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的魔力:促进隐性失陪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实证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刘伟 齐旎

河南省实验幼儿园 450000

摘要

隐性失陪儿童由于父母陪伴不足,社会情感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本研究以体育游戏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促进隐性失陪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与实践策略。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选取60名隐性失陪儿童为研究对象,实施为期一学期的体育游戏教学干预。结果发现:体育游戏能有效改善隐性失陪儿童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能力。本研究深入剖析了体育游戏在隐性失陪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为隐性失陪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与新路径。


关键词

隐性失陪儿童;体育游戏;社会情感;实证研究

正文


引言家长既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又是儿童的终身教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能为儿童提供相对丰厚的物质生活,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情感方面的培养,这种“隐性失陪”导致了儿童在情感方面的缺失。引导隐性失陪儿童走出发展困境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情绪调节提高社交能力已成为当前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体育游戏是儿童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形式在其身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有研究发现体育游戏能为儿童创设轻松愉悦的体验氛围有利于儿童在快乐中认识自我、塑造自信能有效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能为儿童提供广阔的交往平台在合作、竞争中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由此可见体育游戏的独特优势有望为隐性失陪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带来突破。鉴于此本研究以隐性失陪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教学实验的方法探究体育游戏在促进其社会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为隐性失陪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一、隐性失陪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特点

隐性失陪儿童是指那些虽然物质生活无虞但因父母陪伴时间不足、陪伴质量不高而在情感上缺失依恋、在心理上感到孤独的儿童。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社会情感发展问题。

隐性失陪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低。由于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情感反馈他们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缺乏清晰认识自我概念模糊。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容易导致儿童自卑、自我否定缺乏自信。

隐性失陪儿童情绪波动较大。父母陪伴缺失使他们缺少情感慰藉和心理支持面对挫折时容易情绪崩溃日常情绪状态多以消极情绪为主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抑郁等问题。

隐性失陪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交流互动的机会使其沟通表达能力发展迟缓。在同伴交往中常表现出孤僻、敏感、自私等特点导致同伴接纳度低易产生“边缘人”心态。

总之隐性失陪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滞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亟待引导和提升。这为儿童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补偿隐性失陪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促进其社会情感的良性发展。

二、以体育游戏促进隐性失陪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实证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体育游戏在改善隐性失陪儿童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作用揭示其内在机制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小学一、二年级60名隐性失聪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家长的陪伴时间和陪伴质量参考儿童同伴交往状况、情绪表现等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共同筛选确定。研究对象男女各半平均年龄为7.5岁。

研究方法

1.教学实验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接受每周2次、每次40分钟的体育游戏教学为期一学期对照组接受学校常规体育教学。

2.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中的情绪反应、同伴互动等社会情感表现。

研究过程

1.前测。在体育游戏教学实施前对两组儿童进行社会情感能力测试了解其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的基本水平。

2.方案设计。根据隐性失陪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需求研究者精心设计游戏教学方案。选取的体育游戏具有以下特点(1趣味性强激发儿童参与兴趣(2情境性强营造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3互动性强为儿童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4挑战性适度促进儿童能力提升。游戏内容涵盖了自我探索、情绪体验、团队合作等主题。

3.教学实施。为期18周的体育游戏教学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授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游戏的独特优势引导儿童在身体活动中探索自我、感知他人在游戏互动中学会情绪调节、人际沟通力求在轻松愉悦中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4.跟踪观察。研究者全程参与游戏教学观察记录儿童的情感行为表现及时捕捉儿童的发展变化定期走访儿童家长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和人际交往情况。

5.后测。游戏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儿童再次进行社会情感能力测试考察实验组儿童的能力提升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6.效果评估。采访实验组儿童、家长和授课教师全面了解体育游戏教学的效果和影响。系统梳理观察日志、访谈资料、测试数据客观评价体育游戏教学的成效揭示其内在作用机制总结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研究结果

通过为期一学期的体育游戏教学隐性失陪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1.自我认知水平显著提高。游戏情境为儿童提供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在角色扮演、能力展示中儿童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适时引导儿童觉察优势接纳不足客观认识自己。后测显示实验组儿童的自我概念更加清晰自信心显著增强自我认知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情绪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游戏过程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渠道大大缓解了儿童的抑郁、焦虑情绪游戏规则的遵守培养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游戏中的挫折承受练就了儿童的抗挫力。后测显示实验组儿童能较好地觉察和调节情绪消极情绪明显减少情绪管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人际交往能力大幅提升。游戏为儿童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合作对抗中儿童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我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游戏角色的扮演增进了儿童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同理心得到培养。游戏情境也锻炼了儿童的社会适应力。后测显示实验组儿童的沟通表达、人际理解、社会适应等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改善隐性失陪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实证支持。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游戏所提供的情感体验、角色扮演、规则学习、互动合作等能有效满足隐性失陪儿童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需求。这为运用体育游戏开展隐性失陪儿童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体育游戏在隐性失陪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把握体育游戏的选择原则设计契合儿童特点的游戏

