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思考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牛继朋

沂南县蒲汪镇大王庄中心小学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性和实践途径,立德树人理念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时注重学生道德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数学问题的设计、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师生互动的深化以及多元化德育内容的融合,数学教学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分析了立德树人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旨在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立德树人;小学数学;德育

正文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注重学生品德与能力的综合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不仅应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应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内容

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内容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二是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立德树人理念强调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首要地位,认为道德教育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德育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的知识传授,更深刻地包含了人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激发[1]。通过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强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立德树人理念力图实现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全面发展,使其在面临复杂的社会情境时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决策,因此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在于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并通过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个体的良好道德素养。另一方面,立德树人理念主张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认为学科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积累,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价值取向及道德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理念下,学科教学特别是在数学、语文、科学等课程中,必须紧密结合道德教育的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实现知识与品德的双重培养,由此,立德树人理念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规范,而是通过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落地生根,进而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及良好品德的时代新人。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其融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独特的思维训练功能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数学问题的设计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智力,还能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会运用正义、公平、诚实等价值观去解决实际困难,以此培养出更为健全的人格,推动其智力与品德的双重发展。与此同时,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教育目标的协同实现,其强调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而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在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成绩上,更在于如何服务于社会、促进集体利益、贡献社会发展,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理解到数学不仅是工具,更是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社会的手段,这种认识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2]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途径

(一)通过数学问题的设计渗透德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问题的设计渗透德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数学作为一门充满逻辑性与规律性的学科,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集体意识和正义感的理解与认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将社会问题或伦理问题融入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道德教育的价值,例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数据,内容涉及环保、慈善捐赠、公共资源分配等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技能的同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责任、支持公益事业等社会行为,以此在数学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数学问题,问题内容为:“某城市各区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如下表所示。请你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各区垃圾分类的投放比例。”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既能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又能够通过分析各区垃圾分类情况,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自觉践行环保理念的意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垃圾分类数据不均衡的背后可能反映出某些社区在环保意识、教育普及等方面的不足,以此启发学生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3]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其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数学教学,特别是在学习“四则运算”时,通过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独立思考和自我检查等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渗透德育元素,促进学生品德的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这对于“四则运算”的掌握尤为重要。四则运算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每一步都细致入微,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的产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检查点,鼓励学生在计算每个步骤时都保持高度的专注与耐心,并在做题后进行反思与自我检查,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计算准确性,逐步培养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细心、专注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日后在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所在,四则运算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更是逻辑推理和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寻找解题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提示和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显著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还能够培养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三)发挥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在“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提问与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在互动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还应通过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逻辑和道德价值,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三角形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它的稳定性和坚固性是否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与此同时,教师应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三角形的教学,尤其是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往往需要学生在思维上进行一定的突破,这时教师的鼓励与支持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与学生保持充分的互动,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例如:在学生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通过集体讨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融合多元化德育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融合多元化德育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理念,举例来说,在“平均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社会伦理、集体主义和公平正义等德育元素,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塑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社会公平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比如在教授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各地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要求学生计算不同地区学校的平均师生比、平均教学设施投入等,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还能从中感知到资源分配中的公平与合理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平均数背后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有关集体合作与集体利益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集体中实现共赢与共同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讨论若一个团队的成绩需要用平均分来衡量,如何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团队的整体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团队的成绩不仅是每个人努力的体现,也是集体合作的结果,使得学生能在讨论中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升团队整体的表现。

结束语: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师生互动以及多元化德育内容的融合,教师能够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王金莲.加强德育融合实现立德树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路径探索[J].吉林教育,2024,(28):64-66.

[2] 张莉.立德树人视域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5):105-107.

[3] 覃明珍.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数学德育路径探析[J].吉林教育,2024,(16):59-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