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以读带思——提升小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途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
正文
引言
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载体,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我国的文化知识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量,学习文言文中优秀古代人物中的品质,实现小学生文化底蕴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不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量,为日后进行文言文的深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无缝衔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值得小学生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作为古代知识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还能够传承古人的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从目前小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并未达到教育部门的初衷,很多学生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较差,无法投身到文言文的学习之中,甚至有的学生在思想上就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根本无法学好文言文。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并未深刻地对文言文进行研究,照搬照抄参考书上的解释,直接讲授给学生们听,不但无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反而加重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抵抗心理。另外,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虽然教育部门已经选择了比较简单的文言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仍旧像“天书”一样难以理解,更不要说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了。语文教师如果无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任由事态发展下去,会加大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心理,使得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要想真正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并让学生从内心热爱文言文的学习。教师需要全面、透彻地解读文言文知识,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加重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比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教师加以指导
朗读是最直观感受文字的方法,教师可以从朗读入手,通过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地开始朗读内容,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避免学生出现溜号或走神的行为,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言文朗读过程中。与此同时,解答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时的老师不要怕麻烦,逐个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确保每一个同学的问题都能够被解答,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一个关于学生存在问题的思维导图,方便教师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在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
2. 配以背景开展朗读
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找到与文言文相似的音频,进而根据文章中的音频配备一些适合阅读的音乐,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学习,并在班级之中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感知,让学生逐渐接受文言文学习,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
三、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让文言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经过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阅读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与文言文的联系来实现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比较放松,所以教师从学生入手,可以让他们有一种轻松的感觉,缓解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抗拒心理。与此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将文言文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文言文进行改观,从心底里试着接受文言文学习,彻底地实现对文言文态度的改变。
(二)增加知识积累,奠定良好基础
1.通过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文言文虽然是古代的书面语,但在当下的教学朗读中同样需要加强语感。而一切语言语感的培养都离不开说和读。因此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在朗诵过程中注意古字、通假字的读音,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加对文言文中古字、通假字等知识的积累。
2.通过识记积累文言文常识
在小学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经常朗读,还要多记多写,勤加整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固定句式等,每学一篇都要做分类记录。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多遍通读,在做到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中注释进行认知了解,如“故”字,在我们现在生活中,看到“故”,我们大都会想到“故意”、“故事”,而在古文中“故”也具有多种意义,如本文中的“故为精卫”的“故”就是“因此”的意思,而《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故”却是“旧的”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知识认知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在学新篇时遇到相同的实词要往回联系,遇到虚词不同的用法要向后总结的习惯,比如古代官职、地名、代称等古代常识类内容,就要记下来,并与现代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经常复习、与过去和现在联系中不断丰富和稳固知识积累。
3. 扩大文言文运用范围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文字都是以白话文的形式来进行书写的,因此对于文言文比较陌生,要想真正地掌握文言文,需要从文言文的运用范围上入手。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创建一个文言文的阅读角,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应用文言文来进行对话,并反复地对文章进行书写练习,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文言文字词理解训练
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在语法以及语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文言文的字词入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并掌握文言文的说话节奏,从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另外,教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教材中标记出文言文的朗读顺序,通过标记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方便我们日后阅读文言文。
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六年级第七单元《伯牙鼓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对课文的节奏进行划分,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正确的节奏应该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但有些学生划分“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各种形式,造成意思含混不清,理解起来更加困难。因而在小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划文言文节奏的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要予以帮助或让学生互相帮助。教师在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注释翻译等教学内容进行理解训练。
(四)拓宽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创造大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了解创造背景和目的的方式,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守株待兔》这一文言文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先对守株待兔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并知晓守株待兔目的,之后再进行文本的学习。守株待兔故事原本来自于一个成语,出自韩非子的书中,文言文故事讲述了宋国一个人在田里农忙时,碰见一只兔子撞死到树桩上,之后他认为自己每天都能够遇见这样的好事,就每天等在树桩旁边的故事。这个文言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想着不劳而获,而是应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用我们的勤劳的双手去致富,获得更好的生活。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墨守成规、刻舟求剑等近义词来补充学生对于守株待兔故事的理解,并告诫学生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而是要脚踏实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守株待兔故事中有强烈的反讽,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这种写作手法,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记忆,实现文言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反复诵读,逐层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该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举例来说,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文言文时,我采用“自由读文,读准生字”、“读准停顿,学习断句”、“带着理解,再读课文”等环节来帮助学生读好文言文。自由读文时,提出了读准字音的学习要求,通过指名读,指导易错音的方式达成目标。接下来,通过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逐渐地对长句进行停顿处理。最后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现代距离的时间遥远,导致小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古代文化的传承,我们有责任将文言文传承并发扬光大。很多学生由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对于文言文学习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之中,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消除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抵触心理,从而更好地开展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绪柱.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探讨[J].中学语文,2013(27):88-89.
[2]查清兰.试论小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阅读能力[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3]夏旭东.攻坚克难,引领小学生走近文言文——谈小学文言文阅读及其教学策略[J].唐山文学,2019(06):51.
[4]朱梅花.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文言文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J].儿童大世界,2020(3):3.
[5]向新平.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真情,2020(1):1.
0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