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性失陪”到“情感共鸣”:亲子体育游戏的干预效果与路径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赵艺敏 陈卫红

河南省实验幼儿园 450000

摘要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减少,出现“隐性失陪”现象,影响亲子关系。体育游戏以其互动性和趣味性,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亲子关系中“隐性失陪”的表现与成因,提出通过精心设计亲子体育游戏、营造良好活动氛围、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等路径,引导亲子在体育游戏中增进交流、达成共识、实现情感共鸣,并以某小学组织的亲子趣味运动会为例,评估了亲子体育游戏干预的效果。


关键词

亲子关系;隐性失陪;体育游戏

正文


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健康优先”的原则,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把“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教育过程评估的关键指标,提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家长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与孩子相处时间减少即使共处一室也常各自玩手机、看电视缺乏有效沟通出现“隐性失陪”现象。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不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还可能滋生代际隔阂引发叛逆、自卑等问题。

一、亲子关系中的“隐性失陪”问题

(一)家长高工作压力下亲子互动缺失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为生计奔波的家长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超长的工作时间频繁的出差加班让许多家长疲于奔命难以挤出时间与孩子相处。即便偶尔闲得在家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只顾得上嘱咐几句话、询问几个问题缺乏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难以投入充足的时间精力与孩子互动。久而久之亲子间的隔阂日渐加深缺乏应有的交流。工作压力下亲子互动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有限若再不注意沟通质量轻易地将时间挤占在叮嘱琐事上便加剧了亲子失陪的风险。

(二)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导致情感交流不足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家庭中的普及不少家长和孩子习惯于各自埋头电子屏幕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工作繁忙的家长下班后常以浏览手机新闻、处理微信工作事务等方式放松却忽视了与孩子互动的需要。而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亦渐失与家长交流的兴趣。时间一长亲子间的情感联结逐渐淡漠难以对彼此的想法感同身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被电子屏幕剥夺。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无疑挤占了亲子交流的时间削弱了面对面情感互动的力度加重了亲子失陪的隐患。

(三)家长缺乏亲子沟通技巧难以达成共识

很多家长虽有与孩子交流的意愿但受限于沟通技巧和方式难以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达成情感共鸣。部分家长秉持“棍棒教育”理念常用命令、呵斥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孩子感受不到尊重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敞开心扉导致矛盾加剧。一些家长则试图以“唠叨”方式表达关爱事无巨细地嘱咐却忽视了倾听孩子想法久而久之也引起孩子反感。这些沟通方式虽出于善意却因不得其法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让亲子间形成平等、顺畅的情感互动。此外不少家长缺乏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制定规则的意识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号施令”,却很少聆听、采纳孩子的建议孩子感受不到平等对话、民主决策的氛围自然难以与家长达成共识产生情感共鸣。可见家长沟通方式的失当是导致亲子失陪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亲子体育游戏“情感共鸣”干预实施路径

(一)游戏设计选择适宜亲子互动的体育游戏

面对亲子失陪问题设计实施联络亲子情感的体育游戏是行之有效的干预路径。但并非所有体育游戏都适合亲子互动教师要精心筛选确保游戏形式新颖有趣、强调团队协作、规则简明易懂、动作难度适中游戏要富于趣味性能快速吸引亲子的兴趣调动参与热情。可借鉴当下流行的亲子综艺节目和体育赛事设计如“亲子接力赛”“亲子定向越野”等时尚的游戏形式巧妙融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让亲子在角色代入中增进互动要选择需亲子密切配合方能完成的团队游戏“亲子二人三足”“亲子叠罗汉”创设相互信任、彼此协助的情境让胜利的喜悦感促进情感交融规则要力求简明易懂动作难度要适中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玩法快速进入状态避免因规则理解有误或动作掌握困难而产生挫败感。通过这些精心设计亲子体育游戏方可成为联络情感的润滑剂。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亲子默契大考验”的游戏。游戏准备两副图案各异的拼图随机打乱后分别交给家长和孩子每组亲子背靠背站立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语言描述和提问找出两人手中相同的拼图并正确拼合图案。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必须努力搜寻恰当的语言来描述手中的拼图并专注倾听对方的表达及时提出问题方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游戏巧妙地将语言表达、专注倾听、问题解决等互动元素融入其中亲子默契的培养被悄然植入游戏情境而紧张刺激的竞赛气氛又让双方乐在其中、互动频繁既增强了体验感又避免了说教味。

