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感恩教育以“深耕”促“生根”的探索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生感恩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活动平台;成效巩固拓展
正文
引言:
在“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教育格局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关乎学生品德修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当前感恩教育存在诸多困境。在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探索如何以“深耕”策略促使感恩教育在小学生群体中“生根”,通过多维度举措构建有效感恩教育体系,以提升教育实效,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感恩教育的实施现状剖析
部分学校积极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悟感恩之情。一些学校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如设置感恩文化长廊,展示感恩故事与名言,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然而,感恩教育的实施仍存在局限性。教学形式上,部分活动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难以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深入其内心。而且,感恩教育在学科融合方面尚显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感恩元素,导致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与利用。
(二)现存感恩教育问题深度探因
在实践中,缺乏清晰、分层且可衡量的目标设定,使得教育过程随意性较大,难以精准评估教育效果。教育内容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与深度挖掘【1】。未能紧密结合当下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以及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导致内容空洞、缺乏感染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家庭与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规划,社区资源未能充分融入感恩教育体系,三方力量分散,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限制了感恩教育的全面性与深入性发展。
二、以“深耕”推动小学生感恩教育“生根”之策
(一)优化感恩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应从顶层设计出发,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规律,制定涵盖不同年级段的感恩教育课程目标与大纲。低年级侧重于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儿歌、绘本等形式,启蒙学生对感恩的初步认知,如认识家庭成员的角色与付出、感受老师的关爱等;中年级则可引入一些具有思考性的感恩主题文章、简短影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中的感恩情节,培养其情感共鸣与价值判断能力;高年级进一步深入到社会层面的感恩,探讨感恩与社会责任、公益服务等的联系,通过深度阅读、主题演讲、辩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感恩素养与理性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需打破传统单一说教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法,老师创设各种与感恩相关的模拟情境,如家庭矛盾场景、校园互助情境、社会公益情境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与需求,从而深刻理解感恩的内涵与意义。小组合作探究法也不可或缺,老师提出诸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恩之情”“感恩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并进行汇报展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此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恩事迹、线上互动平台分享感恩心得等,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渠道,增强感恩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感恩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其在日常行为中的感恩表现,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维度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感恩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如图1所示:
图1:优化感恩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二)构建多元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平台
在校园内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2】。定期举办感恩文化节,设置感恩主题绘画展览、书法比赛、手工制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开展感恩主题班会课展示活动,鼓励各班级创新班会形式与内容,如采用心理剧表演、感恩故事接龙、感恩诗歌朗诵等形式,增强班级内部的感恩氛围与凝聚力;设立校园感恩之星评选机制,从品德表现、行为实践、同学评价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宣传,树立感恩榜样,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感恩实践。
积极拓展校外感恩实践基地。与社区合作建立社区服务实践点,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清洁社区环境、协助社区组织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的快乐与感恩的价值;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研学旅行、公益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让学生了解先辈们的奉献与牺牲,从而激发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情;参与环保公益项目,如植树造林、河流保护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心。
三、感恩教育“深耕生根”的成效巩固与拓展
(一)感恩教育成果的长效化评估与反馈
知识维度上,运用定期感恩主题测试与问卷,精准探测学生对感恩知识体系的熟知状况,包括其概念、内涵及历史文化脉络。情感层面,借助专业心理测评工具如情感量表,深度剖析学生于感恩情境中的情感波动与内化程度,以此判定感恩之情是否深植内心。行为维度则制定全场景的观察指标,家庭中家务承担与长辈尊重情况、学校里同学关系与师长敬意表现、社会上公德遵循及公益参与程度等均纳入其中,依靠老师、家长与社区人员的协同观察记录予以综合评判。
基于评估构建敏捷反馈机制。学校定期举办成果分析会,深度挖掘评估数据,针对薄弱环节拟定优化策略。对表现卓越的学生与班级予以嘉奖并萃取经验推广。评估结果回传老师以助力教学调适,传递家长以明晰家庭德育优劣,进而加固家校共育合力。
(二)感恩教育模式的持续创新与推广
积极追踪教育科技前沿,深度融合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精心打造沉浸式感恩教育情境,使学生仿若置身感恩故事之中,真切体悟其中的情感波澜,极大提升教育的感染力【3】。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依据学生学习进度与兴趣倾向,智能匹配并推送感恩教育内容与实践任务,达成精准高效的教育效果。
强化校际联动合作,搭建感恩教育共享平台。周期性开展校际感恩教育研讨会、观摩活动,激励各校踊跃分享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组织等方面的成功范例与创意实践。共同把脉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合力探寻破解之道。进而整合汇聚优质教育模式、教学资源与活动方案,构建起覆盖区域乃至全国的感恩教育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有力推动感恩教育模式在更大范围的推广普及,为小学生感恩教育水平的整体跃升注入强劲动力,培育学生深厚的感恩情怀与健全人格。
结语:
本研究围绕“双减”下小学生感恩教育展开深入探索,经现状剖析、策略制定与成效巩固拓展等工作,构建起较完整的感恩教育框架。在实践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持续关注教育动态,不断优化课程与活动设计,强化家校社协同。未来,期望此研究能为更多教育者提供有益参考,使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绽放更绚烂光彩,助力学生成长为心怀感恩、品德高尚的社会栋梁之才,推动感恩文化在校园与社会广泛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廖学春,胡明浩.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525”模式[J].湖南教育(A版),2024,(09):71-72.
[2]蔚秀莲,潘网生,杨继富.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提升途径[J].亚太教育,2023,(19):185-188.
[3]张峰峰,安哲锋.电子教育游戏应用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6):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