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践课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产教融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正文
项 目来源:资阳 口腔职业学院2024 年校级教改项 目《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策 略研究》 ,项 目编号:ZYKQ2024B1。
2019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制订与实施工作指导意见》指 出,高职教育实践性学时原则占比不少于50%,一般按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需开设 6 至 8 门专业核心课。但由于硬件设备不足、资金短缺、“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等,高职 院校实践行课程的开设未达到预期效果。具体表现为:实践课程学时占比不足、大量实践课 程采用网课授课、实践性不强。针对这一现象,资阳口腔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了满足产教融合 实践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教学改革的实践检验,在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师资组 成、实训资源、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以《可编 程控制技术》实践课程为例,展示本学院在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研究成果, 以期对广大高职教师提供借鉴。
探索一 :以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基础,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资阳 口腔职业学院作为中国牙谷 口腔全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建 目的在于服务牙谷 产业园企业,培养 口腔医疗领域的专业人才。 园区有 30 余家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企业,为 满足企业对医用器械维修工程师、医疗器械安装工程师的需求,学院开设了智能医疗装备技 术专业,该专业的开设以培养医用器械维修工程师、医疗器械安装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为直接 目的,要秋学生掌握 DR、CT、牙椅等医疗器械系统运行原理、可编程控制技术、医 疗器械维修等核心技能。
基于此,我们将本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可编程控制技术》的性质确定为:一门综合性、 实践性、技能性课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掌握 SFC 程序的设计与 编写、掌握触显一体机的MCGS 界面设计、熟悉市场和企业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工艺标准及安 装要求,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具有运用机电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具有安装、检测和维修 医疗器械产品机电控制模块的能力。
探索二 :以“1+X”证书和职业技能大赛为指导,校企合作共同完善课程标准
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我们将考证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纳入课程要 求中。资阳 口腔职业学院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对学生的技能要求: 毕业时,学生应考取医疗器械装配高级工、高级电工、智能电子产品装配高级工在内的任一 证书。为此,在制定《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时,笔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高级电 工考试要求确定了授课内容,内容包含 PLC 编程软件的使用、梯形图的绘制、PLC 输入与输 出端 口的使用等。
此外,我们还利用各种竞赛活动促进学生专业的成长和发展。获奖成果作为实践课程教 学的重要支撑依据,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也作了一定要求。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我们明确指出 了《可编程控制技术》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四川省数字工匠智能制造技术竞赛、资阳“工匠杯” 电工竞赛项 目的技术文件,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操作规范。
探索三 :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托,全面开发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资阳口腔职业学院与中国牙谷园区中的诸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得智能医疗装备技 术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均服务于资阳的地方企业。因此,我们在规划教材授课内容时, 常采用与企业合作协商的方式,编制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例如,在编制《可编程控制技术》这一门课程的教材时,学院智能医学技术教研室牵头 与四川贝利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合作成立了教材编写小组,以 口腔综合治疗机装配工与 电气工程师岗位招聘要求为导向,共同编写了校本教材《可编程活页式教材》。
该教材包含了完整的 口腔综合治疗机的PLC 控制系统设计流程,共 5 大板块和19 个链 锁任务:从最开始的产品需求分析、PLC 选型,到 PLC(FX2n)的程序设计基础,再到结合 口腔 综合治疗机功能完成相应控制程序设计,最后制作触摸屏界面控制 口腔综合治疗机系统。在 整个教材体系中还包括了 口腔综合治疗机装配工需要的岗位能力分析,包括产品装配工艺、 6S 现场管理要求、安装人员职业素养和行为准则,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 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操守,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探索四 :以项目为基础,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派,共建实训教学地基
学院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以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同学为培 养对象,组建订单班。专业课教师选取企业产品( 口腔综合治疗仪)做为课程开发对象,采 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队,成立专项教师队伍,实践部分采用教 学实践周方式授课。
具体做法是:首先,派遣师生到企业学习实践,了解机电控制技术在 口腔综合治疗仪中 的应用。我们将教学场所放到生产车间,使用正在生产的 口腔综合治疗机作为实训设备并选 取车间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教师;同时将该课程实践部分的48 课时( 总课时64)分离出来, 采用教学实践周的方式,让学生多与企业一线人员、技术人员接触,感受企业文化,理解工 匠精神。其次,组织企业人员到校参观实训室建设、提出优化意见,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
校外兼职教师。根据企业真实产品开发需求与项目特色,学校教师牵头调整课程实施内容, 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探索五 :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体验感为目标,构建全新考核机制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小组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通过设置实践项 目、模拟仿真实验 等方式,将 口腔综合治疗仪的技术工艺融合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该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让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参与实践工作,并采用任务式、项 目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也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体验感。
正因为《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灵活性很强,因此,我们借鉴了企业对 口腔综合治疗机安装、维修员工作能力的考核内容,制定了“二三四”考核机制。“二”指 阶段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两种考核方式同时使用,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比60% ,阶段性考核由 3 次考核组成分别位于实践项目的前、中、后期占比为 10%、10%、20%。“ 三”指课后活动、 项目考核、问卷调查三种不同的考核手段,在实践课期间不间断检查学生学习状态,以便实 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指企业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四种评价方式,采用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分别从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本领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的优点在于课程内容优化便捷、精准、高效。引入企业 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指标、智能装备工考试要求等,有利于智能医疗装备技术 专业人员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引入企业实际案例 和实践经验,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是:努力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继续发挥各自的优 势和潜力,为职业技术院校实践课程的建设找到更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2019.
[2]郭天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关键[N].重庆 日报,2018-09-30.
[3]吕海舟,鲁恒心.产教深度融合的整合学习设计及实施——以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为例 [J].嘉兴学院学报,2017(03).
[4]李绍纯,耿永娟,侯东帅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J]. 高教 学刊,2020(32).
...