(二)组织实施营造良好亲子游戏氛围

精心设计的亲子体育游戏还需有序实施、周密组织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引导积极互动方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教师要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班级微信群、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详细说明活动意义、游戏规则、时间地点、所需道具等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活动现场要布置得热闹喜庆可摆放亲子游戏拱门、悬挂趣味横幅标语、播放欢快的亲子运动主题曲渲染欢乐祥和的气氛。活动伊始教师要致欢迎辞感谢家长抽出宝贵时间参与表达增进亲子感情、发展孩子身心的美好愿景激励大家积极互动、用心体验。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家长多给予孩子肯定性言语多表达对孩子的赞美、鼓励和支持创设民主平等、相互欣赏的互动氛围。对于平时不善言辞的家长教师可事先提供一些温馨提示卡列举夸奖和鼓励的语句嘉许孩子努力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欣赏与认可。在游戏规则讲解环节教师要鼓励亲子共同商讨游戏攻略一起分析场上形势培养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组亲子互动情况对亲密无间、默契十足的亲子给予及时表扬对个别矛盾较多、出现争执的亲子要循循善诱提供化解矛盾的金点子。在这样热烈欢快、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亲子间的心理隔阂必将迎刃而解。

例如某小学在亲子趣味运动会上设置“你划我猜”游戏。每组亲子围坐一圈孩子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个词语“感恩”“创新”并用身体动作比画,与其他家长竞相猜词。孩子要在规定时间内用肢体语言表达抽中的词语含义,家长则要专注观察孩子的动作用心揣摩其内在表达。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细微的表情变化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词语的言外之意。对于成功猜中的家长要热情地喝彩“真不愧是孩子的心灵捕手,你们的默契太棒了!”而对于没能及时领会孩子意图的家长也给予鼓励“你已经很用心地去感知孩子的内心了,这种态度最可贵,相信假以时日,你们的心灵一定会产生更多共鸣!”在这样融洽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家长与孩子的心灵在游戏中碰撞交流消除了隔阂增进了理解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

(三)效果评估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单次活动的效果固然重要但亲子情感的培育非一蹴而就需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常抓不懈。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搜集家长和孩子的反馈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对活动形式、内容、组织等方面的感受诸如“这次活动最让你感动的瞬间是什么”“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以便优化后续活动方案。同时评价不能只看重结果还要关注过程。教师要细致观察每组亲子在活动中的言语交流、情感互动等表现记录感人瞬间积累典型案例。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可在每学期末举行一次“亲子运动会回顾展”,通过照片、录像、采访等形式展示亲子拥抱、击掌、相视而笑的温馨瞬间分享活动中动人的亲子小故事。例如“永不放弃的父女档”讲述父女俩在亲子接力赛中相互鼓励、携手冲线的感人故事“齐心协力的母子连”描绘母子在亲子定向越野中密切配合、荣获佳绩的动人场景。这些具体生动的案例胜过千言万语家长和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必将倍感欣慰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情感进步。评价还要有延展性不能就此止步。教师要鼓励亲子运用体育游戏中的有效沟通技巧创设家庭体育游戏日将游戏融入日常生活延续活动效应。如在周末或假期家长可与孩子一起玩平衡木游戏共同搭建积木高塔培养默契和信任或开展亲子踢毽子比赛增进协作交流。让亲子体育游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运动的快乐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

三、亲子体育游戏干预效果分析

针对亲子失陪现象采取体育游戏干预效果如何这需要通过前后对比来评判。以某小学组织的“亲子趣味运动会”为例活动前后均采用问卷调查考察家长与孩子在体育锻炼习惯、交流时长、情感纽带等维度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亲子体育锻炼习惯明显改善。活动前45.8%的家长平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足1次20.3%的家长与孩子每周体育锻炼在2次及以上。而活动后76.4%的家长养成了每周至少1次亲子体育锻炼的习惯41.2%的家长与孩子每周体育锻炼达2次及以上。定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生活常态而不再是“节日亮相”

第二亲子交流时长显著延长。活动前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天与孩子沟通不足30分钟的家长比例为38.5%,3060分钟的占42.1%超过1小时的仅19.4%。而活动后这一状况明显改观61.3%的家长与孩子每天沟通在1小时以上3060分钟的占32.9%不足30分钟的比例降至5.8%。可见亲子间真诚交流的时间在悄然延长。

可见亲子体育游戏干预从亲子运动习惯、交流时长到情感纽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它为破解“隐性失陪”问题提供了一剂良方也为构建新型亲子关系开辟了实践路径。

结语

面向未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将亲子体育游戏干预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家长要主动参与亲子体育游戏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学校要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体育活动为增进亲子感情搭建平台社区和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开辟亲子运动场地举办形式多样的亲子趣味赛事。

参考文献

[1] 刘丽,胡孙裔,汪天华,等.小组体育游戏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1):110-114.

[2] 刘佳文.合作性体育游戏干预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3.

[3] 付睿玲,杜熙茹,刘姚玲.奥尔夫音乐与体育游戏对ASD儿童大肌肉运动能力干预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22, 41(4):17-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