么都可以读的权利,沉入书中想入非非的权利,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读的权利,粗略翻阅的权利,大声朗读的权利,不必为自己的品味辩护的权利。学生行走在不同的阅读形式中,可以获得比单纯阅读文本更为多元的感受与认识。

以往,很多教师选择带领学生读书的重要方式就是摘抄好词好句与撰写读后感。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会扼杀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把读书当做任务,从而以应付完成为终点。如果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强烈的意愿想帮助孩子把阅读量转化为阅读力,可以怎么做呢?无非是提问题,抛话题,布置阅读任务……然后和孩子交流、讨论。

1.阅读单的巧妙使用

我们可以设计阅读单,从作品特点出发,拥有趣味性、创新性、突破性,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全面思考,以及跨学科整合,让整本书的阅读基于此阅读单而落地生根、充满挑战,如:阅读《成为科学家》时,可以设计“我为他颁奖”的阅读环节,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欣赏的科学家更为细致全面地了解,为他设计创意奖项,通过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来为这一奖项撰写颁奖词,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具有的精神。

 

 

 

 

 

2.微信群的观点碰撞

我们可以持续制作导读海报,随着阅读整本书的阶段性推进,借助微信群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流,进行自我观点陈述和碰撞。比如,四年级上册《细菌世界历险记》,我们可以每日了解一种细菌(菌群),提出问题让学生从阅读不同章节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当然可以进行资料的查找及统整,联系生活更为细致地了解这种细菌的样貌、特点、习性等话题。

3.书本外的实践体验

让书本上的文字在现实中更加丰满,让历史中的人物在生活中更加现实,让深奥道理在感触中更有“烟火”……《跟着书本去旅行》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如何将读书和体验相融合的做法。

课内,我们只能习得书本知识,课外我们可以感受风土人文。假期到来,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外出旅行,但必须要携带一本与旅行地相关的书籍,可以是当地作家、当地人文、当地历史……在环境浸润下的阅读,更有兴味也更接地气。如,学生去四川,可以携带一本《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古蜀文明》;去井冈山,可以携带一本《井冈山上炮声隆》;去新疆,可以携带一本《新疆两千年》……行走中的阅读别有一番趣味,眼见为实的感触更能令人动容。

近几年的研学旅行也是不错的整本书课外补充,低年级学生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之后,可以参观海洋馆、动物园,寻找书中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提出自己的“为什么”,在研学之后进行探索,便于知识重建;中年级在阅读中信出版集团《成为科学家》之后,可以寻找与拜访身边的科学家,深入体会科学家精神;高年级读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之后,可以带着收获和疑惑走进博物馆等地。

途径三:变想为讲,外化阅读所得

2022版课标》在“整本书阅读”部分指出:“第一学段要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第二学段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第三学段要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同时要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运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综上所述,小学阅读整本书理应注重感受与表达相结合。

1.概括讲的每日练习

当然,小学生的表达还是应当遵循他们的年龄特点,建议分为阅读小组,确保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很多老师都会有疑惑,如何确保学生日日坚持读书,怎么进行检查呢?

打卡其实是一个很适用、很实用的方法,我们要注重打卡的内容和效果,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方法的实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创设一个微信群,鼓励学生每日阅读完之后通过60秒之内的语言尝试说出以下信息:阅读时间、阅读书目、阅读页码、阅读内容、阅读感受,到了高年级,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通过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表达形式,让自己的阅读感悟更有层次性。这样概括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老师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家庭阅读经历,有无和课堂引导相结合。自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有困难,但是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会得到磨合,六年下来一定会促进表达,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

2.大声读的有效落实

《朗读手册》中着力引导孩子们通过投入地大声读去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情感表达、丰富内心活动。事实上,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大声读是可以更好地情感流露、优化性格的。整本书阅读,我们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使其更为有趣。

统编教材的推荐书目都是课内的延伸,便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以学习一篇文章辐射到更多知识,形成自主、自由、自发地学习状态。实际上,教材推荐的阅读书目很多孩子选择在学校里、老师引领阅读的时候去读,而回家之后便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那么我们不妨尝试这样做: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将这本书分为若干部分,让学生每日利用“课前三分钟”去朗读,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或是畅谈感受。当然,形式只是借由阅读产生的附属产品,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静心读书,从而激发他们的表达愿望,让原本就乐于分享的学生愿望更加浓厚,原本不喜欢表达的学生有表达的意向。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多种感官齐头并进迸发的力量。

3.全面写的持之以恒

“读写结合”一直是我们语文学习之路上强调的方法,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体现,它指向了阅读与表达的独特性、综合性、双向性。究其内涵,阅读和写作也是一个人确保内心平和的有效方式。

而这样的写作可以是基础写作,也可以是创意写作。

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可以指导学生写一写书评,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路程,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一来,整本书中的主要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思想内涵便会水到渠成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在学生的表达中凸显真性情。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撰写书评的主张:把书评越写越长,再把书评越写越短。

事实上,学生很喜欢创编,那么围绕整本书如何实现有效果、有意思的创编呢?我们可以开展“主题创作轮流写”的活动,比如,读完《小狗的小房子》,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轮流续编“后来小猫和小狗又经历了什么,他们是怎样过日子的……”读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轮流续编“尼尔斯回到家后,他又怎样的改变,是怎样成长的……”这样没有局限性地、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写作,他们很喜欢,也是课内外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组织形式。

总之,整本书阅读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阅读的时间还给课堂、交由课外,让语文因为读书而富有生机。在“双减”政策下开展实现全面地阅读活动落实,会帮助孩子寻找观察世界、探索思考人生奠定基础,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受益无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