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班级德育管理新思考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小学;班级德育管理
正文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价值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班级德育管理在这一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德育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通过优化班级德育管理策略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支持和参考。
一、小学班级德育管理现状
当前,小学班级德育管理的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与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分别是传统德育方式的单一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首先,许多学校仍然延续着以教师主导、集中的德育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班主任通常通过讲授固定的德育课程和组织纪律教育来进行管理,过度强调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然而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过于注重学生的行为矫正和纪律约束,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这种做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德育接受度不高,无法形成深层次的价值观认同[1]。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环境和学生个性差异的日益显著,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未能充分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当前的小学生在性格、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班级德育管理的“一刀切”方式难以有效开展,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均衡使得他们在校内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与此同时,现有的德育活动往往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难以满足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成长需求,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实需求、设计具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德育活动,成为当前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级德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课程教学落实立德树人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教学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的责任,课程内容应当充分融入德育元素,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式设计,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3],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道德启示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人物的品德表现、情感表达与伦理冲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与价值思考,数学、科学等学科也可以通过探索历史上科学家的榜样事迹或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品德塑造的引领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和互动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帮助他们在学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当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重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传统的考试和分数评定体系往往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德育方面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品德发展,例如:在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评估其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成长,更可以通过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与实践进一步强化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树立榜样,发挥班主任示范引领作用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级德育管理的成效离不开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榜样作用,班主任作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其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在工作中树立起道德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直接教导,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展现责任心、坚守纪律、关爱学生等行为,班主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道德标杆,例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行为示范展现对知识的尊重与热爱;在班级管理中,能够秉持公正、诚信的原则,处理学生之间的冲突与问题,以此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通过设计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例如:在班会课或主题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分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故事,向学生展示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原则、解决问题,并通过反思和总结,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班主任还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成长,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管理与自我反思的能力[4]。
(三)结合班级管理践行立德树人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更是通过构建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班级氛围来引导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班级管理应当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民主参与和协作共治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赋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与责任,鼓励他们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例如通过班级议会或班级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讨论并决定班级规章制度的内容,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集体中协作与沟通,培养对班级纪律和公共事务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起集体主义意识,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并在合作中展现出应有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班级管理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德育需求的关注与引导,每个学生在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上都有其独特性,因此班级管理不能一味依赖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德育引导,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困惑与困境,以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辅导,例如:对于一些情绪较为冲动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情绪管理的专题教育,帮助其学会如何控制情绪、理智行事;对于一些缺乏自律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行为改进计划,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的意识和习惯[5-6]。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更是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结合课程教学、树立榜样、优化班级管理以及开展实践活动,都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而班级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梅霞. 小学班级管理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融入[J]. 科学咨询,2020(7):197.
[2] 潘玲玲. 基于德育视角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优化[J]. 电脑校园,2019(8):1915-1916.
[3] 杨清. 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模式研究[J]. 甘肃教育,2022(7):34-38.
[4] 贾颖华. 留心细节,助力学生成长——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3):120-122.
[5] 刘祥发.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J]. 新智慧,2020(15):23.
[6] 杨丽丽. 从"管"到"育":班级育人的行动研究[J]. 教育视界,2024(14):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