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目标 落实生态文明教育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
正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2021-2025年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观念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的展开,将这样的理念转化为生态文明意识,从而催生出自觉保护环境的现实行动。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既有利于培养生态素养,也有利于学生个体形成尊重、共生的价值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负责任的知行合一之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发现生态文明素养的内容分散在各个学段,各个主题中,如入学教育、道德修养等等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策略来解决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 统整素养目标,展开生态文明大单元教学
(一)深度解读课标,系统设计生态文明教学目标
一切有效的教学都是适宜的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套的教材到整册的教材到单元教材到单课教材这样的思路来建立立体式的内容框架,准确把握教材的梯度。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目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树立环保意识,用行动为祖国播种春色,美化我们共同的世界。
从这样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纵深推进的。这就需要我们把同一个学段的教学,和所有学段的同一个主题的教学形成一体化,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努力呈现协同育人、整体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
(二)开展大单元教学,实现生态文明素养的整体培育
实行大单元教学就是通过梳理单元的知识体系,系统的关联生态素养的目标,落实情境、任务和主干知识的要素,整体地规划,合理地串联,把教学内容由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统观大单元的问题,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统领,将多个相关的教学情境、体验活动等有序地组织贯穿,构建横向一体,纵向通脉的全景单元教学,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素养的整体培育。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我的环保小搭档》第二个教学环节是“三个小伙伴”:“水”、“空气”、“纸“”可以同时出场,老师可以问:你们了解它们吗?喜欢它们吗?等问题。到了另一个教学环节“生活处处有搭档”中可以让孩子们回顾学习的整体内容:怎么节约水?在生活中用布袋去购物,用保温杯喝水而不用纸杯喝水等等方式去进行环保行为。
分散在不同课时中的三个教学环节充分将“绿色小卫士”的单元主题整合贯通,将“水”、“空气”、“纸”及环保小搭档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活动组织相互勾连与迁移,呈现一个完整的关于环保的问题域,这是趋向整体育人的整合教学。学生可以沉浸在饮用水、景区被污染,空气污染、纸张浪费严重呀,以及相关的如树木砍伐、土壤沙漠化、海洋生物死亡等危机情境中,人类生存的压力是以叠加的形式一起来呈现,对于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紧迫感会自然而然的萌生,并被激荡。
单元整体教学既能以最经济的时间来完成教学,又能以最科学的结构来建立教学逻辑,建构对于生态文明的整体认知与完整的生态素养。
二、巧用数据与图表,真切感悟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一)读数据与图表,向生态问题主动“发问”
关于生物状况,可以找到大量的数据、图表等。看似生硬冰冷的数据、图表,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起来,就可以变教师告诉为启发,变学生被动的接收为主动地发现。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去读数据、图表,为生态问题发问。比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可以呈现这样两幅图:1972年与2017年地球样貌图。从两幅图的强烈对比呈现中,学科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而学生也从“被问”转为主动“发问”。(看到这两幅图,学生自然会发问:同一个地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的疑惑发问,从惊讶到追究,这种想要求证、想要厘清的心理状态,使得学生获得主动探索世界的精神能量,使得后续的内容学习成为其锁定目标、锚定路线、自主解惑的探究。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我建构者”。
(二)析数据与图表,变“接收”为“理解”生态现实
我们也可以带着学生去分析数据和图表,变接收为理解生态、现实。反应生态问题的图表具有鲜明具体的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容易理解,记忆深刻。比如在《白色污染》一课可以出示如下数据:
1950年全球塑料产量是200万吨,1980年全世界的塑料总产量估计为6009万吨,而到了2015年则增加到了3.2亿吨。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几乎达到了3.6亿吨。据统计,从1950年到2020年70年的时间里,人类生产的塑料总量大约是90亿吨,这相当于珠穆朗玛峰体量的四倍多,或者2.5万栋纽约帝国大厦或者10亿头大象。
这样非常具体的数据的的确确会引起学生情感情绪的变化,而且这些数据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线索、证据和支架。一个个看似没有温度的数据和图表其实一个个学习支架,就是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分析、去体会、去品悟蕴含在其中的现象、真相甚至一些精神的力量,还可以发现这些数据图表背后的秘密。在这个过程中激荡起的不仅仅是兴趣和学习的内驱力,更是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充满着正能量的精神力量,是从解构到重构的思维方式。
