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幼儿社会情绪管理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活动;社会情绪;情绪管理
正文
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情绪发展十分迅速,但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因此,幼儿园教育要高度重视幼儿社会情绪的培养。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占据了很大比重。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参与度最高的活动形式,对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如何在游戏活动中有效开展幼儿社会情绪管理教育,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幼儿社会情绪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情绪管理能力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和适应。一个情绪健康的孩子,能够准确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并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情绪管理能力,容易导致情绪失控、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幼儿时期是社会情绪管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容易产生自私、嫉妒、愤怒等负面情绪。同时,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出现打骂、哭闹等不当行为。一些幼儿还缺乏同情心,不懂得体谅他人的感受。种种迹象表明,幼儿园阶段必须予以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情绪管理教育。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求。社会情感的满足是其中"爱和归属需求"的重要内容。社会情感良好的幼儿,更容易获得成人和同伴的接纳,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社会情感发展不良的幼儿,常常会遭到他人的排斥,产生消极、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可见,社会情绪管理教育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游戏在幼儿园幼儿社会情绪管理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选择难度适宜,易于幼儿参与的游戏
选择合适的游戏是开展幼儿社会情绪管理教育的基础。游戏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对于幼儿来说,游戏难度太大,容易产生挫败感,降低参与兴趣;游戏难度太小,又难以激发挑战欲望。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精心选择难度适中、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以感官为主的游戏最能吸引他们。这个阶段的幼儿喜欢通过感官去探索世界,因此可多开展一些感官游戏,如听音辨物、触摸识别等,锻炼幼儿的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母子类游戏也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如扮演小动物找妈妈等,能满足幼儿对安全感和依恋的需要。随着幼儿社交能力的增强,到了中班可增加一些角色扮演和简单规则游戏。角色扮演有利于幼儿学会换位思考,体验不同社会角色;而简单规则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大班幼儿,可开展难度更大的团队游戏和竞赛游戏。在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或展开竞争的过程中,幼儿能学会合作、沟通、公平竞争等社会交往技能。
选择的游戏还要有利于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体验情绪。在幼儿情绪发展的初级阶段,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认识和辨别各种情绪。因此,可多开展一些表情识别、情绪体验的游戏。如通过模仿照镜子、比画猜谜等游戏,引导幼儿观察、辨识喜怒哀乐等不同表情,学会从面部表情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通过表演游戏,让幼儿学会用肢体语言和语调表达自己的情绪。还可设计一些情境模拟游戏,让幼儿在虚拟情境中体验各种情绪。如在过家家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做错事时的内疚感,引导幼儿认识到错误行为会带来负面情绪;在表演游戏中,让幼儿体验被表扬时的喜悦感,感受正面行为带来的愉悦心情。通过丰富的情绪体验游戏,帮助幼儿加深对各种情绪的理解,奠定幼儿情绪管理的认知基础。
(二)为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
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保证游戏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条件。环境对幼儿的情绪影响很大,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本着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尊重幼儿的需求,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探索,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安全是幼儿游戏环境的首要条件。幼儿安全意识较差,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意外。因此,教师要全面排查游戏场地和设施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安全死角。室内游戏场地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玩具、游戏器材要定期消毒,尖锐物品要远离幼儿;户外游戏场地要选择在远离车流人流的安全地带,地面要平整干燥,大型玩具要稳固安装。教师还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幼儿遇到危险时求助、自救的能力。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防患于未然。唯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
舒适是幼儿产生良好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幼儿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较高,环境的色彩、照明、温度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状态。因此,游戏环境要尽量营造轻松、温馨的氛围。如在环境布置上,以明快柔和的色彩为主,可增添一些绿色植物、幼儿喜爱的卡通元素,营造亲切自然的游戏氛围;座椅要符合幼儿身高,桌面要防滑,方便幼儿使用;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空气要清新。教师要及时调节光线,避免强光直射。同时,还要注意噪声的管控,幼儿的娇嫩的听觉神经经不起巨大噪声的刺激,游戏时要提醒幼儿注意控制音量。舒适自在的环境,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鼓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自我调节
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幼儿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要按照角色特点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竞赛游戏中,幼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好胜心理,大方接受失败。通过参与这些游戏,幼儿逐渐学会根据环境需要控制和调整自己,形成初步的自我管理能力。
为了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游戏规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在游戏中,要及时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提醒和纠正,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约束。可多开展一些团队合作游戏,在集体荣誉的激励下,幼儿更容易约束自己,克服小我服从大我。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可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体验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学会宽容和谅解。通过游戏体验,幼儿逐渐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伤害他人。
(四)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情绪变化,学会调控
游戏活动往往充满情绪起伏。快乐、兴奋、沮丧、愤怒等情绪会随着游戏情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教师要教会幼儿觉察这些情绪变化,理解产生原因,学会调控。
比如,可以利用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和回顾环节,引导幼儿回想在游戏中有什么感受,感受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愉快的情绪可以分享,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疏导。
还可以在幼儿情绪体验强烈的时候,教给幼儿一些简单可行的情绪调控技巧,如深呼吸、数数、画画、唱歌、找人倾诉等,帮助幼儿及时平复情绪。让幼儿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不良情绪,不要采取攻击、逃避等不恰当的方式。
在游戏中巧妙设置一些情绪调控的环节,也能帮助幼儿学会情绪管理。比如,可以事先设计一些情绪调节提示卡,在幼儿情绪波动时及时出示,提醒幼儿调整情绪。也可在班级共同制定一些游戏公约,提醒幼儿注意控制情绪。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情绪管理能力是幼儿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关系到幼儿终身发展。幼儿园教育要高度重视幼儿社会情绪的培养,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将社会情绪教育融入游戏之中。要从幼儿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适宜的游戏活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情绪管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戏化情绪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芳梅.幼儿园生活教育活动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J]. 2024(6):62-64.
[2] 陈林芳.在支持性环境和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J].上海托幼, 2023(Z2):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