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天亮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东风小学 邮编:274103

摘要

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然而,当前二者融合面临诸多困境。本文深入剖析融合意义,挖掘诸如课程目标衔接不畅、教学内容融合生硬、教师融合能力欠缺、教学评价片面等问题,并以《走近我们的老师》《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我是独特的》《生活离不开规则》等课为例,针对性提出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对策,助力二者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正文

 

1. 引言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肩负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认知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内心成长。将二者有机融合,顺应时代教育需求,能为学生健全人格奠基。但在实践中,融合之路困难重重,亟待深入探索有效路径,使两门学科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成长助力。

2.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传授社会规范、品德修养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塑造良好心态、应对成长烦恼。如在人际交往学习中,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礼友善,心理教育帮助克服社交恐惧,二者结合使学生内外兼修,更好融入集体。

另一方面,提升教育实效性。单一学科教学易枯燥,融合可丰富课堂。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例,道德与法治讲传承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文化认同心理切入,激发学习热情,深化知识理解,让教育落地生根,助力学生成长为有品德、有担当、心理健全的新时代少年。

3.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的问题

3.1 课程目标衔接失衡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的品德,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着重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等心理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这两种教育目标相互融合时,往往会出现一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设计“尊重他人”这一教学主题时,可能会过分强调道德层面的行为规范,例如要求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外在的礼貌和尊重,却忽略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尊重他人背后所蕴含的对他人情感需求的关注,也就是心理层面的共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外在行为,而没有真正地将尊重的品质内化于心,从而无法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对他人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融合生硬

在教育领域中,教材的编写体系往往存在差异,这导致教师在整合不同学科内容时,容易出现生硬拼凑的现象。例如,在讲解“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可能会侧重于环保法规和公共责任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能试图加入环境焦虑等心理知识。然而,如果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没有考虑到知识之间的逻辑连贯性,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难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他们可能会发现很难将环保行为与内在的心理驱动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削弱了学习的整体效果。

3.3 教师融合专业素养不足

在当今教育领域,我们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许多教师由于受到专业领域的限制,往往在某一特定学科上拥有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当涉及到需要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课堂环境时,这些教师往往难以灵活地切换不同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更加综合的教学需求。例如,在讲授《走近我们的老师》这一课程时,本可以巧妙地融入师生沟通的心理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角色,从而促进一个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但是,由于教师们通常缺乏必要的心理专业知识,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讲述一些关于尊师重道的传统故事和道德教育上,而无法深入地探讨和理解学生在面对教师权威时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诉求和情感反应。这样一来,教师们就错失了利用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心理引导和情感教育的良机。

3.4 教学评价片面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行为上的表现,而忽略了心理成长这一重要的指标。例如,在学习《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课程之后,评价的重点往往放在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并表现出感恩父母的具体行为,比如帮助做家务、向父母表达感谢的话语等。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并没有深入探究学生内心对于亲子关系情感深度的真实感受,也没有考量学生在感恩心态上的稳定性。因此,这样的评价无法精准地反映出融合教学的实际成效,也难以提供有效的反馈来指导后续教学的优化和改进。

4.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的对策

4.1 精准优化课程设计 —— 以《走近我们的老师》为例

教师需花费充足时间深入剖析教材,不仅要明晰课程中的道德规范要点,更要敏锐挖掘潜在的心理教育契机。在课程导入阶段,精心挑选并展示涵盖师生融洽交流、轻微冲突、共同解决难题等不同类型的师生相处场景图片,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勾起他们与老师相处的诸多回忆,充分激发探索欲。进入知识讲解环节,在绘声绘色分享古今名人尊师重道感人故事之余,巧妙组织小组讨论,抛出 “老师批评时自己内心想法” 这一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他们直面面对批评时可能产生的委屈、抵触等情绪,进而换位思考,理解老师背后的良苦用心。实践环节更是关键,逼真模拟常见的师生沟通场景,像因作业问题、课堂纪律引发的矛盾情境,让学生将所学沟通技巧付诸实践,在一来一往中化解矛盾,实现道德认知与心理调适完美融合,切实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智慧,为良好师生关系筑牢根基。

4.2 强化教师融合能力 —— 以《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为例

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坚实后盾,应构建全面且系统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深度融合前沿心理知识与实用融合技巧。培训形式多元,既有专家讲座夯实理论根基,又有案例研讨、模拟课堂促进实践转化。教师在备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细致调研学生家庭亲子状况,精准掌握如亲子沟通不畅的症结、期望落差引发的矛盾点等关键信息。课堂之上,深情讲述孝道经典故事营造温情氛围后,顺势安排 “给父母的心里话” 匿名信写作,为学生提供安全私密的情感宣泄出口,任由他们倾诉委屈、表达感恩。紧接着,针对具有代表性的信件,凭借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抽丝剥茧剖析亲子矛盾根源,手把手传授情绪安抚妙招,如深呼吸放松法应对父母唠叨时的烦躁,以及清晰合理表达自身需求的话术技巧。课后,持续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跟进家庭亲子关系改善动态,依据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专业素养为纽带,拉近亲子距离,让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

4.3 创新教学方法 —— 以《我是独特的》为例

决然摒弃单调乏味的传统说教模式,大胆采用活力满满的体验式教学。课前,布置充满趣味的 “个性拼图” 任务,要求学生全方位收集自身优点,无论是学业上的突出表现、兴趣爱好中的一技之长,还是日常生活里的暖心善举,统统整理制作成独具匠心的拼图。课堂之上,学生们轮流上台分享拼图背后的精彩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自我认同的种子悄然种下。与此同时,引入像《我喜欢自己》这类充满童趣又富含哲理的心理学绘本,引导学生将故事角色的成长经历、内心转变与自身细细对比,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高潮环节当属组织 “优点轰炸” 游戏,同学们分组围坐,轮流接受来自同伴的真诚夸赞,在欢声笑语、掌声雷动中,自信之光熠熠生辉。借助这一系列多元创新方法,将道德引导下追求自我完善的征程与心理成长的蜕变紧密交织,助力每个学生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以昂扬姿态拥抱成长。

4.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以《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

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多维评价体系。在知识考核板块,大胆创新,除常规规则条文记忆题外,精心增设规则制定心理动机剖析题目,如 “为什么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从大家的心理需求角度谈谈”,以及违反规则心理因素分析题目,像 “分析行人闯红灯时可能存在的侥幸、从众等心理”,以此考查学生对规则的深度理解。行为观察方面,教师制定详细观察量表,持续记录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等不同场景下遵守规则的主动性,是主动提醒他人,还是被动跟随;灵活性表现,如遇到特殊情况能否合理变通规则。再者,设置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学习交通规则后,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自评遵守时克服侥幸心理的心路历程,细致互评互助提醒产生的显著效果。教师将各方反馈汇总梳理,运用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洞察学生道德内化与心理成长协同程度,进而有的放矢优化教学策略,为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5. 结束语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且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程。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但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比如优化课程内容的设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我们可以逐步克服这些难题。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信心让这两门学科在小学的课堂上相互融合,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从而为学生的心灵带来滋养。这样,我们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法治观念,同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栋梁之材,开启小学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周青.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2):74-77.

[2] 丁会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九).2023.

[3] 张爱琴.浅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 2022(4):98-10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