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亲子体育游戏促进隐性失陪儿童情感发展的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隐性失陪儿童;情感发展;亲子体育游戏;路径探索
正文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虽与孩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因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等原因而无暇陪伴孩子,造成隐性失陪现象日益突出,作为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隐性失陪对儿童情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隐性失陪儿童往往缺乏父母温情陪伴和支持引导,难以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情感表达与调控能力发展受阻,进而可能酿成儿童期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隐性失陪儿童情感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隐性失陪的界定与成因
所谓“隐性失陪”,是指父母虽与孩子居住在一起,但因忙于工作、缺乏育儿意识等原因未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关注和引导,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与照料,呈现出类似于明显失陪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当前,隐性失陪儿童现象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加快,职业竞争压力加大,许多父母将主要经历投入职场,减少了与孩子共处的时间,部分父母仍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过于重视孩子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情感的关注和引导,未能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二)隐性失陪儿童情感表达受限
由于缺乏父母关注与陪伴,隐性失陪儿童往往难以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缺乏在家庭中表达情感的机会与途径,久而久之其情感表达能力逐渐退化,难以准确辨识和表达自身的情感状态,沟通表达受阻。隐性失陪儿童在缺少父母情感互动的环境中成长,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不足,内心孤独失落,却又难以用语言表达,情感压抑于心,由于父母陪伴缺位,隐性失陪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倾诉情感的机会,表达能力发展滞后[1]。
(三)隐性失陪儿童情感调控能力缺乏
情感调控是个体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而父母敏感回应与温情陪伴在儿童情感调控能力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隐性失陪儿童往往因缺乏父母情感支持,未能及时获得父母对其情绪的接纳和引导,情感调控能力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父母陪伴缺位导致儿童情感需求难以满足,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体验,一旦遭遇挫折更易悲观消沉,难以自我调节,父母缺乏示范引导,儿童难以学习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遇事容易冲动,自控能力不足。
二、亲子体育游戏促进隐性失陪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游戏情境营造轻松氛围,利于情感表达
亲子体育游戏营造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能使隐性失陪儿童放下心理防备,自在地表露真情实感,在角色扮演、歌舞表演、体育竞赛等富于情感表现的游戏情境中,儿童在父母陪伴下尽情释放天性,用夸张的表情、动作抒发内心喜怒哀乐。同时,游戏情境消解了父母威严形象,增进了亲子间平等互动,让儿童敢于向父母表露情感,如在“森林发怒了”游戏中,孩子与父母分别扮演小兔、大树等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表现角色情绪,游戏氛围感染着孩子,不知不觉表露真情[2]。
(二)规则设置培养自我管理,助力情绪调节
亲子体育游戏蕴含丰富的规则元素,遵守规则、接受裁判等环节有助于培养隐性失陪儿童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游戏规则的设置倡导儿童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控制情绪冲动,减少攻击、任性等不当情绪表现,如“木头人”游戏要求儿童迅速做出反应并“定格”,考验儿童的自我控制力。游戏中的胜负、得分等激励机制能调动儿童主动情绪管理的积极性,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儿童逐步学会控制焦虑、管理挫折等负面情绪。
(三)亲子互动增进理解沟通,促进情感交流
亲子体育游戏为隐性失陪儿童搭建了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情感互动平台,父母参与和引导对于促进亲子间情感交流、消除代际隔阂具有重要作用。在热身接力、持物竞速等亲子合作游戏中,儿童与父母加强了肢体接触,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完成挑战,在配合默契中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拉近了亲子情感距离,游戏过程中父母主动引导、耐心倾听,进一步打开了儿童的心扉,增进了亲子间的理解和沟通。
(四)体育锻炼释放情绪压力,平衡心理状态
体育活动具有调节压力、平衡心理的积极作用,亲子体育游戏中蕴含的体能活动,能帮助隐性失陪儿童宣泄郁结的负面情绪,恢复身心平衡。游戏中的奔跑、跳跃等大肌肉运动,能使儿童在肢体舒展中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烦躁情绪,游戏竞争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儿童自信心,促进积极乐观情绪体验,父母参与其中,及时给予鼓励支持,让儿童获得心理慰藉,负面情绪得以疏导。
三、亲子体育游戏促进隐性失陪儿童情感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游戏选择:契合儿童身心特点,富于情感表现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参与的亲子体育游戏,是促进隐性失陪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难度上要适中有梯度,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提升自信心和安全感。游戏要蕴含丰富的情感表现元素,为幼儿提供抒发情感的“出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学会表达情感、调控情绪[3]。
