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治教育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秦丽娟

(江苏省南京市长城小学)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格局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

小学 法治教育 法治素养

正文


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以来,法治教育引起国家及各个教学单位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更与发展,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调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策略,转变为契合时代背景的新模式和新理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的类型和难度,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小学法治教育现状

(一)课程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是依托道德与法治课来落实的,但这门课程很多是由主课老师任教,他们一致认为和语文、数学比起来这是一门副科。这门课只不过是在利用一些图片和小故事给学生灌输大道理,没有实在的教育意义,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时是否能上满,课堂教学是否落到实处都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还有老师认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德育,应该由班主任常抓常管。小学的道德与法治就是抓好“道德教育”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至于法治教育那是高年级老师应该渗透的。因此,任课教师将法治教育看成是高难度、低收效的一件繁琐之事。

然而,大思政课呼吁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应该将法治教育融入各年段。法治教育应坚持以法律为指导;教材内容为基础;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为要求;实践体验为手段;知行合一为目标对小学生进行法治素养提高的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正如乐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探究》一文中指出的:”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中依然存在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针对该问题,我也在任教的本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上做了调查。

1 教师进行法治教育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多选题)

教学方法

频数

百分比

依据课本宣读内容

15

100%

借助多媒体课件

13

86.67%

课堂模拟情景教学

8

53.33%

结合生活实例教学

4

26.67%

根据调查数据,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传统方法的使用频率较高,这就导致学生对相关法治教育主题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无法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深层含义更无法付诸于生活实践中。

此外,教师通常在公开课上才会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而在日常课堂上,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可能导致学生在本课程教学中感到枯燥和缺乏兴趣。学生可能会觉得道德与法治仅仅是在讲一些不实用的大道理,而不是一种有趣的生活体验。

(三)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认知不足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生活情景教学方法,旨在将学生置于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来提高学习的效果。但由于从事法治教育的老师很多是兼职,他们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可能自身的法治意识就比较薄弱,导致他们在可用的生活化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很多误区。

2 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认知情况(多选题)

认知

频数

百分比

语言描述

6

40%

图画展示

13

86.67%

身边案例

7

46.67%

影音媒体

15

100%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图画展示和影音媒体上,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情境创设方式,如语言描述和身边案例。这种认知偏差可能限制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方式。

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法治教育教学中的存在感并不强。教师通常更注重教学内容本身,而较少关注如何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表明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改进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的原点勇于探索出法治教育适切、高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以便形式多样教学方法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二、小学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立足新课程标准,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

正如新课标中提出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育穗期’,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法治教育要秉承“课法相容,奠基幸福成长”的理念,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以正确的法治观念对小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小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教会小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利用道德与法治课从课程教学、创新方法等方面着眼将小学生法治教育要做到实在、高效。

(二)创新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新课标修订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针对小学生法治观念薄弱的事实,开启小学法治教育新样态,创新法治教育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拓宽法治教育渠道,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新课标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对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升核心素养,促进知行合一。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阅读、讨论、交流、辩论、两难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模拟活动、教学游戏、观察、参观、调查、访问、制作、欣赏、练习、讲故事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需要,在情境体验和活动中扩展教学时空,增进自我认同,内化道德品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关注本课程内容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整合同一主题教学内容,促进学科间的联合学习;重视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资源,用好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学法治教育的效果,首先,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传统的三维教育,注重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认同感。其次,培养乡村小学生法治素养要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合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促进乡村小学法治教育的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法治教育新体系的感悟与建构。

(三)依据不同年段主题,落实开展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学习主题——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教育、国情教育等同时,这些主题分年段将教科书上各年段与法治相关的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生活与法治类、社交与法治类、社会与法治类等,按照不同的主题开展相关联的生活实践活动。

因此,法治教育下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不同年段与该主题教学内容、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知识,通过将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生活场景中,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理解。生活化教学通常包括模拟情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解决等元素。它要求学生运用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实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它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通常更乐于参与具体和有趣的任务。

生活化教学可以分主题进行:相继开展契合主题的班会、主题诗歌或漫画创作、校园广播站开设关注校园和生活时事热点栏目。也可以将学生至于生活情境中去具身体验:模拟法庭、童声法治讲堂、主题剧巡演、校社联动普法、学生指导手册创作等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要以学生“成长的我”为原点,将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运用生活化的案例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让学生利用已经接受理解的知识进一步感知生活,不断扩大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

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还要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养成遵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帮助学生养成遇事找方法、解决问题靠法律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搭建平台,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京晶.小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基于《道德与法治》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

[2]  吴映.让法治意识悄然入童心——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操作要义”[J].中小学德育,2020,(5).

[3]  薛春兰.重庆农村小学生法治教育研究——以渝东北片区八所农村小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