有关规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运用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等,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肌体加以培养,以便增强儿童的体格,加强儿童对自然界的适应性。”体育游戏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趣味性原则游戏情境和玩法要新颖有趣调动儿童兴趣适宜性原则游戏难度要适中内容要契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目标性原则要紧扣社会情感发展目标促进儿童能力提升安全性原则游戏设计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承受能力严格把控安全风险。教师要充分考虑隐性失陪儿童自信心不足、规则意识薄弱、人际交往障碍等特点围绕自我探索、情绪宣泄、团队合作等主题因材施教地开发游戏内容。如设计“我是小小发现家”游戏引导儿童探索身体感知自我设计“情绪变变变”游戏引导儿童在动作模仿中体验和表达丰富情绪设计“小小运动会”游戏引导儿童通过接力、背靠背等学习团队协作。

加强规则引导提高游戏教育的针对性

游戏规则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规则的约束力和指向性巧妙融入教育意图增强游戏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要让儿童明确游戏规则培养规则意识。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规则如顺口溜、情境演示等引导儿童知晓规则内容理解规则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则执行培养自律意识。及时提醒违反规则的行为引导儿童反思规则的必要性增强自觉遵守的意识要鼓励儿童讨论游戏规则学着协商制定规则培养规则参与意识让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规则的设定要立足于社会情感目标聚焦于解决隐性失陪儿童的突出问题。如针对儿童自我中心倾向可制定“为他人加油、鼓掌”的规则培养同理心针对儿童敏感、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可制定“游戏中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放弃”的规则培养抗挫力和坚持精神。

重视反思总结优化游戏促进社会情感发展的路径  

游戏教学不应止步于愉悦体验更要注重经验提炼和迁移运用。教师要引导儿童及时回顾总结游戏体验梳理收获反思不足思考改进策略。可采取个人反思、小组分享、集体讨论等多元反思方式引导儿童多角度认识自我、他人和游戏本身。反思要聚焦于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人际互动、问题解决等启发儿童探究游戏背后的社会情感意蕴。如在“情绪变变变”游戏后引导儿童反思游戏中的情绪变化探讨情绪调节的策略“小小运动会”游戏后引导儿童反思团队失败的原因讨论有效合作的方法要引导儿童思考游戏经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讨论游戏中习得的情感表达、人际沟通等技能在学习、生活中的运用。通过系统反思帮助儿童串联游戏体验内化社会情感认知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做到迁移运用优化体育游戏促进社会情感发展的路径。

加强家校社区协同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体育游戏教学不是学校的独角戏更需要家庭、社区的协同配合。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讲解体育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争取家长支持。定期为家长举办游戏体验活动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游戏引导策略形成教育合力要引导家长反思陪伴方式在游戏中融入亲子交流、心灵沟通拉近亲子距离弥补陪伴缺失。学校还要积极开拓社区游戏资源与社区开展游戏主题活动营造社区游戏文化氛围。如举办“我眼中的快乐游戏”绘画大赛、“小小游戏发明家”比赛等激发儿童参与热情。组织亲子游戏沙龙、邻里游戏派对等为儿童搭建交往平台。

结语

隐性失陪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已成为亟待关注的教育议题。本研究聚焦于体育游戏的独特优势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揭示了体育游戏在改善隐性失陪儿童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验证了其在隐性失陪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在后续的教育实践中要立足于隐性失陪儿童的特殊需求遵循体育游戏的基本规律把握游戏选择、规则引导、反思总结等关键环节促进游戏与教育的有机融合调动家校社区协同机制为隐性失陪儿童营造快乐游戏、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体育游戏成为助力隐性失陪儿童走出情感迷途、迈向精彩人生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曹斌.亲子阅读:与“隐性失陪”儿童重建情感连接[J].家庭生活指南, 2024, 40(8):170-171.

[2] 刘义娟.“隐性失陪”儿童心理成因及干预对策[J].  2022(8):22-23.

[3] 陈晔.亲子阅读:与“隐性失陪”儿童重建情感联接[J].学苑教育, 2023(32):67-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