例如,教师选择了“寻宝大作战”的亲子游戏,游戏情境设定为:幼儿是勇敢的探险家,要跟家长一起寻找失落的宝藏,教师精心布置场地,设置“独木桥”、“黑暗洞穴”等关卡,幼儿需在家长的陪伴下,手牵手一起闯关,寻找线索,过独木桥时幼儿和家长要齐心协力保持平衡,相互鼓励;经过“黑暗洞穴”时,幼儿紧紧依偎在家长身旁,感受亲情的温暖,沿途还设有“爱的表白站”,要求幼儿和家长说出对彼此的爱,幼儿羞涩地说“我爱爸爸妈妈”,家长则深情地回应“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二)游戏组织:家长引导参与,营造亲密互动
隐性失陪儿童的情感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与父母的互动交流,组织亲子体育游戏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鼓励其积极投入,与幼儿开展亲密互动,在肢体接触、言语交流中培养亲密依恋关系。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讲解亲子游戏的重要意义,提供游戏指导,帮助其掌握与幼儿互动的策略,成为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支持者,要为家长营造轻松参与的环境,降低家长参与门槛。
例如,在“我是妈妈的小尾巴”的亲子游戏中,家长充当妈妈,幼儿则紧紧跟随其身后,成为妈妈的“小尾巴”,游戏一开始有的幼儿还有些羞涩,不愿靠近妈妈,教师便鼓励家长主动伸出双手,温柔地呼唤孩子的名字,给予亲切的微笑,在妈妈含情脉脉的注视下,幼儿终于“破冰”露出笑容,一步步走近妈妈,紧紧拉住妈妈的手。随着游戏的深入,妈妈时而快走、时而慢跑,小尾巴要努力跟上,当幼儿跟不上时,妈妈会停下脚步,回头微笑着鼓励幼儿,幼儿在妈妈鼓励的眼神中重新鼓起勇气,小跑着依偎到妈妈身边,妈妈张开双臂,给幼儿一个大大的拥抱,在耳边轻声说:“宝贝真棒!妈妈爱你!”温暖的拥抱,极大地满足了幼儿对亲情的渴望。
(三)游戏反思:重视情感体验,深化情感认知
亲子体育游戏不应止步于趣味性体验,更要注重引导幼儿反思情感体验,深化其情感认知,游戏结束后教师要通过提问、分享等形式,鼓励幼儿回顾与家长互动的点点滴滴,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反思中,幼儿意识到爸爸妈妈对自己满满的爱,父母情感投入的缺失只是暂时的,心中重新树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心理创伤也慢慢愈合,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情感表现,学会感恩父母的付出,用爱回馈父母的爱[4]。
例如,在“爱的抱抱”游戏中,幼儿与父母深情相拥,用实际行动表达爱意,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畅所欲言地分享感受。“刚才拥抱的时候,我感觉爸爸抱我抱得好紧,好温暖,就像泰迪熊一样,”一个女孩甜甜地说;“那你觉得爸爸为什么要抱你抱得那么紧呢?”老师微笑着问;“嗯……因为爸爸很爱我呀!他要我感受到他的爱,让我快乐!”女孩自信地回答。接着教师鼓励幼儿也对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或画一幅全家福送给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感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父母表白心意,有的在爸爸脸上响亮地亲了一口,有的拉着妈妈的手说“我最爱妈妈了!”看到孩子们的真情流露,父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游戏迁移:拓展其他情境,强化情感能力
单一的游戏情境仅能触及隐性失陪儿童情感能力发展的某个侧面,还需要拓展到更广泛的实际生活情境,强化其获得性的情感能力,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游戏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其他互动情境中,并给予情感表现的机会与舞台。将游戏获得的情感体验延伸到更多元的生活情境中,让爱的表达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有助于幼儿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父母持久而稳固的情感联结,情感交往的主动性、表达能力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强化提升。
例如,“小手牵大手,爱在公园走”游戏后,教师倡议家长利用节假日与幼儿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传递爱与温暖,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了公园捡拾垃圾的志愿服务,幼儿手拿垃圾夹,与爸爸一起捡拾草坪上的果皮纸屑,尽管天气炎热,但在爸爸的鼓励下,幼儿丝毫不觉得苦和累,依然兴致高昂,活动结束后,环卫工人爷爷感动地说:“小朋友,你们为公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谢谢你们!”幼儿自豪地看着爸爸,爸爸则含笑点头,轻轻抚摸孩子的头以示鼓励。在为公园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的过程中,幼儿深切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亲子间心心相印的默契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升华,游戏中播撒的爱的种子,在公益活动中开花结果。
结语
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经常参加亲子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体质、锻炼大脑,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增进亲子情感。而且隐性失陪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其对儿童情感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文章基于学前儿童情感发展需求,探讨了亲子体育游戏在缓解隐性失陪儿童情感困境中的独特作用,发现亲子体育游戏所营造的轻松互动氛围,有助于满足隐性失陪儿童被关注、被爱的情感需求,游戏规则意蕴的自我管理,能帮助其学会情绪调控,游戏中的亲密互动、体能活动则为其开启了抒发情感的窗口。
参考文献
[1] 王海娟.体育游戏在家园亲子互动中的作用[J].新作文:教研, 2022(2):0169-0171.
[2] 刘霞.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亲子体育活动的开展[J].当代体育, 2022(12):0063-0065.
[3] 曹斌.亲子阅读:与“隐性失陪”儿童重建情感连接[J].家庭生活指南, 2024, 40(8):170-171.
[4] 陈晔.亲子阅读:与“隐性失陪”儿童重建情感联接[J].学苑教育, 2023(32):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