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数学;深度融合
正文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与认知能力的关键期,数学学习既要积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在学习压力下产生的焦虑、恐惧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自信心。另外,这种融合还能促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有个性、更人性化的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自己的节奏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的意义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准确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注重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
2. 构建支持性学习环境,优化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营造出更具支持性、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一个注重心理健康的课堂上,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节奏,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可以大胆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消除他们因害怕犯错误而产生的焦虑,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强调个体差异与平等的尊重,有助于建立一个没有歧视和偏见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有被接纳的感觉。
3. 培养终身学习者,适应社会变迁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变化的终生学习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并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态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数学课堂,能使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轻言放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该教学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复杂局面,以及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现状
1. 教学环境僵化,抑制学生探索欲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僵化,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个性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很容易觉得枯燥,很难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课堂教学多限于课本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抽象、难懂的感觉。另外,在教室布置、教具的使用上也有局限,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互动空间和实践机会,这就制约了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 师生沟通不足,影响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却普遍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较少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况,导致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得不到及时的传达。由于缺乏深入的沟通,教师很难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难点,从而不利于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害怕犯错误、害怕受到批评等原因,学生不愿积极参加课堂讨论,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3]。
3. 小组活动形式化,缺乏实质心理建设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的作用。很多小组活动都只是一些浅层次的任务布置与成果展示,而忽视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感情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遵循一定的规则,没有独立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另外,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能力强的学生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而能力差的学生却成为了“旁观者”,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4.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个体心理需求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发展特征。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攀比的心理压力,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失落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同时,以成绩为导向的单一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导致部分有特长但应试能力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认同与支持。另外,由于缺乏过程性评估与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1. 营造轻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望,使他们更加乐于投入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又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以“元、角、分”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购物场景游戏来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小超市,准备一些文具、零食等带有标价的商品,让学生扮演顾客,与收银员模拟交易。学生们要利用元、角、分等知识来计算商品总价、找零等,这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表扬他们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另外,也可组织小组比赛,使每位幼儿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体会团队合作的快乐,使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进一步加强。
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当学生感受到受尊重与支持时,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去面对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而非仅仅依靠权威者,才能真正建立起信任与亲密感。
在教授“时、分、秒”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采取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立一个“时间管理员”的角色,每天由一位学生负责记录当天的开始、休息和放学,并向全班报告。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时间单位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学生们随意地交谈,让他们对时间管理有什么想法,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当学生有时间概念时,教师要耐心聆听,不要一味地责备,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3. 开展小组互动教学,树立健康心理行动
小组互动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共同解决问题[4]。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处理冲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讲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名为“我的一天”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下自己一天中各项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如睡觉、吃饭、玩耍、学习等。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某一特定话题(如运动时间、阅读时间等)进行调查,收集其他学生的相关资料,共同制作统计表格及条形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相互扶持,保证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倾听。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差,那么老师应该多加注意,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每组完成一项工作后,将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并说明其含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图表,还能培养学生倾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与社会归属感。
4. 立足课堂评价导向,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也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并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消极评价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甚至丧失学习自信心。为此,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及时、有效地反馈。
针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任务,从简单的观察和解读现成的折线图,到尝试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折线图,最后独立完成一份关于气温变化或体育成绩趋势的调查报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你发现了吗?这条线代表了温度上升的趋势”,或是“你的图表非常清晰,让人很容易看懂”。对于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如果你把每个月份用不同颜色标记出来,可能会让图表看起来更直观哦”。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互评彼此的作品,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促进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关怀。通过将心理健康元素巧妙融入数学教学,我们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能力,更促进了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这种融合有助于创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文芳.小学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J].今天, 2023(18):0061-0063.
[2]隋芸.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研究[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4):0064-0066.
[3]何勇斌.小学数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C]//2023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Ⅰ).2023.
[4]巫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