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共育的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吴思琦

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辽宁 鞍山 125000

摘要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同样也有明确的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构建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合力,将三者有机整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此来助推学生健康成长。中职幼儿教育作为培养幼师的主要阵地,自然也可以引入家园社协同共育理念,这有助于中职学生接受全面教育,同时为其塑造正确教育思想奠基。鉴于此,本文也就家园社协同共育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家园社;协同共育;中职幼儿教育

正文


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家园协同育人理念在我们我国就有受到较多的关注,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对于家园共育”的研究也不少,众多学者都有在研究报告中提到,对于幼儿而言,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与其学习、成长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在研究不断深入的环境下,除了家园共育之外,社会教育同样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并且被一同纳入到了协同育人理念之中,家园社协同共育理念也应运而生。中职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时,若能巧妙引入家园社协同共育理念就能在创新教学的同时,引导中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此来为其后续幼教工作开展奠基。

一、 家园社协同共育现状

(一) 家园社协同共育目标偏离

    幼儿教育与家庭、幼儿园、社会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彼此之间能够起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效果。但是,因为三者对于幼儿教育内涵、功能、价值的立场有所不同,促使家园社协同共育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有时候也会出现分工不当、育人目标偏离等一系列问题[1]。例如,家园社合作开展幼儿教育时,彼此之间经常会出现角色缺位越位错位、责任边界模糊等问题。具体而言,在家园社协同共育过程中,幼儿园过分关注学科知识教学,严重挤压了幼儿玩耍及活动时间、空间;家庭教育则因为家长对于教育学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促使其过分关注还是“成绩”,尚未真正意识到幼儿教育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教育;社会更是忽视了自己在其中的作用。长期以往下去,家园社协同共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中自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呈现出了边缘化的情况,无法真正起到良好的合作育人效果。

(二) 家园社资源整合联动不足

    分析当下家园社协同共育新装即可发现,家园社彼此之间不管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策略上,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大多是独立行动,彼此之间缺少合作意识。分析当下中职幼儿教育家园社协同育人情况即可发现,三者彼此之间的资源整合联动明显不足,三方资源较为分散,而之所以会如此大多是因为家庭、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认为整个中职幼儿教育活动是以幼儿园为主,学生家长、社会参与度明显不足,无法真正形成平等合作的联动关系,进而引发大量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资源分散,最终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出家园社协同育人效果[2]

二、 家园社协同共育实践策略

(一) 推开,让家社助力幼儿教育

虽然以往幼儿教育在开展时,也有强调家园合作,但是大多还是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家园合作浮于表面幼儿家长参与力度不足,这也促使幼儿因为家庭因素引发了不少的教育问题,例如,因为家长幼儿教育参与不足,在家中还是容易忽略对幼儿的行为指导及约束,幼儿教育效果自然无法从园内维持到家庭。总之,学校作为家园社协同共育主阵地,虽然其对于幼儿教育有着较为显著的干预及影响效果,但是若只是依赖于幼儿园却远远不够,这一点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也有证实。而构建家园社协同共育机制则能改进上述问题,所以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可以及时推开“园门”,让家长、社会也能参与到中职幼儿教育活动中,这样就能借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让整个中职幼儿教育从之前只局限于学校内,逐渐拓展延伸到校外,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缺失部分,从而切实提升中职幼儿教育效果。例如,幼儿园可以与家庭、社会形成良好的合作,主动为幼儿搜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软件推送给幼儿及其家长,这能让幼儿在课外也能逐渐扩大自身认知及感悟,让其在有趣的网络技术引领下逐渐发展自身智力及思维,进而真正优化家园社协同共育。

(二) 打开家门,让教师参与幼儿教育

以往幼儿教育大多是幼儿园的“独角戏”,家长与社会都甚少参与,而幼儿年龄本就尚小,家长对于他们的影响较大,不管是行为习惯还是生活习惯形成都与学生家长紧密相关,若若缺少家园合作,最终幼儿教育效果自然并不理想。而构建家园社协同共育机制则能改进上述问题,其主张家、园、社彼此之间的协同育人,其认为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对于幼儿学习状态及行为习惯养成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家长在家园社协同共育过程中打开“家门”,让教师能够一同参与到中职幼儿教育活动中,这不仅能够强化家园合作,还能为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指导,从而真正形成良好的家园联动效应,高效达成中职幼儿教育目标[3]。为此,家园社协同共育机制在构建时,家长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作用,还需要主动打开“家门”让教师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借此来深化家园合作,进而更好地助力于幼儿教育活动高质量开展。例如,家长在遇到教育问题时可以主动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来寻求教师帮助,通过家园线上沟通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思想,以此来驱动家园社协同共育工作高质量开展,从而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三) 社会参与,丰富家园社协同共育活动

    家园社协同共育实践活动在开展时,中职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让社会力量及资源一同参与到其中,这能进一步丰富家园社协同共育活动,从而切实助力于中职幼儿教育活动高质量开展。首先,可以在社会不同的领域的人员请进来。具体而言,幼儿园可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借助家长社会资源来邀请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像是语言、体能、艺术等各个领域专业人才,邀请他们来丰富幼儿幼儿园生活,这样自然能够满足幼儿多元化学习需求,同时还能开阔幼儿认知视野,助推幼儿更为全面的成长。又比如,还可以邀请司法部门相关人员来为幼儿开展“法治教育”专题讲座,以此来帮助幼儿认识更多的法律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在社会实践中准确认识个人价值及存在的意义,从而助推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其次,还可以引导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自然资料中的活教材,这也能拓展幼儿教育阵地,进一步丰富家园社协同共育工作[4]。例如,可以在巧借春游、远足等活动来引导幼儿感知大自然之美,亦或者是利用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资源来为其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切实提升幼儿实施效果。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家园社协同共育引入学前教育,能够将家园社资源互补应用于幼儿教育体系中,以此来为幼儿打造出一个舒适、适合其成长的环境,从而真正提升幼儿教育效果。为此,中职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家园社协同共育理念形成完善且全面的认识,并且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家园社资源及优势来达到一个互补促进的教育效果,以此来更好地为中职学生后续就业及幼儿工作开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晓菁.关于家园协同共育的途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7):176-178.

[2]丁梦丽.《英国学前保教质量报告》对家园社区协同共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10):92-96.

[3]张洁.协同共育机制中的家园互动——“四度”教育之“温度”[J].山东教育,2019,(36):42-44.

[4]滕忠萍.运用“移动云”学前协同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家园共育[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7,(05):53-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