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司宏芳

承德市双滦区滦河民族小学 邮编:067002

摘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通过多种教学实践途径展开探索。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更新教学观念与优化教学手段双管齐下,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于培养良好习惯进程中,立足学情加强引导并借助榜样示范带动学生间相互学习,有效提高思维意识与能力;在延展课堂深度上,利用诵读会意营造氛围以及课堂创新拓展空间,大力促进学生审美创造与鉴赏能力的发展。综合这些实践举措,为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有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与学生综合素养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与品质,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个维度。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教部编版教材内容丰富、编排合理,为开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优质资源。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该教材特色,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成长与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激发学习兴趣,助力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教师需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改变以往单纯讲解课文的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象,如“秋天来了,天空格外湛蓝,云朵像棉花糖一样飘浮着。秋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果园里,果实累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秋天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比自己想象中的秋天与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何异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如“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天的雨的颜色、气味和声音的?这些描写对你感受秋天有什么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并尝试模仿作者的写法进行片段创作,如描写春天的风或者冬天的雪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优化教学手段,融入日常生活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手段。以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有关恐龙的视频资料,展示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这些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博物馆参观经历或者对恐龙玩具、书籍的了解,进行课堂分享。比如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在自然博物馆看到恐龙化石时的震撼,有的学生分享自己阅读恐龙科普书籍的有趣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恐龙”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或者写一篇短文,可以结合课文知识、课堂分享以及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也是优化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级微信群或学习平台上开展“父爱故事分享会”。学生们提前收集身边关于父爱的感人故事,可以是自己与父亲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听闻的他人故事。在分享会上,学生们通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的形式分享故事,并互相交流感受。这种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拓宽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渠道。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思维意识与能力

(一)立足学情,加强学生学习引导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在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学中,教师通过预习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发现,部分学生对文中描写父亲为“我”缝补棉被这一细节的理解较为困难,难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沉父爱。于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温馨瞬间,分享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感人小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然后,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描写缝补棉被的段落,圈画出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词语,如“翻来覆去地看”“一针一线地缝”等,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这些细节描写对表达父爱的作用。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父亲缝补棉被的场景,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二)榜样示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

在班级中树立学习榜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相互学习。在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对北京春节的不同习俗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汇报非常精彩,他们不仅资料详实、条理清晰,而且在展示过程中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教师及时对这个小组进行表扬,并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更高效地收集资料、如何合理分工协作等宝贵经验。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们纷纷借鉴这些方法,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思维也更加活跃。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学生们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思维意识与能力。教师还可以定期在班级中举办“语文学习小能手”评选活动,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选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榜样。例如,在阅读方面,评选出阅读量丰富、阅读笔记认真、能深入理解文本并分享独特见解的学生;在写作方面,选出写作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善于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选出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且富有感染力的学生。这些榜样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巧,如阅读时如何做批注、写作前如何构思提纲、口语表达时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增强感染力等。其他学生以他们为目标,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相互学习与竞争的氛围中,不断提高思维意识与能力,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延展课堂深度,促进审美创造与鉴赏

(一)诵读会意,创造氛围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然后,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想象春天的美景,如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流淌等。教师还通过范读,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春天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在诵读之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诵读过程中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以及对春天美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诵读会意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诵能力,更在诵读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审美创造的灵感,提升了审美鉴赏能力。在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诵读。先让学生分别诵读三首古诗,体会每首诗独特的意境和情感。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比三首诗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感、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异同。例如,《山行》描绘了深秋山林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通过对秋末冬初景物的描写,勉励朋友珍惜时光、乐观向上;《夜书所见》则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对比诵读过程中,学生深入分析诗句中的字词运用、意象组合,感受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三首古诗配上简单的绘画或手势舞,进一步加深对古诗意境的体会。通过这样的诵读会意与多元体验活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课堂创新,充分延展

为了延展课堂深度,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拓展。以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为例,教师在完成课文教学后,引导学生开展“民间技艺达人秀”的课堂活动。学生们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技艺进行深入研究,如剪纸、捏泥人、糖画等,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采访民间艺人等方式了解其技艺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民间艺人展示技艺过程并讲解;有的小组制作精美的手抄报进行展示;还有的小组编写小故事来讲述民间技艺传承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堂创新活动,学生们对民间技艺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拓宽了文化视野,在创造与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对课文中刷子李高超技艺描写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在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新编活动。学生们在深入阅读教材中的神话故事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结局等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有的学生对《精卫填海》进行新编,设想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得到了其他神仙的帮助,运用了新的法术和工具,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趣;有的学生改编《盘古开天地》,从盘古开天辟地后的世界发展入手,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新世界。完成创作后,学生们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交流,互相评价彼此的作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创新性、合理性、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通过神话故事新编活动,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还锻炼了自己的审美创造力和文学创作能力,使课堂学习得到有效延展与深化。

四、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通过基于教学实践研究,发现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到延展课堂深度等多方面入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方面的素养提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与课外拓展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小花.新《课标》背景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8):64-66.

[2]秦依敏.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2023,(S2):24-25.

[3]肖怡华.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研究[A]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专题2[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3:3.

[4]陈丹.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界,2022,(32):14-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