三、以体验促建构,重塑生态文明生活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个活动课程。这是由《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被过往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所证明了的成功经验。道德规范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被学生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转化为核心素养。关于生态文明的活动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有认知类的活动,如讲解、提问、举例、阅读、讨论、辩论;也有情感类的活动,如体验、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行动指导类的活动,如行为示范、探究实验……作为思政老师,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耳、鼻、口等多种感官,使得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促进其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一)游戏体验真有趣:玩玩乐乐才知自然真奇妙
我们知道生态文明素养肯定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亲在、亲历、亲验,各种真实的调查、访问、保护行动中形成的。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生态文明的认知和意识,并且能迁移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生态文明的深度学习。比如在二年级第四单元有一课《风儿轻轻吹》中,笔者设计了“我和风儿一起玩”的活动。老师拿出一片羽毛,并出示了活动要求:哪个小组能使这根羽毛在空中待的时间最长?活动提醒①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站到讲台上来吹羽毛。 ②代表同时吹起羽毛。谁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最长,谁获胜。 ③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羽毛落地了,就不能继续游戏。活动开始前,让孩子们先在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让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然后一起来玩。这个教学片段中,带着孩子们玩游戏,并且在游戏中有一定的思考“怎么让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德国的狄尔泰说过“世界的意义就是由生命体验创造出来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体验风儿的有形与无形地存在,想象风儿的形态,理解风的作用,感悟和风的关系。同时去思考:如何制造风、利用风、如何和风儿交朋友。教师作为儿童课程学习的领路人,只要能巧妙地设计活动和问题,就能重构学生对于大自然以及自然万物的道德认知,为学生学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亲历才有真感受:写写比比中体悟资源真宝贵
当然亲历才有真感受,在“写一写”、“比一比”、“算一算”中也能体悟自然资源真宝贵。活动是多样的,但一定要有效。什么是有效呢?有效必须包括两个层面的有效。第一有效是符合教学目标的有效,活动的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是为了达成目标而组织。第二个有效是符合儿童特征的有效,意味着教师应该让儿童去感受教学活动的趣味、吸引力。即教师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特征。比如未来让学生体会纸张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纸张、丝绸和竹简上写下同样的一行字。再比一比谁更方便书写,还可以呈现写有《三字经》的竹简,让学生拎一拎,感受短短的《三字经》有多重,再把印在纸上的《三字经》小本子给学生掂一掂它的重量。在这些“写一写”,“比一比”,“拎一拎”的活动中,让学生边做边玩,边思考边交流,体悟纸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体验,让主客体之间建起了桥梁。学生运用经验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感受与领悟。在活动体验中,师生、生生之间发生着分享、移情、合作、接纳等交往行为,伴随着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引发、调节、巩固着个体关于生态环保的道德行为。这样的情感一次次地被个体去体验,反复地沉淀,积淀为他们对于自然、资源和文明的理解,也构成了一定相对稳定的道德心境、价值追求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
(三)躬行才有真学习:全时空联结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
课堂的体验活动可以延展到其他体验的场域,比如家庭时空,社会时空,社区时空等。这样能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活动相互连接,互为补充。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也能延续成系统,全时空的学习,打通学习的时空壁垒,让学生可以走出课堂,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关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实践,在亲验和躬行中了解、感悟和建构生态文明生活。例如在《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中,可以设计课前活动:空气小精灵要去医院体检,但他们看不见、摸不着,这可难倒了医生。谁能画出小精灵的样子,解决医生的难题。画的前提一定伴随着思考和资源的收集等。课后还可以设计实践性的作业:我是空气监测员。空气小精灵要去医院复诊,需要一周的身体数据,请大家帮忙记录一下。
预学单或者课后的作业设计都是让学生有机会到真正的生活情境中去获得真实的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教育也要基于活动来组织。教师要把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逻辑与学生的生活逻辑、学习逻辑统一起来,让知识有机融入生活,以活动的开展来引领和建构生态文明教育。
参考资料:
【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3】蔡志良.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国德育,2022:80-430
【4】凌红.儿童“体验.发现.建构”式学习:内涵与特点.江苏教育,2022: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